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山野毛虫在2009-11-10 18:37:11的发言: 元初, 波罗游历中国时选了两条路,一条是从北京到云南,一条是从北京到福建,不知道何以这样选,但当年,第二条路除了杭州,应该便就是刺桐城了, “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可见当年泉州的繁荣.
相逢盛景.
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两条“丝绸之路”。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就有泉州与海外交通往来的历史记载。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来到泉州,住南安丰州延福寺翻译《金刚经》,以后由泉州乘船谷向棱伽修国(今马来半岛),说明当时泉州已有大船与南洋诸国通航。
唐朝时的泉州成为我国对外通商贸易的四大海港之一。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诗人包何有诗云:“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还珍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唐会昌年间(841-846年)诗人薛能有“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的诗句,描绘泉州对外贸易的盛况。
五代时期,统治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和陈洪进等人,采取发展海外贸易的政策,促进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交通更加发达,北宋中期已赶上并超过明州(今宁波)仅次于广州;到了南宋初年,已与广州并驾齐驱;南宋末年过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元代的泉州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
-----------------------------------------
抄来的,帮泉州做个宣传。
毛虫来泉州玩吧,胡涂也在,到时你们可以一起去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