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8日,世界管理咨询业巨头毕博(Bearing Point, Inc.)宣布,已按照美国《破产保护法》第十一章条款向纽约南区法庭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并将进行债务重组。虽然此次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仅限于在美国的运营部门,但其处理结果必定直接影响到毕博在全球的30余家分部数万名员工的前途和命运,拍卖业务、关闭部门、裁撤员工自然难以避免。毫无疑问,如今的毕博已经失去了耀眼的光环。
公告发布不久,毕博首席执行官艾德· 巴赫(Ed Harbach)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将一边进行重组一边继续运营。毕博已同贷款方就该项破产计划进行了谈判,希望以此来减少相关债务负担。
根据纽约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截至去年9月30日,毕博公司已经资不抵债。而把毕博送上破产法庭的,却是四年前的一纸借贷合约。这份合约将于今年4月15日到期,但现在的毕博却已无法凑出足够的现金用来偿还。
2005年4月,毕博的管理及IT咨询部门需要2亿美元滚债,以此偿还即将到期的其他信用凭证。毕博还债,主要是因为从2004年开始,毕博在纯收益为负的情况下仍大量举债,以达到快速扩张的目标。其负债水平快速提高,特别是长期负债,从原先的4亿美元增至最高时的10亿美元。2005年,毕博借钱还债,举手之劳,多家金融机构组成的贷款联盟很快就将这笔钱打入毕博的户头。在它们看来,这间拥有大量政府订单、股价过百的公司绝对是优质客户,更何况这笔借贷还被赋予了债转股的选择权,让债权人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可是好景不长,金融危机爆发后,毕博的股价急速下挫。从2008年1月份的每股100多美元暴跌至今年年初的不到2美元。就在这个时候,那2亿美元的可转债即将到期。此时,精明的债权人肯定不会再做债转股的傻事,用那么一大笔钱去换一堆已为废纸的股票,因此,毕博只有按期还款一条路可走。就这样,凑不到足够现金的毕博选择了破产保护,期望以此寻求债务重组的机会。
按照毕博向法庭提供的破产计划,该公司希望取消所有现有的外部流通股,并向偿还等级较低的无担保贷款方提供普通股。同时,一笔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将被转换,取而代之的是2.72亿美元附加利息的长期贷款以及价值1.3亿美元的综合信用贷款和优先股。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毕博的债务负担,也为其实现债务展期,腾挪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虽然在毕博看来,这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能否获得通过,尚未可知。这将取决于最终文件中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相关细节是否符合破产法条例。为此,毕博雇佣了三家专业公司提供相关的财务和法律服务。倘若这最后一招也不灵验,毕博将不得不面对被分拆出售的命运。
目前来看,毕博只在美国关闭了数家机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营并没有受到波及,而在中国和日本的分部还有相当不错的业绩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不生出变数,最近就有外媒指出,身为同行的埃森哲已经相中毕博的亚太区业务,有望成为其潜在收购方。
也许,这种不幸发生在一个普通公司身上并不奇怪,毕竟金融危机是个系统风险,谁也没法躲避。但讽刺的是,作为一家专门提供管理解决方案的知名企业,毕博甚至可以为一个国家设计财政税收方案,而正是这样的公司却未能给自己量身定做出一套合理的管理方案,甚至为了追求扩张带来的规模效益而过度举债,用紧绷的资金链条来追求其最大利润率,结果危机一来,没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只能接受破产的命运。
其实,与此类似的失败案例绝非少数,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经常将它们挂在嘴边,时时提醒自己的服务对象。然而,这些非凡的智囊是否真的参透其中奥义,或许真的应该打上一个问号,现在毕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警醒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