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阿懒 - 

[转帖]《孙子兵法》与积极人生

[复制链接] 37
回复
54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2:06 | 只看该作者

  2. "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势篇》)意思是说,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可见,"以正合,以奇胜", 是兵家取胜的要诀。打仗没有奇兵便不可能取胜,我们在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善出奇者,为什么能为众人之所不能,这与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分不开,这种人不仅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而且善于打破常规,充分展示个性魅力。人们往往把这种人称为与众不同的人或者有个性的人。他们的"以奇胜",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看法和认识上具有独到之处。

  独立意识是善出奇的思想基础,它往往是人们在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一般来说,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观念的产生都不是首先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所有的人都发现了事物的某种本质特征,也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里对一件事物提出新的看法,总要有人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如果是人们已经提出过的,或者是已经认识到了的,就没有多少价值了。相反,这种见解如果还没有人提出过,或者许多人虽已意识到了但却没有说出来,这种见解便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一种独到的见解,而不是来自模仿。有一则寓言很能说明问题:一只九官鸟学人说话,不久能讲二三句了。九官鸟踌躇满志,从早到晚喋喋不休地念叨。这天,有只蝉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九官鸟听了便嘲笑起来:"喂,你的歌声太刺耳了,与其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不好听吗?"蝉全神贯注地听完后,对九官鸟说:"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但这是我们自己的歌,你说的固然悦耳,但不是你们自己的,是别人的语言。对吗?"一个人如果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见解,那么,他的主张再好也是人云亦云的产物,因为模仿是不会成功的。我们都知道"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的典故,模仿的结果只能是丧失"自我".

  毛泽东就很有独立意识,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总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农民问题上,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中国的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见解。由于这种观点在当时看来既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又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例,所以遭到了党内陈独秀等人的反对,被一些人指责为"农民意识"。然而,中国革命的实践证实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独立意识。可以说,在战争乃至许多方面,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都不失为一个"善出奇者".

  有独立意识的人同样也具有独立人格。这种人并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他个人和与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上,他不仅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对社会的事情、国家的事情乃至世界的事情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绝不人云亦云,也不会去随波逐流,他不要求所有人都必须与自己的看法一致,也不去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他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高而盲目服从,也不会因别人的地位低而加以轻视;他对自己的未来,社会的未来总是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敢于和善于针对公共事务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立人格。人类的人格虽然是平等的,但各人的个性不同,这样就产生了独立意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每一个人都有他人无以取代的天赋特质,都有他不同凡响的地方,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不必羡慕他人的荣耀,不必悲叹自己的平庸,我也有别人所没有的、独到的见解和可贵之处。

  塑造壮丽的人生,就要有突破常规的气魄和创新的意识。不论开创命运,拓展生活,还是张扬新思想,都必须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说人所不能说、不敢说和没有说过的话,做人所不能做、不敢做和没有做过的事。要善于从常规中解脱出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你的见解就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你的智慧就将"不可胜穷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3 12:52:16编辑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2:19 | 只看该作者

  3.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这句话意思是说,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贸然出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喜悦,气愤还可以重新变为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对于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孙子在这里指出了将帅因性情急躁易怒而容易中敌人轻侮奸计的后果,再次给为将者敲了警钟。孙子对君主将帅的告诫,对于人生也不无启迪作用。一个人如果在情绪冲动时贸然作出决定,很可能在冷静之后悔之不及。所以,人不能受情绪支配而丧失理智。

  人都有七情六欲,因此,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喜怒哀乐。同时,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并非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是有一定态度的。或感到满意,或感到不满意;或感到高兴,或感到失望;或感到兴奋,或感到愤怒。像愤怒、恐惧、狂喜、悲哀等这类突然发生的、短暂而强烈的情感称之为情绪。在人的情绪中。愤怒是一种最强烈的情绪。缺乏修养的人愤怒的时候常常失去理智,以致做出一些傻事来。因为人在气头上往往对事物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对事物的反映也比较迟钝,因此只凭一时冲动就作决定,很容易导致失败。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就在于他在情绪冲动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了他的莽撞行为,中了小人的奸计。剧情大意是:威尼斯贵族的女儿苔丝德梦娜与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的婚事遭到父亲的反对。此时正值土耳其军队入侵,奥赛罗率兵御敌。奥赛罗提升凯西奥为副将,遭到手下旗官伊阿古嫉恨。他设下圈套,诬称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有私情,奥赛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丝毫不容妻子解释就活活扼死了她。伊阿古的妻子哀莱利霞得知惨剧,愤然揭发了丈夫的诬陷罪行,于是真相大白,奥赛罗万分悔恨,可妻子不能复活,他无法原谅自己,在极度悲哀的情绪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说明,人在情绪激动时最容易作出极端的决定。奥赛罗杀妻和自杀,都是情绪冲动所为。如果他稍微冷静一些。或者容许妻子解释,再做一些必要的调查研究,或许就不会造成如此悲惨的结局。

  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随时保持冷静的头脑,遇到意外变故时学会冷静自救。如同一个人在荒山里迷了路,四下又无人烟,这时候就应该停下来冷静地辨别方向,思考一下该怎么办,然后再继续赶路。否则,不仅会白白地消耗体力,而且有可能背道而驰。当然,要做到处变不惊,冷静从容并不容易。当一个人受到意外伤害或被别人误解、侮辱,严重地伤害了自尊心的时候,很容易失去理智,而在一瞬间作出失常的举动,导致可怕的后果。等到头脑冷静之后方发觉原来的决定是多么的荒唐,行为是多么的愚蠢。这种情绪冲动时所作出的失常决定,常常来自一个人头脑发热时的绝望心理、痛苦心理和复仇心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人犯错误。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要把握自己在激动的时候什么决定都不要做,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去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做决定的时候受情绪牵制,感情用事,才能做到孙子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在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再行动。这也是对一个人性格修养的考验。

  生活需要一定的冷处理,无论是工作和事业,还是家庭和社交,意外的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总是难免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应当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让被情绪掩盖的真相显露出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你转祸为福,转忧为喜,使人生受益。否则,像奥赛罗那样莽撞行事,害人又害己,实为下策。俗话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怒发冲冠"之后,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色。将帅不可"怒而兴师",素民不可怒而行事,是生活中化险为夷的高招。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2:31 | 只看该作者

  4 "怒而挠之"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计篇》)这段话就是有名的孙子"诡道十二法"。意思是说,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地;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挫伤他的锐气;敌人辞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它。在这"十二法"中,就有专门对付暴躁易怒敌人的"怒而挠之"之法,即用挑逗的方法去激怒敌人,使敌人轻举妄动,小不忍则乱大局。孙子的这一用兵思想,不仅是对强敌的策略,也是立身处世,性格修养的要诀。在一定意义上,它也能起到缓冲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作用,不可小视。

  任何矛盾都是双方的,二者互为对立,即矛盾的双方都必须以对立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依据。在矛盾冲突中,如果有一方能够暂避一时,或暂不与之正面冲突,就不会促使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就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而且,矛盾还可以互相转化。如对方在气头上,我们再与之理论,必然是火上浇油,不如暂时沉默或者走开,待对方心平气和之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坏事也会变成好事。这当然是指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反映大量的经常的恰恰是这些人民内部矛盾,很少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相反,遇事如果不能忍耐,小事也会变大,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有可能转化为敌我矛盾。翻阅一些失足青年的档案,就会发现有许多犯罪青年,就是因为不能忍受别人的挑唆、挑衅和挑拨、挑动一类事而失去理智,大打出手、行凶杀人,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了阶下囚。

  生活中因小失大的事情很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令人陷入困境。有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不惜阳奉阴违,费尽心机,到头来却被权力所害;有的人为了发财,不惜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到头来落得个千古骂名;有的人因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误解或者羞辱,竟走上离世之途;也有的人为了建造自己的安乐窝,债台高筑……,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终生遗憾。为了满足一时的需要或某种欲望,他们付出了极其昂贵的代价,有的付出了整个的人生。其实,这样做并不值得。

  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大丈夫能屈能伸方能成就大业。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家境贫穷,他本人既不会溜须拍马,做官从政,又不会投机取巧,买卖经商。整天只顾研读兵书,最后连一天两顿饭都没有着落,只好背上家传宝剑,沿街乞讨。有个财大气粗的屠夫看不起韩信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故意当众奚落他说:"你虽然长得牛高马大,又好佩刀带剑,但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刀捅了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说罢双腿架开,立个马步。众人一哄围上,且看韩信如何动作。韩信认真地打量着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弯腰趴地,从屠夫裆下钻了过去。街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鬼。韩信忍气吞声,闭门苦读。几年后,各地爆发反抗秦王朝统治的大起义,韩信闻风而起,挥剑从军,终于得到汉王刘邦的重用,拜封为大将军,统领全军,争夺天下,威名四扬。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图盖世之功业,成为千秋佳话。"雁雀安知鸿鹄之志",一般人很难理解韩信的作为,所以,周围的人都耻笑他。可是,如果韩信当时一气之下捅死了屠夫,按律当斩,自然就无法再施展自己的抱负。韩信忍辱负重,不同屠夫争一时之短长而毁掉自己的前程,这种忍耐精神,既不是屈服,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委曲求全,以暂时的退让集聚进攻的力量。古往今来,以忍让求取大业者数不胜数,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到魏国司马懿的"装病夺权",人们传颂这些故事,也在佩服他们的忍耐精神。如果勾践和司马懿不是以暂时的忍让,积聚力量,磨炼意志,而是采取公然对抗的做法,将无异于自取灭亡,何谈成就大业?

  当然,忍耐并不容易。常言道,"忍"字心上一把刀。没有一定的信念和意志是很难做到的。按孙子的思想,带兵打仗需要忍耐的时候尚且那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应该提倡一点忍耐精神。为了大局,为了事业,为了安宁,我们不妨忍辱负重,激流勇退。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能体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识时务。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歌颂忍耐精神的:"富有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义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美好的人生,我们需要忍耐,应该学会忍耐。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2:43 | 只看该作者

  三 抓住机遇——"践墨随敌"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要"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九地篇》) 。就是说在实施作战计划的时候,要随着敌情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来决定作战方案。孙子认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 。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他总是努力造成对己有利的条件,而不苛求部下,所以他能不强求人力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将孙子这一用兵思想移植到人生中来,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机遇得失等人生课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人们都希望有机遇,但机遇并非出于脱离了必然的偶然性,它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是长期积蓄的迸发。孙子在研究兵家战略的时候,就十分重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强调要"践墨随敌"方可"决战事",不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敌人失误的偶然性上。人们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更多机遇的光顾,也需要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并不断加以修正,使之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正如巴斯德说的那样,"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不仅是时间上的积蓄,而且包含了人的能动的创造力,也即孙子说的"求之于势",只有靠这种"势",经过不遗余力的奋争,才能在偶然中寻求必然,也才能把握机遇,成功的欢乐才会伴随着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2:54 | 只看该作者

  1. "可胜者,攻也"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形篇》)意思是说,当我方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御;在敌人兵力不足的时候,正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进攻的策略,否则战机就会失去。人生也是一样,当机遇之风从我们面前吹过时,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发现并把握它,为人生推波助澜,机遇就会丧失,而这一机遇有可能关系到你一生。所以,在人生的战场上,对于机遇也要采取进攻战略,抓住偶然性背后潜藏着的必然性规律。在人生的海洋中,让生命之帆,驾起机遇之风。

  人们常常把机遇看成是一种偶然现象,认为那些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那些一跃而登上成功宝座的人们是"运气好", "碰上了"。其实,把机遇单纯地归结为一种偶然现象是失之偏颇的。因为机遇仅仅给人提供一次机会,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抓住不放,并获得成功,则取决于不同的人。只有那些善于利用机会,勇于抓住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幸运者。机会来了,一定要紧紧抓住,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表面看来属于一种偶然现象,实际上机遇包含着必然性,因为在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的机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到处能遇到它,它和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矛盾范畴,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让好运伴随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又包含着偶然的方面,这种矛盾现象是由于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而产生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它内部包含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多种因素综合组成的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同时,每一个事物又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外部的各种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和作用,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因素决定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种必然的趋势,由于次要的、外部的因素的作用发生多种多样的摇摆和偏差,表现为种种的偶然性。所以,机遇总是同时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两个方面。自然界发展的必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表面看来纯粹是必然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总是伴随着偶然性,并在事物的必然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二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牛顿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有必然性的,就万有引力定律迟早会被发现来看,是牛顿发现了它而不是别人,这一点又带有偶然性。假如牛顿不是苦苦地追寻,不懈地研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种机遇就不会属于他。可见,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机遇偏爱勇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由于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一生中充满机遇,甚至在开会、散步或浏览中,也有重要的发现。在北京中山公园散步时,他发现了一个棋盘格式构造的典型标本;在庐山住所附近,他发现一块在天然条件下因自重而发生变形的小砾石,这对于探索岩石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太行山、黄山、鄱阳湖考察时,他发现了"U" 形谷、冰川擦痕和冰碛,找到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确凿证据……这样多的机遇偏爱李四光,是不能仅仅用偶然性加以解释的。应当说,是他的探索精神和机遇结了缘。

  如果缺乏勇敢追求的精神,机遇就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德国化学家维勒因为错过机遇,使钒的发明权落到了琴夫斯特木手里,维勒十分懊悔。他的老师柏米里乌斯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北方一所秘密的房子里,住着一位绝顶美丽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凡娜迪斯。有一天,一个小伙子来敲她的房门,试图向她求爱。但是,这位女神听到敲门声以后,仍旧舒服地坐着,心里想:"让来的那个青年再敲一会儿吧。"可是,敲门声响了一次就停止了,敲门人没有坚持敲下去,而是转身走了。这个人对于他是否被女神请进去,显得满不在乎。"他究竟是谁呢?"女神也觉得很奇怪,她赶忙奔到窗前,想去瞧瞧那位掉头离去的小伙子。"啊!"女神惊奇的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是维勒!好吧,让他白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淡漠,我会请他进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敲门了。这次来敲门的人和维勒大不相同,他一直敲个不停。最后女神只好开门迎客,进来的是漂亮的小伙子琴夫斯特木,他和女神相会了。他们结合以后,就生下了新元素"钒"。

  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说明,机遇总是属于那些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勇敢者,而总是让那些对于机会采取漫不经心或者畏缩的人感到遗憾和失望。假如机会来到你面前,而你却不加以珍视,轻易地放走她,她也许就会不再来光顾你了。因为机遇是一个高傲的女神,你总要经过一番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她。执着追求机遇的人之所以常常幸获机遇,正是因为他们往往是机遇的知音。正如肖伯纳所说:"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处境归咎于机会不好。我不相信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肖伯纳也正是通过创造机会同机遇结了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寻找机会,创造机会,做机遇的朋友。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3:07 | 只看该作者

  2. "兵贵胜"

  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九地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可见,孙子崇尚兵贵神速,而反对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法。人生中的机遇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就难以复回。所以,机遇一旦出现,你不要迟疑观望,不要消极等待,而要当机立断,抓住不放,直至成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失去,便无法挽回。大哲学家培根说过:"机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以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他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在开端起始时善于抓住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所以,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迅速捕捉,要像孙子说的那样"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九地篇》) 。当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要像处女那样耐心等待,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像逃脱的兔子那样迅速出击,抓住机遇不放。

  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不要忽略,粗心大意往往机失掉机会。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事,很能说明"兵之情主速"的道理。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广袤千里、丰饶富足的"新大陆"。随后,白人殖民者蜂拥而至,为抢占土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802年,英国派遣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拿破仑也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而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船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并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贵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使命,全体出动一直追到澳大利亚腹地。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开到了,他们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却无影无踪了。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了,而留给法国人的只是深深的懊丧。可见,成功没有彩排的机会,坐失良机本身就意味着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送给他人。

  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一闪而过的机遇让你抓住了,就是你的"幸运"。一旦让它溜掉了,回过头来再去追逐就不大容易了,更何况别人也在追逐它。记得一位作家说过,生活就像是一次棋赛,坐在你对面的就是"时间"。只要你犹豫不决,就将被淘汰出局。如果你不断进击,还有获胜的可能。拖延往往会把一个人逼得走投无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握今天。因为,昨天已经属于过去,明天尚未到来,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在基督诞生500年前,希腊哲学家希扣利提斯告诉他的学生:"每一样事都会变,除了变化律。"他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水",河流每一秒钟都在变,踏河水的人也是如此。生活是川流不息的,只有今天,才是一定的。将来的事情很难说,因为它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昨天的许多梦想都要靠我们今天的努力,才能使它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变为现实。机遇永远只在今天,而不在昨天,也不能指望它在将来会伴随你。我们拥有的也只有今天,所以我们把握了今天,就会有机会享受未来。一切美好都将取决于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怀念过去,就会淡视今天;如果我们总是想着还有明天,我们就会虚掷今天。古诗说得好:"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孤独的人喜欢回忆,可越回忆越孤独,因为过去那些热闹的日子同现在的反差总是很大;富于幻想的人喜欢依靠明天,可越依靠越失望,因为离开了今天的努力,一切希望都将化为泡影。而最宝贵的就是今天,机遇在今天,希望在今天。改革大潮给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同等的机会,不要坐失良机。让我们记住孙子的话:"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形篇》) 。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同时又不放过能够战胜敌人的机会。
  
  机会可以争取,但不能强求。当机会到来的时候,聪明的人一定会抓住不放,并利用它驶向成功的彼岸。当机会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也会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这个创造条件争取机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等待机会降临的过程。只是这种等待具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它不是平时那种消极等待,而是怀着一种信念,一种期待的积极等待。这种等待好比军事上的战略防御和等待战机。孙子在《形篇》中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是说从前那些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时机战胜敌人。战争中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积极防御,以等待战机,一旦条件成熟,战机到来,就采取进攻战略,夺取胜利。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平时积极努力,创造条件的人,届时才能把握时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这种"防御"时间有时会很长。

  等待,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真正懂得等待的人,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走向成功。有一位男青年突然失恋了,女友留下的只是轻轻的一句话:"我还小。"那个男青年当时又失望又气愤,想冲上前去揍她一顿,但他终于没有那样做。后来,他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罪恶》,从中受到了启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海伦·朱诺说:"我们结婚吧。"海伦却温柔地劝慰他:"男人应该学会等待。"于是,男主人公便在激动中等待,在烦恼中等待。待到海伦逃过仇人的杀手隐退时,他终于等到了她。这部电影使那个男青年懂得了等待。一天他拦住女友,一字一句地说:"你记着,我会豁出青春,豁出生命等你,等你长大。"她惊奇地细细地看了男青年一眼。就为了那惊奇的一眼,他学会了等待。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她,他们生活在一起,相亲相爱了。

  显然,等待并不是放弃,因为"不可胜者,守也" (《形篇》) ,这种防御也是争取胜利的手段。如果认为条件尚不成熟就先行放弃了,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功。有人说,等待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好运气也许会在等待中失落。生活中并非没有这种可能,所以,我宁愿说,等待是人生的一种冒险生涯,不过,险中取胜,其乐无穷。

  等待,往往会出现奇迹。当你认为自己的努力即将付之东流的时候,你梦想得到的竟奇迹般地出现在你面前,那种心情是很难描绘的。美国著名作家劳拉曾对人说过:"亲爱的,你必须经常留一手,好叫人突然大吃一惊。否则,一切都像预期的那样,会令人厌倦的。你也得给上帝留点余地,让他有计可施,生活才会充满新奇。"不过,别忘了,等待的过程,就是准备的过程。否则,当奇迹发生的时候,你会措手不及的。如果你不是积极的等待,奇迹或许永远与你无缘。

  等待,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一种交际艺术。美国新泽西州一家印刷公司的老板知道另一公司想买下他的一部旧印刷机,十分高兴。他仔细计算后,把卖价定为250万美元,还想好了怎样谈这笔生意。他坐下来和对方洽谈时,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先等一等。"对方很快就打破缄默,滔滔不绝地指出那部机器的好坏。他则一句话都不说,然后对方说:"我们给你350万美元,一分钱也不能再多了。"不到一小时,生意谈妥了。等待,使这个印刷公司的老板没费吹灰之力就多赚了100万美元。等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的策略。战场上的防御战术有时候能扭转战局,赢得战机,在被动的情况下重新掌握主动权。所以常言道,很少有人因为不开口先说话而后悔。一位作家说:"沉默是金。"等等再说话,并不意味着退缩,而是给自己留有思考的余地,选择的余地。因而,等待是一种人生艺术,一种处世策略。

  当然,等待离不开信念,有希望地等待是一种积极的等待。著名作家帕特·伯恩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卖花的老太太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也很虚弱,可是,在她那又老又皱的脸上却荡着喜悦。作家对她说:"你很能承受烦恼。"卖花的老太太却说:"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任何灾难深重的日子里都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生活的信念,耐心等待一个时期,事情也许很快会有转机。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当你濒临绝望的时候,希望会来到你身边;当你倒霉透顶的时候,机遇可能就要来到你的面前。

  看过《列宁在十月》这部电影的人,大概都记得瓦西里在革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对他的妻子说的一句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就是信念,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我们就能等而不悲,等而不靠,而是在等待中去创造人生的奇迹。马克思曾经说过: "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就像战场上最先到达阵地的部队一样,战斗还没有打响,就已经胜了一半。正如孙子所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意思是说,凡是先占据战场而待机歼敌的就可以以逸待劳,获得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则因快速急进而仓促应战,势必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他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孙子这里论述的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生活中也有抢先一步,掌握主动权的问题。

  人们羡慕最先投入新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幸福的,尽管他们生活得可能并不富裕、并不轻松,但他们在新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乐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他们眼里,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生活每时每刻在召唤。这样的一生,当然令人羡慕。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优秀青年,首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并开始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而奋斗。他们的人生是令人羡慕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不甘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毅然奔赴抗日斗争最前线,奔向延安,投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他们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最先投入祖国建设事业的人,那些最先走出庭院参加生产的家庭妇女,那些最先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贡献青春的人,那些在祖国幼年时期,就立志于建设大西北,开发大油田,向荒山要粮的人,他们的生活同样是令人羡慕的;许多知识青年,身在"广阔天地",心里却想着如何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始终没有放弃文化课的学习,因而,当国家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时,他们一跃而成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他们的人生也是令人羡慕的;那些有家庭的大龄青年抓紧补习功课,终于进入了业大、函大、电大,他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特殊的形式最先完成了学业,他们的人生虽然坎坷,也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是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种驾驭生活的心情,主动投入学习的,他们没有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主动索取,与时俱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幸运的。相反,当形势所迫,一些"后处战地"的人意识到不学不行了,这个时候学习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压力,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处处被动。

  生活中许多时候,需要抢先一步。抢先一步会使你受益匪浅。求职需要抢先一步,动作迟缓,优柔寡断,有限的名额就可能被人占满;恋爱有时也需要抢先一步,两个人同时爱上一个人,抢先一步的表白,抢先一步的行动将使情敌丧失良机,当然,前提是在对方正在选择和犹豫时;经商需要抢先一步,抢先一步的设计,抢先一步的出售,可能让你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生活中常常需要有一点超前意识,当你已经攀上高山顶峰的时候,当你在那里观赏无限风光的时候,山下和山腰的人仍在艰难的行进攀登之中,那种先睹为快,以逸待劳的感觉,怎能不令人自豪,怎能不让人羡慕。这就是孙子所说"先处战地"的内涵所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3 12:52:46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3:28 | 只看该作者

  3.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孙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虚实篇》)意思是说,在战前要通过认真的筹算,分析对敌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试探一下敌军,以便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敌情,以便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孙子正是利用这些方法来权衡战场上的利弊得失,以获取战争的胜利。同样,生活中机遇的得与失也是相伴而行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从前塞上有一个人,骑马的技术并不好,可是很爱骑马。有一天,他惟一的一匹马跑了,旁人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几个月后,跑掉的那匹马带了另一匹马回来了,旁人都来庆贺,他的父亲又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坏事呢?"果然,没过多久,因为他骑马的技术不好,从马上摔下来,把腿跌断了。这时,旁人都表示怜悯,他的父亲却说:"怎见得这不是一件好事呢?"不久,发生了战争,壮丁都被抽去打仗。塞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却因跛脚没有被抽去打仗,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固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宿命论色彩,但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机遇的辩证关系,有一定帮助。机遇同祸与福一样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故事同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样,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是辩证法的重要方面。我们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能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所以,人们喜欢"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句成语。其实,得就是失,人们在得到的同时也就失去了,只是对象、方式、时间不同而已。得到了这样东西,就失去了那样东西,现在得到了将来也许会失去。当然,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讲,失也就是得,失去的同时,也就得到了。毛泽东在他的思想得到实现的同时,就失去了六位亲人;马克思在为《资本论》的写作而奋斗的时候,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保尔、张海迪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却为自己插上了思想的翅膀;张华、欧阳海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却保全了他人的生命……应该说,他们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用宝贵的东西换来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也有不尽然的事情。人们奋力争夺的东西往往是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诸如职称、工资、权力、地位等等,而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恰恰是无比珍贵的,诸如生命、人格、尊严、自由、信义、友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的悲剧。人们在争夺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又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肖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你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所以,得到了不必高兴,失去了不必懊丧。该得到的早晚都会得到,该失去的想留也留不住。得到了不要忘乎所以,失去了不要再失去。谁没有失意的时候,谁没有失手的时候,反正已经失去了,不如潇洒些,免得再失去风度,相信该你得到的迟早会属于你,只要你付出了代价,也作了一定的努力,不如一切顺其自然。在得与失的天平上不必斤斤计较,过多地权衡反而会失常。拼命想要的东西,如果得不到会万分痛苦,期望值越高失望的心情也越厉害;不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反而高兴,得到了就是负担;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得到得不到都会觉得无所谓。所以,官瘾大,个人利益强,过分看重金钱的人,常常陷入痛苦。岂不知,在得到这些东西的同时,失去的将会更多。

  有所付出必然有所得。一切欢乐都是在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之后而得到的。虚假的愉快与真实的快乐之区别就在于:真实的是先付出而后享受,虚假的是享受过后便要付出代价。如同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得去帮助别人;要想得到他的理解,就要首先去理解别人;要想得知己,就要支付友情,等等。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和一位美国女人,在30年代演出了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震惊世界的一出爱情悲喜剧。爱德华这位40岁尚未婚娶的王子,竟然爱上了一名美国普通有夫之妇,并为她情愿放弃王位。按世俗的观点,人们会认为爱德华八世的举动太轻率,不值得,觉得他失去的太多。其实不然,他虽然失去了显赫的王位和与之相伴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得到了人类真挚的爱和真正的幸福。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何不活得轻松愉快一些,放松一些,真实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23 12:53:03编辑过]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3:45 | 只看该作者

  四 拼搏奋斗——"禁祥去疑"

  孙子认为:"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九地篇》)孙子这段话,精辟地分析了战场上的环境因素对士兵心理的影响,强调在军队处于"甚陷"、"无所往"的不利情况下,要"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消除疑虑,以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作到"甚陷则不惧",才能使军队"固"、"拘"、"斗",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直至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战场上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大凡成就事业者,他们既不靠天地,也不迷信鬼神,而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苦苦追求,奋发拼搏,才使人生灿烂辉煌。女排姑娘们,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排坛上"甚陷则不惧",靠着拼搏精神和为国争光的信念,披荆斩棘,一路冲杀,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中,但满脑子却信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孙子视为"不可取"的鬼神,这实在是时代的悲哀。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21:35:40 | 只看该作者

  1. "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孙子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九地篇》)意思是说,士卒处于危险境地,但只要努力作战,也能转危为安;士卒陷于死地,但只要拼死作战,转死为生。在战场上,军队陷于危险境地,经过努力可以转败为胜。在生活中,只有当人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和坎坷之后,才能懂得怎样去生活,去拼搏,去奋斗,才能懂得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陷入危境,无疑是一件坏事,它给人们带来危险,带来困难,只有冲破危境,才能转危为安;但转危为安的同时,就消除了危险,就解决了困难,就取得了胜利,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这就是矛盾的转化,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转化的这种必然性,当我们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时,就容易悲观失望。如果我们了解了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就会对一切事情充满信心,从而战胜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危难之中往往造就英雄,身处绝境有时也能死里求生。《淮南子》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个名叫次非的,得到一把宝剑,兴冲冲地渡河回家。正当渡船划到河中心时,突然窜出两条蛟龙,在他的渡船周围兴风作浪,船上的人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怎样才好。次非不慌不忙地问船老大:"你说,在这种情况下,船里的人还能保全性命吗?"船老大说:"这是有死无生的,还有什么办法呢?"次非合上眼睛想了想,立刻拔出剑来说:"以前那些被蛟龙所害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在危急的时刻,虽然有武器,也不敢和蛟龙拼个你死我活,结果呢,性命还是不能保全。现在已是性命不保的时候了,我还能爱惜这宝剑吗?"次非便跳进江里,刺杀了蛟龙,船上的人也都保全了性命。这个故事说明了孙子所说的"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道理。假如不是江中遇难,次非也就不会成为英雄。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事物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次非如果不是拔剑而起,拼死同蛟龙搏斗,全船人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春秋时期,吴国的军队把越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越王勾践忍受着奇耻大辱,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为了不致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晚上他不睡舒适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堆上,用戈当枕头,在屋里还吊着一个苦胆,每天早起后、晚睡前以及吃饭时,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使自己不忘亡国大耻。越王勾践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兵精粮足,富强起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领大军再一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围困起来。夫差自杀身亡,吴国灭亡。勾践大会各国诸侯,做了春秋时期最末一个霸主。

  人的韧性和强度往往与他的阅历有关。不到山区,不会知道路途的曲折,不到江海,不会知道海水的深浅,失败孕育着成功,错误会使人变得聪明。人们都希望成功,可是成功有时会使人昏聩、陶醉,使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使人变得浮躁;人们都讨厌失败,可是失败有时会使人清醒、冷静,使人重新估量自己的存在,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所以,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总结失败的教训,架起成功的桥梁。英国作家肖伯纳的童年并不幸福,缺少母爱和父爱,15岁失学,20岁只身到伦敦孤军奋战。当时,肖伯纳就好像一叶扁舟掉进狂飙飞卷的大海。他虽然用尽气力,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写作,仍然不断地遭到失败。他写得快,出版社退稿也快,发表小说的美梦变成书稿发霉的现实,甚至狼狈到连寄稿邮票都买不起的地步。落魄的肖伯纳踟蹰在伦敦街头,不时地设法掩盖裤子后面的窟窿、鞋底的大洞。为了使他能够生活下去,妈妈常常到面包店、菜店赊账救济他。恶劣的生活环境,没有使肖伯纳放弃手中的笔,当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和痛苦之后,肖伯纳这个小人物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拥有了世界各国许多读者,他的戏剧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只有经历了苦难的岁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有人说生活中不播下苦种就不会收获甜蜜。

  可见,失败、挫折、困难和险境,都可以成为攀登生活高峰的阶梯,使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因此,"陷于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使自己绝处逢生。跌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爬起来继续赶路。让我们记住哲学家培根所说的一句话:"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

20
发表于 2009-7-21 23:13:02 | 只看该作者
      在看蔡志忠漫画,列子孙子韩非子的合集,和阿懒版主的帖子对着看,十分开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