《拂尘集》是刚出版,《大器之道》是再版。
可搜索到作者自序(摘抄):
我所有的感悟都基于我在书中总结的四种智慧:
第一,镜智。这个名词来自佛学,但在我这里它呈现的含义更多来自对心理学的感悟。那就是一种把“自我”也投放在“游戏圈”中的全景思维。我们知道任何人的思维都是难以摆脱思考者角度的心智模式,我们的思维过程就内嵌着态度。在这里,我起初并非试图超越这个人性难以摆脱的智障,而只是不断尝试在全景视点重新放置这个“自我”。当然这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安排,而是一种可以修炼得来的功夫或者境界。书中很多观点,都是在这个视点下的发现。
第二,思维两方。这是我发明的一个名词。这个智慧多见于各类大师的言传身教,但我还是给它起一个名字,因为这样可以使它更清晰地呈现。它的含义简单明晰,但力量巨大足可改变人生。我们经常会找到一个(对“自我”来说)最佳的态度、最合理的情感与价值、最优的策略甚至最清楚不过的“事实”,这的确是我们根本无法超越也不应放弃的“最佳”决策基点。我们需要依此确定策略利益。但当我们处理与对手、他人、外部世界的关系,必须依据另外一个逻辑!这是一个分裂的心智!这不仅是因为对方或外部有它自己的最佳角度或者逻辑,更重要的这个事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受我们制约的现实。思维两方说的是我们的战略捍卫我们的利益,但它必须把自我和对象、外部世界放到属于(他)它们各自自己的位置。他们有他们的利益、想法、行为模式。虽然你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利益,但前提是这个利益必须具备全景意义上的现实性。你绝不可以一厢情愿。
思维两方智慧的惊人之处在于,把制定战略的过程放在了高于各方(也包括自己在内)心灵的游戏的顶端。这与“镜智”和接下来的“落步实相”、“你智”都是超越“我执”的智慧。
接下来,你会发现我对思维两方智慧又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出了不同时点、情境、内外等等的两方心智。这是一个从技巧向实相的返朴回归。我还谈到了易经中“天、地、人”三才的三方镜智,甚至多个玩家参与的游戏的思维N方。
第三,落步实相。这同样是借用了佛学的词汇,主要是讲如何破除名相的智慧。人们的思维对所谓“理性”、“逻辑”、“语言”的依赖和推崇,使我们的头脑经常深陷在“名”、“实”不分的境地。这个道理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原因是对“名”的执着,已经完全内化到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模式,而且我们对此毫无察觉。“名”(概念)是我们思维的组成部分,“名”有自己的生命!名词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具有了生命,它就可以自己延伸成长、到处游荡。只有破除名相,落步实相,智慧的力量才会展现出来。
第四,“你智”断机。以思维两方智慧来看,不难了解我们所有的知见、道理、价值其实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格”(心灵角度)。我们不去考虑不同人的角度,但总起来讲还有一个划分,这个划分更具有心灵的发现的深度。因为这个划分,对应了内在于人的知识与心灵的结构。人的明智始于这样三种不同的审视世界的智慧格式:
第一,“我”。是以自我的知见、动机、价值、情感,进行感受和行动的。这是一个完全独立、边界清晰的心灵“子结构”。我把所有这样的知见、道理,以及思维模式归结为“我智”。在这格式下,一切动词的主语或控制者都是第一人称。
第二,“他”。这是理性的、崇尚科学的思维模式,把思考对象置于独立、外在于“我”的位置。此时对对象的观察、判断超越了对象与“我”的关系。这个开放性是通过判断、知见的可检验性,结果的可重复性,预测的可期待性,来实现的,人们习惯地称这是客观问题。
第三,“你”。人类智慧的潜力就表现在他可以拥有这三种不同的心智甚至心灵,并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整合。“你智”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点,它是超越人类有意识思维的部分,是人类数亿年进化的精华,它表现为突如其来的顿悟。观察复杂的局面,领悟深奥的道理,我们必需这样的智慧——“你智”。之所以命名为“你智”,乃是形象地说顿悟(非线性的思维成就)的降临好似上帝对我们发出的启示。
我们以“我”出发组织自己的精力和规划自己的意图;以“他智”作为帮助、提供整理和拓展,并提供检验;以“你智”把握玄机。
在这篇序言中我不能完备地叙述,但仍然觉得有必要说一说的是或者可以称为第五智慧的发现:涵义。读者应该不难在我的文稿中发现这个深奥的秘密,那就是:任何事物的涵义是充沛的,但同时又是不稳定的,它的含义必须而且只能在具体的关系中才能被确定。换句话说,事物所包含的具体涵义,依赖于你正在考察的整体。它的含义是在整体下面,与整体的其它部分发生的关系中被确定下来。在这个前提下一方面作者可以随意给任何事物作点评,但又常常批评别人不应给事物贴标签。奥秘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