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支持的非洲投资基金一名高管表示,该基金正寻求推动中国企业与非洲各国政府成立基建合资企业,开辟中非合作的新天地。
中非发展基金(CADFund)的规模达数十亿美元,该基金常务董事周超(音)在罕有地接受采访期间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在解决非洲的基础设施瓶颈方面,“我们鼓励”采用公私合伙的方式。
近年来,中国企业以承包商的形式,在非洲的公路、铁路和电厂建设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公私合伙制(PPP)将是一种更稳定、更长期的合作机制。作为一种快速、低成本建设新基础设施的方式,公私合伙制如今颇受欧洲和拉美各国政府的欢迎。
与中国搜寻石油及矿产资源相关的投资交易,已导致中非商业往来迅速扩大,而让中国企业的命运与当地政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有助于中国反驳有关它在剥削非洲的批评。
“我们要的不是那些到非洲来一下,发了财就走的企业,”周超在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中非峰会上表示。
埃及贸易及工业部长拉希德·穆罕默德·拉希德(Rachid Mohamed Rachid)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埃及十分愿意更多使用公私合伙制。“这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因为如果我们继续依靠政府预算,那么我们借助公私合伙制在今后5年就能完成的建设,会需要45年才能完成,”他说。
有几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已经与中国以外的合作伙伴达成了公私合伙交易,周超表示,某些国家对建立收费公路的法律框架特别感兴趣。
非洲领导人和中国总理温家宝利用本次埃及峰会,针对“新殖民主义”的指控为中国进行了辩护,并使用西方受众更易接受的比较软性的说法来框定中国的非洲战略。
不过,面向国内受众的中国官方媒体报道所用的措词往往不同,中国参与非洲事务仍被誉为“增强(中国)国力”的一种手段。
公私合伙制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风险,但会降低政治风险。它们可能还有助于中国政府克服在非洲分配资金时经常遇到的一个障碍:当地政府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缺乏详尽的规划。
中非发展基金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在2007年成立,主要是为了入股在非洲进行扩张的中国企业。该基金预期将得到总计50亿美元的资金,但迄今得到的首期资金为10亿美元,并已投资到位5亿美元,其中40%涉及基建项目。
活跃于非洲的多数中国建筑公司是国有企业,但它们通常都必须盈利,因此它们在公私合伙制中可以扮演私营企业的角色。
周超表示,该基金还不知道这种伙伴关系的结构将是怎样的。“我们愿意与非洲各国政府商谈,看他们希望采用什么样的公私合伙模式。”
译者/和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