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前演进,旧的事物在风光一阵之后走向没落,被新的事物所取代。当戴尔的业务模式褪去神奇的色彩,这部赚钱的机器也就不再那么高效了。因此,戴尔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业务模式优势的逐渐消失。
找到业务模式这个“主谋”之后,我们还可以揪出一个“帮凶”,这个“帮凶”就是戴尔的企业文化。在戴尔业绩下滑这件事上,一直为人诟病的“戴尔文化”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如前所述,迈克·戴尔对赚钱充满了兴趣,他把戴尔公司打造成一部赚钱的机器,而所有的戴尔员工都是这部机器上的零件。在迈克·戴尔的头脑中,员工只是他赚钱的工具而已,这种想法构成了戴尔的经营哲学,也构成了戴尔公司的企业文化。
当戴尔的员工被问到:“戴尔有文化吗?”得到的答案令人吃惊:“文化?有什么用吗?能直接带来绩效吗?”透过这个对戴尔文化的否定回答,我们恰恰看到戴尔文化的核心,那就是对绩效的追求。
在戴尔工作的人都有体会,要想在戴尔生存,必须对目标有一种偏执的跟从。公司的唯一目标就是挣钱,它对未来的愿景不感兴趣,从来只关注年度与季度的目标,进而切割到月、周和日。对于员工来说,如果不能完成目标,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而且戴尔不会给员工太多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种冰冷的绩效文化,为戴尔员工注入了一种嗜血的狼性。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并保住自己的饭碗。公司内外部的生存环境便宛如丛林,只有强壮、迅捷和冷血者才能生存。
当戴尔公司初创并逐渐壮大之时,这种狼性曾令所有对手胆寒。这是一群嗜血的家伙,无所不用其极,而且常常剑走偏锋,令对手无从招架。因此,狼性文化也是戴尔克敌制胜,并登上PC王座的法宝之一。
不过当戴尔成功登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狼性文化的弊端却逐渐显现。过度聚焦于短期目标使员工对组织的共同方向不感兴趣(这一点与狼不同,狼是讲求合作的物种,狼性中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团队精神。因此,更确切地说,戴尔的文化是一种“独狼文化”)。戴尔的员工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部门间的合作显得格外困难,互相推卸责任和抢夺果实现象反而增多。例如,当客户打电话到销售代表处抱怨预订的机器迟迟未到,电话的另一头常常会把责任推给物流部的同事;销售人员相互抢夺订单更是家常便饭。
对短期目标的过度追求,使戴尔人变得目光短浅。工作中人们只对能够立竿见影的东西感兴趣。任何思考、质疑和创新都会遭到冷嘲热讽。这极大打击了员工的创新精神,也影响到戴尔在外界的形象。
在2005年5月,戴尔的一名销售人员恶意攻击新联想,引发了著名的“邮件门”事件。当时一位急于拿下订单的戴尔Sales在发给客户的邮件中这样写道:“大家都知道,联想是一家中国政府控制的企业,最近刚刚收购IBM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业务。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联想IBM交易(认定这一交易不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但大家必须明白一点,人们为IBM产品所花的每一块美元,都将直接支持或资助中国政府。您好好考虑一下吧。”
作为一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领导型企业,竟然采取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攻击竞争对手和中国政府,其行径令人感到不齿。事件发生以后,戴尔公司首先是沉默,三缄其口,直到一个月之后才发布了一则声明。该声明说:“我们对该员工发表这样的言论深表遗憾,该言论绝不代表公司的立场;戴尔一贯致力于在中国长期投资和发展,与中国政府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戴尔公司对中国政府所给予的一贯支持表示感谢。”这份声明中并没有向联想公开道歉,显然缺乏诚意,只是敷衍,而且那封邮件是否真的如其所说只是个人行为,就不得而知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戴尔虽然长期把持PC老大的位置,但并没有领导者的胸襟和风度,反倒展现出一副地道的“小人”嘴脸,这与戴尔的拜金文化不无关系。2007年戴尔爆出的“业绩作假”丑闻,也是很好的注脚。
戴尔文化的第二大弊端就是缺少对人性的关怀。为了实现其低成本竞争战略,戴尔对过程的控制极其严格。就连以沟通艺术著称的电话销售过程也被戴尔分解成8个步骤,然后对员工的电话销售行为进行监控,如果员工没有严格按照这8个步骤执行,就将面临处罚。
另外,戴尔的员工很难得到培训的机会,在戴尔看来,培训纯属是浪费时间、浪费钱,员工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技能,然后按照流程严格操作就行了。它并不关心员工个人价值的增值。很多在戴尔工作过的人普遍反映,在戴尔工作期间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当然,在这间公司里你也很少能看到任何轻松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才不会管你是否在戴尔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戴尔只是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或者是“会行走的机器”,这种对人性的漠视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除了挣钱之外,每个人都会有表达情感、沟通思想、相互尊重、实现理想等需求,当这些需求长期受到压制,就将面临集中的爆发。或许在公司业绩飘红的时候,这个问题只是一个隐患,它被埋藏在员工拿到大把奖金之后的喜悦之下,但当公司业绩出现波动的时候,这种隐患往往会浮出水面。
2007年2月,戴尔全球网络和品牌营销主管约翰·哈姆林提出离职。他是两个月内第五位离职的戴尔高管。当戴尔有难之时,这些人纷纷选择了“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不是与公司患难与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戴尔员工与公司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在戴尔的文化下,金钱是维系公司与员工关系的唯一纽带,很显然这种关系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对人性的漠视,使戴尔失去了另一条更坚韧的纽带,那就是情感。毫不夸张地说,戴尔这间公司只是一群逐利者的联盟,它是人类情感的荒漠。当它的业务模式锐利无比,眼前的利益闪闪发光之时,这群逐利者会受到利益的驱动迸发出超常的能量,但当它的业务模式开始生锈,利益诱惑逐渐减退之时,逐利者的联盟就将土崩瓦解,作鸟兽散。
虽然目前戴尔还不至于在短期内就出现土崩瓦解的局面,这是因为其业务模式还没有完全生锈,但如果不能在企业文化上补充“人性关怀”的元素,其崩溃只是早晚而已。不知道重新执掌帅印的迈克·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戴尔">戴尔ersonName>先生是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重新打造业务模式之余,能够对它的企业文化也投入几瞥关注,同时改一改只知道挣钱的臭毛病。
对比戴尔的“狼性”和惠普的“人性”,两者高下立判,在市场份额上惠普超越戴尔成为新的老大,也与两者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有关。对人性的尊重和利润之上的追求,让惠普的企业经营更加心平气和、游刃有余。这种平和的心态生发出自然而然的力量,赋予惠普更持久的生命力。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这间伟大的公司:“惠普就像马路边一个静谧的家庭,生儿育女,草坪修剪得十分整齐,茵绿可爱。在硅谷开始疯狂扩张时,公司依然保持公正与诚实,赢得了‘乡村俱乐部’的美誉。”
对比惠普,戴尔显然少了几分平和多了几分嚣张,少了几分从容多了几分狂躁,少了几分涵养多了几分傲慢。而这些背后则是利润之上追求的缺失和对人性关怀的漠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