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5月20日,一家名为上海智启公司通过戴尔的直销系统从网上拿到了50台PC的订单,总价约30万元,但在不久后,DELL则以“报价系统出现问题”为由宣布该批订单失效,并将50台PC的总价格提升到了110万。智启不服,要求戴公司按原价履约,但戴尔公司却宁愿对簿公堂也拒作出较大的让步。然而在不久前一次同类事件的处理上,戴尔却表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001年2月,戴尔公司在新加坡、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网站上,也曾把一款型号为Inspiron 3800 C600ST的笔记本电脑报价从1338美元误打成了123美元,收到了大批错价下的订单。但戴尔最终却以123美元的价格向订货人提供了该型号的笔记本电脑,赢得了消费者对戴尔直销模式的信任。
虽然有跟进报道说,智启与戴尔最终还是庭外和解,但却一直没有披露和解方案。很明显,戴尔最终还是没有象善待其它地区的消费者一样,善待中国大陆的消费者。这无疑与1999年发生的“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同出一辙,都是世界级IT巨头对中国消费者歧视政策的露骨体现。
世界IT巨头们常常声称重视中国市场,但为什么类似的“歧视中国消费者”的事件却层出不穷呢?
这与世界IT巨头们的中国盈利战略不无关系。海外企业要从中国赚取利润,往往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把中国视为制造基地,要么把中国视为消费市场。经历20多年的开拓,许多跨国企业都发现后者比较容易成功。所以他们对中国的战略定位是——“一流的制造基地,三流的消费市场”。既然中国只是个三流消费市场,那么中国的消费者也只是三等的消费者,进而衍生出“歧视中国消费者”的战略决策。
同时,中国一向以中立的国际形象出现,加上过往长期积弱。这就使跨国企业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觉得中国消费者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并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效应。这种认识,也使跨国企业敢冒中国之大不韪,公然采取“歧视中国消费者”的策略。
然而,这两种认识无疑都是大错特错——中国的IT消费能力绝对不弱,联想、华为等一批重视中国IT消费者的企业的迅速兴起,无疑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中国消费者也绝不是懦夫,“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后东芝在中国市场上的严重损失,就是给对中国魂有错误认识的跨国企业敲起的警钟。
希望世界IT巨子们能从这些事实中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消费者。如果他们能真正尊重中国消费者,那将会在中国市场上打开一个新局面;否则,无论是多强的企业,也只能在中国市场上溃不成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