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网9月7日消息: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所表现出来的盲目乐观情绪,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5日在浙江桐乡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呼吁慎言中国经济回暖,并认为应当以企业而非ZF为主挑起拉动经济回暖的担子,采用"6+1"的生产经营模式突出金融危机重围。
郎咸平说,进入7月份以来,陆续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先行指标似乎都表明,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走上复苏之路。我国的楼市、车市、股市交易持续上扬,
奢侈品销量递增。我国汽车销售量狂升20%,而同期美国下降40%;奢侈品逆势增长两到三成;股市领先世界四个月复苏。但在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发
电量等一系列乐观数字以及巨量信贷投放之后,却鲜有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回暖的信号传出。
对此,郎咸平认为,这些现象不仅说明中国经
济没有真正回暖,相反,却是进一步恶化"发烧"的表现。"中国经济回暖的表面现象中包含了由于制造业投资环境恶化,使大企业获得的短期信贷融资不敢盲目投
向实体,这几千亿元的信贷资金从而进入楼市和股市,造成对两市的巨大冲击,继而产生经济泡沫。"郎咸平认为,我国楼市繁荣主要由高档楼市拉动,那是因为大
量信贷资金进入楼市,而导致楼价上涨租金下跌。但真正代表社会购买力的是租金。因此在楼市一片繁荣中,我们的社会购买力其实在下降。
据相关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7年,中国年均GDP增长为11.2%,其中3个百分点由外需拉动。而2009年以来,外需下降29%,直接造成了就业岗位减少,产能过剩、购买力下降等种种问题。
"中国的产能过剩严重,中国目前的消费能力只有生产能力的一半,这么多年来就靠出口创汇把剩下的消化。"郎咸平说,"欧美各国之所以能够吸收掉我国
35%的过剩产能,是因为他们很多人靠借贷生活。金融危机使他们量入而出,导致我国产能过剩。"他同时认为,"即使没有金融风暴,制造业投资环境的恶化也
会使中国经济萧条。"
此外,郎咸平还担心,ZF为了挽救经济,出台的总投资额达4万亿元的基建投资计划,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刺激了中国GDP的增长,但他担心这种增长是短期的。
郎咸平说:"我们的GDP基本都是钢筋水泥,这些固定资产投资在欧美各国才占20%左右甚至还不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GDP仍有
50%的效率,而现在就只有16.67%。"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就像"一锤子买卖",几年以后工程完成了,雇佣的工人仍然面临就业问题,而所修建的基础
项目大部分也不是能持续产生效益的项目。"ZF在公用事业上的投资的确可以带动一部分就业,但那毕竟是少数,我国90%的就业仍然是由占经济比重70%的
民营经济提供的,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郎咸平认为,只有提高企业利润率、让老百姓口袋里钱多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增加社会财富,才能拉动我国消费和持续生产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