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矿商力拓(Rio Tinto)四名驻华员工被捕无疑令人震惊,但并非没有先兆。
当中铝增购力拓股权失败的时候,某新闻社就曾在一篇评论中愤怒指责力拓“背信弃义”,这一措辞即便在当代外交关系里也不常见,形容经济活动就更加少有,更何况这还是两家企业之间的业务。再往前看,近年来的许多经济事件中,中国对于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开始表现出日益增多的不满和焦虑。力拓作为第一个牺牲品的出现,可能反映了中国对这些“不公正待遇”的思考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中国声称力拓的四名员工刺探国家机密情报,干扰铁矿石谈判,损害国家安全利益。这在一定的逻辑链条下显得很有道理——钢铁工业是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关系就业,钢产品的价格还决定着许多下游产品的价格,最终关系国计民生。少数人向铁矿石厂商出卖国家情报,使得中国钢铁工业成本不断升高,连带老百姓生活成本增加,当然罪大恶极。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铁矿石价格谈判并非弱肉强食的零和机制,这种定价谈判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避免零散议价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高成本。所以,首先就要把各种因素摆在台面上,包括生产成本和供需的数据对比。大家坐下来把各种因素摆清楚,然后制定一个长期价格。在这种机制下,个人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更多的是供需双方的实际情况。传统意义上,依靠阴谋诡计、尔虞我诈和对赌赢得谈判的观念,早已不再适用于当代的许多商务领域。换句话说,很多人认为谈判是靠谈判者的技巧和权谋拿下的,殊不知谈判双方的基本情况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澳洲矿商掌握中国钢厂的利润水平并不奇怪,中国钢铁业同样对澳洲各个矿山的生产成本了如指掌。指责对方“刺探情报”,恰恰反映了己方希望通过谋略技巧来获取谈判利益的初衷。因为既然各自成本都是公开资料,也就不存在刺探可言,有刺探存在,必定是因为原本应该公开的资料被隐瞒。事实上,要实现这种隐瞒的难度并不小。作为上市公司,各大矿商和钢厂在向公众股东发布的年报里,均有详尽的成本和利润数据。你或许可以欺骗竞争对手,但想连着股东一起骗,实在太难。
根据CCTV经济半小时的报道,历年的铁矿石协议价谈判,中国只有几家国有大型钢厂参加,大部分中小钢厂无权按协议价直接进口,只能从国有大厂那里买转手加价的矿石。现在这些小厂不愿意再受盘剥,直接跟老外签协议,就被指责是破坏了统一战线,损害国家利益。这个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国有大钢厂的利益。
事实上,很难断言铁矿石谈判里,中国钢铁企业整体受到了利益损害。每年的矿石价格对各国都是一致的,各大矿商并没有低价卖给日韩、高价卖给中国。其次,矿石价格的上涨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中国钢铁产量最近10年间增长了3.5倍,矿石进口需求增长10倍,在中国突然爆发的需求面前,矿石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
另一个广为传播的“不公正待遇”,是中国作为近几年崛起的铁矿石最大买家,却没有受到更优价格的待遇。这并非不合理,因为铁矿石购销关系中一直就不存在“大买家,好价格”。当1990年代中国钢铁产量和铁矿石购买量少于日韩的时候,中国企业依然可以按照首发价与日韩企业购买同样价格的矿石。中国未能革新这一机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供需关系,而不是被对方刺探了情报。
同样的铁矿石原料价格,远高于中国的人工成本,日本钢厂可以顺利地与下游用户谈妥涨价,下游用户同样可以继续转嫁成本,而诸如汽车和机械装备的终端产品却依然具备竞争力。这说明日本的市场经济体系相对成熟,涨价不可怕,可怕的是扭曲的产品生产和定价体系,无法使涨价自然化解在经济运转中。
由此可见,对中国来说,与其抱怨国际原料价格上涨,不如进一步实现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减少行政干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为保护消费者而制定的限价措施,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汉奸逻辑”来。这一逻辑的理论链条其实很清晰,即:汉奸出卖情报-铁矿石谈判受挫-中国钢铁企业受损-中国国家利益受损。但分析证明,铁矿石谈判中的所谓“情报”实际上是公开的。铁矿石谈判的受挫——即矿石涨价——实际上是在蓬勃增长的需求面前的一种供需平衡。而所谓中国钢铁企业受损,至少在今年的环境下,只不过是少数国有大厂的利益受损。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顶帽子,“国家利益受损”,在日本的例子面前,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而不是某种工业原料的涨价。
汉奸误国的逻辑链不难打破,惟有“商业贿赂”是任何法治社会都不可能作出让步的地方。但客观地说,中国的商业贿赂实在太过普遍,有谁敢站出来说,中国的回扣只是个别现象?把普遍存在的商业贿赂视为潜规则予以默许,然后在需要利用的时候有选择性的敲打一下。这实际上并不是法治,而是打着法治旗号的行政权力随意干预。中国的商业贿赂与俄罗斯的灰色清关相比起来,究竟有多少区别?
中国打击矿商,可能是为了迫使矿商维持协议价机制,并在这一机制中做出让步。但在残酷的供求关系面前,反而可能使得矿商加速推进现货价和指数化定价——既然集中谈判存在汉奸和阴谋,那么每一块矿石都即时单独议价的机制,可能在逻辑上更说得通。然而,与协议价相比,现货和指数价的巨大波动很有可能使中国钢厂承受更高的成本。
从中铝力拓收购失败后“背信弃义”的愤怒指责,到眼下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抓人,都说明一个现象:近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日渐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当中国和中国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时,达不到预期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中国开始把这一情况归结为“一小撮人内外勾结”、“反华势力的阴谋诡计”和“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打压中国”,而不是反思自己的市场经济哪里还应该改进,或如何更好地按规则做事。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尽管趋势主义者认为中国迟早得回归正道,但无数个例子告诉我们,走弯路的代价实在是过于巨大。
现在,间谍也抓了,汉奸也查了,铁矿石谈判中国是否可以一扫“前耻”?人们不妨拭目以待。
(7月11日发表于xici.net,系转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3 16:50:0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