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苏州工业园区“依赖外资增长”模式是否到尽头?

[复制链接] 0
回复
82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10-6 15:5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亲商,特别是亲外商的理念,一直被喻为苏州工业园区向新加坡学习的主要借鉴。然而,一场金融危机却把园区依赖外资的增长模式推到舆论浪尖,这个模式是否已来到尽头,中国国内议论纷纷。

  此外,在园区成立不到三年的美国蓝牙耳机研发制造企业缤特力通讯科技(Plantronics)今年3月宣布关厂、世界半导体巨头美国国家半导体也同时宣布从苏州撤资,使更多人质疑园区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认为外商一旦发现成本更低的地方,就会毫不犹豫地转移过去。

  增长模式来到拐点、产业必须升级的声浪自此响起。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整个苏州、江苏省或中国,究竟要如何一方面借助外资,又一方面培育自主创新,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

   苏州工业园区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园区每个月的工业用电量都比去年同个月份低,最大的差距是1月的3亿2558万千瓦时对比去年1月 份的4亿5301万千瓦时,但工业总产值增长7.8%、生产总值(GDP)达550亿5600万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3.2%。

   园区发言人并未透露关闭、撤资企业的具体数目,但他不忘强调,虽然个别企业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但它们的波动并非与本地(即在苏州)工厂有关,而是跟它们母公司的运营状况相关”。例如,在园区设厂的德国晶片厂商奇梦达(Qimonda)和晶片制造 商飞索(Spansion),母公司都宣布破产了。

  园区提供的《实践科学发展塑造国际品牌调研报告》也坦言,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园区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冲击:“如园区支柱产业缺乏新的大项目、大企业和旗舰型项目支撑;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还不够完善;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还显不足……”

   报告也指出,与新加坡裕廊镇、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著名工业(科技)园区相比,园区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差距。“硅谷有高科技企业 6500家, Intel、AMD、HP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有56家;裕廊有7000多家跨国公司开设分公司或办事处,亚太地区总部多达100余家;新竹有台积电、 联电等知名企业晶圆代工、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第一。相比之下,从园区成长起来的‘旗舰型’跨国公司几乎没有,总部项目数量也比较缺乏。”

中国输入外资做法已来到一个拐点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任平同意,苏州甚至是整个中国输入外资的做法,已经来到一个拐点。他认为,中国已从西方列强统治、设下许多租界的“被动输入型现代化阶段”,进入有了主权和国家概念的“自主输入型现代化阶段”。现在,向世界各国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有选择性的借鉴。

  他以新加坡和韩国为例,指出前者是把管理技术和规划等“软件”输出到其他国家去,而后者则是通过其企业在各地设厂输出资本,但他认为软件的输出比纯粹企业资本的输出“层次要高一些”。

  任平认为,中国再过不久就会跨入“和平辐射性现代化阶段”,为全世界做出贡献:“为了这个阶段的到来,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不仅要自主借鉴,而且还要创新,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他把借鉴其他国家好的经验和瞄准未来的自主创新形容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现在借鉴这一块和创新这一块,一强一弱,这恰好是现在整个苏州的态势,也包括整个江苏的态势,甚至是全国的态势。”

   事实上,园区在2002年就于南部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区,即独墅湖高教区。区内还有个生物纳米科技园(BioBay),重点研究领域涉及纳米材料及器件、 纳米生物技术与纳米医学、纳米仿生技术和纳米生物安全技术等。区内已建科研平台孵化的高科技公司超过10家,注册资金6000多万元。

  园区还启动了“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对于列入工程的项目,园区提供从创业孵化到成熟上市的服务,以及包括住房等配套津贴,吸引了海归、博士乃至院士资格的人才走进高教区。

  不过,任平认为,园区目前的自主创新只是生产链中的一小部分,更关键的是研究室是“非市场的、不是订单式的”。他强调建立以需求来定产市场的重要性,以吸引研究企业落户与集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