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没有科学人口观,就没有科学发展观

[复制链接] 2
回复
82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9-5-24 21:2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科学人口观,就没有科学发展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人口观,是对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人口观,深层次反映的是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态度。对执政者而言,人口观反映的是对人民的态度,深刻影响着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把人当作第一位,人是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目的。人的数量集合,就是人口,人口是第一位的,发展依靠人口,发展为了人口。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是发展之本,没有科学人口观,就没有科学发展观.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有十三亿人口。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中国人口多当作发展的负担,在官方正式文件和报告中,屡屡把中国人口多当作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种把人口多当作负担的人口观,是不科学的,谬传甚广,严重阻碍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说中国人口多是负担,主要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等原因。下面我来谈谈人口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人口承载力问题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分歧极大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人口永远不会达到人口承载力极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外来难民,而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一代一代生息下来的,人民群众才是这块土地承载力的真实体验者。人民的生育意愿就是资源环境土地承载力的反映。人口也不会是一直增长的,发展到一定时候,生育率自然会降低。该怎么生育,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最清楚生几个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各个家庭的幸福集合,就是国家的幸福。中国人口已经十三亿了,可我们有的专家却说中国适宜人口是七八亿。难道多出来的人是错误地来到这世上?讨论人口数量问题不能象讨论鱼塘该投入多少鱼苗一样,因为人口是自我生息而形成的,而鱼苗是外界投放进来的。自然生态下的鱼塘,尚且不会出现鱼满为患的情况,有智慧的人类,难道会人满为患。日本韩国以色列英国德国荷兰及台湾岛,人口密度极高,人口爆炸了吗?人家还在鼓励生育引进移民呢。

    也许有人会说,承载力,要看什么生活质量。如果仅满足于温饱,人口可多些。如果中国要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那就会面临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可幸运的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比中国高得多的发达国家,他们处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是经验之谈了,我们再嘀咕人口多,意识就太落后了。中国人口密度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啊。可有人又说,人家科技发达,当然可以人口多。可我要说,他们没有发达以前,人口密度就比我们高得多,也没见他们强制减少人口来发展。

    也许还有人会说,为什么一定要让人口达到或接近极限状态,为什么不减少人口,过好一点的生活呢?设定一个适宜人口规模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不可以超越人口自控机制呢?可强制计划生育减少人口政策,减少的是年轻一代,必然造成人口结构的畸形,造成生育文化和人文的泯灭。一棵大树,你能强行把它削砍成小树吗?这棵强扭的树,绝不会有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控制人口增长,也有个底线问题,你可以使大树不长,但不能把大树削小。除了人口数量问题,还有人口结构问题,这都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问题。有人说就算减少中国几亿人口(小孩),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但瘦死的骆驼没有马的活力,没有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强制减少人口政策要考虑国家竞争力的问题,我们已经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代了。人口规模优势和良好的人口结构是竞争的有利条件。

    按道理,如果是一个小国,回旋余地小,粮食资源环境就业的平方公里承载力肯定弱些,而一个大国,相当于若干个小国,粮食资源环境就业等的互补性流通性更强,所以大国的平方公里承载力要强些,也就是说大国的人口密度可以比小国的人口密度更大些。所以说,中国国土大,人口密度又不高,就更不用担心人口多了。

    二、资源的问题
    维持人口生存的基本资源是耕地和水资源。这些基本资源的人均水平,各国排名,中国并不落后。中国十三亿人的今天,出现了粮价低卖粮难耕地抛荒严重现象,这还是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下的成果,说明十三亿人的温饱得到了保障,也说明人口并不超载。

    对于其它自然资源,许多人担心中国人均资源少,使发展受到制约。其实中国人均综合资源排名,处于世界各国中游,并不落后。何况,对资源的使用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可变的,资源是可替代的。一种资源的耗竭必然带来另一种替代资源的产生。随着一种能源的枯竭,新的能源就会被广泛利用。有句名言是,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缺少石头;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是因为缺少石油。

    资源与人口是一个动态的关系。人口少,改变石油能源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就小。如果人口多,石油使用年限就短,也就推动着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现在制约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的,不是技术,而是市场和政策。现在因为石油及煤炭便宜,出于生产效益和竞争的考虑,许多国家不愿意率先使用成本较高的新型能源。新能源成本高,是由于开始推广时的市场份额少的原因。现在的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正在逐步取代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技术已日渐成熟。据有专家说,美国新能源政策,受石油垄断企业阻碍,所以推广起来有难度。可见,新能源,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政策和投资。中国口口声声说人均资源少,为什么不在新能源开发上走在世界前列,怎么又被美日等国抢了先机?

    中国现在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少,但中国现在人均资源消耗也少,所以现在中国的落后不能说是中国人口多。计生委的李小平专家总是问,一百年后,是五亿中国人生活好,还是十五亿中国人生活好。他以此来作为强制减少人口的最后盾牌。我反问,一百年以后,是五亿中国人使用石油能源好,还是十五亿人使用太阳能好?能让更多的中国人能过上日本人一样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强制让少量的中国人过澳大利亚人一样的生活(还极有可能是巴西人一样的生活呢)?我们为什么要强制减少人口来解决发展问题,而不是用先进的发展方式来解决人口问题?减少人口谋发展的价值观,在全世界,为什么推广不了?因为这是落后的价值观,并且效果是适得其反。

    也有人说,中国十三亿人口,如果都要达到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水平,那么资源会不够用。我说,美国的粗放式生活方式,透支消费、超前消费方式,本身是不可持续的。他们自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改变。我们不可能走他们的老路,我们和他们的将来,就会是集约型生产生活方式,都会是使用清洁能源,可替代能源。美国政策已经发布了新能源政策,将要大力降低石油的依赖程度。我们中国不会等着人家不用石油了,再来慢慢享用石油吧?中国也不会有人以人均太阳能少,而主张强制减少中国人口吧?

    三、环境问题
    人是环境的破坏者,更是环境的维护者。人口多不必然环境恶化,人口密度高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比中国环境好,说明了这一点。改善环境需要更新观念,改变粗放式生产生活方式,投入人力去植树造林,去保护环境,去治理环境。好在这个世界有人口密度大的国家的良好发展先例,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十三亿人绝不会是环境的败坏者.

    四、就业问题
    就业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人,人口多,服务对象也多,就业岗位也多。再说了,人口多,各项投资规模效益好,吸引投资量大,更有利于国家行业齐全。高端中端低端都齐备,百业兴旺,更有利于就业。我们看到的是,有许多加拿大人到美国找工作,而不是许多美国人到加拿大找工作,就是人多行业多的道理。中国现在失业率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强制减少人口(小孩)的政策,因为这使中国的抚养比变小,而劳动力人口相对就多,所以失业率高.

    五、人口控制底线问题
    从80年开始的一胎化和部分一胎半化的计划生育,不是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的,而是以严厉减少人口为目的。实际生育率,远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的底线,这在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连人口密度极高的印度,也仅仅是以2.1的生育率为控制底线,并不是以减少人口为目的。

    当人口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时,说明这个国家的生育文化就改变了,人口变得不可持续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能在这地球上生息下来,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应的生育文化保证其生育率大于2.1,才会繁衍至今,否则就早就在地球上消失或萎缩了。一个生育文化遭到摧毁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持续力和凝聚力就处于危机之中了。

    有人担心放开生育,会出现生育率反弹。如果有的话,这只是因为过去苛刻的生育政策导致的一种小幅的回归。有这么多年的计生宣传和实践,人口生育率不可能反弹太多。再说了,就算有一些生育率反弹,难道弹出来的是反华敌对分子?为什么有人那么害怕多出一些中国的孩子呢?弹出来的孩子,可是国家的可造之材啊。我们说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要提高年青一代和小孩的素质,不是主要依靠提高完成学业的成年人的素质。所以强制减少小孩数量,减少的是可造的未来的较高素质的人才,导致中国人口整体素质不高。

    中国之所以为大国,中国现在之所以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恰恰是解放了生产力,释放了丰富劳动力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制度、人均资源、人口素质、科学技术等不显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发挥的正是人口规模优势。生产要素互换,人力资源优势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

    科学的人口观,就是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人口规模优势,维护合理人口结构。用发展来适应人口规模,而不是减少人口规模以适应发展。

    目前的人口观的不科学性,一方面体现在人口是负担的观念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人口控制的底线和方式上。这产生巨大的社会危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计划生育宣传,把人口当负担,给社会大众造成不良印象。牵牛扒房强制堕胎强制结扎合法化,等于用法律的形式压底了道德底线,给社会造成很坏的示范,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平等计划生育政策,把人分成几等,分成计划内生育的、计划外生育的人口和黑户,人为撕裂社会。在这样的观念宣传的影响下,漠视人的尊严,漠视人的生命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认为多死人对社会有好处。对一些天灾人祸,有人把它当作是进行了一次计划生育,而暗自庆幸。可见人性已经被扭曲得不成样子了,所以在对人的生命都漠视的情况下,什么个人利益、保障那更不在一些人的眼里。

    二是一些官员肆意把问题往人口数量多上推,维持人多落后的借口,造成懒政庸政和宿命论。把强制减少人口当国策,搞错了努力的方向,还耽误发展的时机和浪费官员的精力。长期以来的计生宣传,核心就是宣传人口是负担、人口是资源的消耗者、是环境的破坏者,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粮食、教育、就业、社会福利的障碍。可与此同时,强制减少人口的三十年,实际的执政结果却是教育产业化、教育效果差、科技水平低、资源被滥采、环境遭高污染行业破坏、粗放式生产生活方式和浪费盛行,严重与计划生育初衷相违背。政府没有注重可替代的再生能源的发展,没有努力和穷尽办法提高人口素质,没有努力改革教育和科技制度,没有努力保护环境。

    三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及实践,突破了人性人文的底线。广大老百姓对强制计生执法,耳闻目染,把人口是负担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计划生育政策,简直把超生的孩子,当作洪水禽兽了。一个仇视生育和孩子,仇视人口多的社会氛围,是多么可怕的啊。强制计生导致的迅速老龄化和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就不多说了。

    四是政府不懂得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个道理,采取的是强制减少人口政策,而不是采取引导性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不是通过给人民提供社会保障来达到降低人民生育意愿的目的。日韩及许多发达国家(包括台湾地区)走过的路,就证明了“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这个道理。

    历史证明,人口张力,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制减少人口,是因循守旧,做小做弱的思维,是小格局思维。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完全可以成为发达国家,可以做成相当于若干个日本韩国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的综合体(等面积等自然环境等人口密度的发达国家之和,中国每个省或几个省的发展可相当于一个发达国家)。

    中国十三亿人的存在是合理的,那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然。强制减少人口,是逆历史而动,是反潮流,反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将严重削弱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是中国特色的根本。现在我们的邻国印度,面对人口即将超过中国的现实,还信心满怀,他们的政府官员还有志于全面超越中国。我们为什么就没有信心,要强制减少人口呢?我想,当年轻的印度的人口数量和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赶超老年化的中国的时候,人口多是负担的借口将破产,我们的特色又将会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观亟需我们改变落后人口观,切实理解以人为本的精髓。如果在人口观上不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大解放,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21:33:02 | 只看该作者

飞猫纳闷的是:这篇文章为什么不注明作者?!其文居心叵测,企图给中国未来制造危局。

在今天这个全球性海啸、经济衰退趋势的大变革时代,就业岗位将大幅度减少,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能感受到这股经济寒潮,到时没有了工作的人民、农民工,该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找中国政府无偿给自己饭吃吗?!政府能做到吗?

依据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每年人口平均新增1300万!亲爱的同胞们,1300万人口,这是中国政府严格执行英明有远见的“一胎制”政策,坚决高压执行下所产生的新增人口。如果放开计划生育,变成“二胎制”、“三胎制”,中国必将大乱!如果人民没有饭吃,到时谈什么大道理、艰苦奋斗、团结互助,都是枉然,到时人民就会发出“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的可怕怒吼。

 

我们要坚决打击抵制这些可怕思想的宣传攻势!这很可能是西方人故伎重施解体苏联的思想文化宣传攻势,兵不血刃文化侵略占领中国人头脑的阴谋,从而颠覆中国的未来!

在中国,要求放开计划生育,还有一些是中国的知名学者,晕呀。这些学者,是什么水平?千万不要一叶障目,误人误己误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4 21:50:14编辑过]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21:56:58 | 只看该作者
21世纪日本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

作者: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王 曼   
 


  [摘 要]日本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人口减少和老龄化日趋加剧的压力。日本人口减少有其社会原因,但有的学者从历史因素考察,认为人口减少对经济发展未必产生消极影响。而为克服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日本学者和经济界人士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意义上的对策,以实现经济再生目标。
  [关键词]日本;人口;减少;老龄化;经济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状况仍不容乐观。经济结构改革举步为艰,由推动依靠内部市场的旧体制向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新体制转换困难重重。经济形势恶化,失业率为5% ,GDP 连续多年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通货紧缩加剧,财政赤字扩大,利率近于零,改革如逆风行舟。日本要实现经济再生的目标,实属难事。与此同时,又面临人口减少和老龄化趋势加剧的雪上加霜。通常来讲,人口减少就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而老龄人口的增加则意味着社会储蓄将被消耗殆尽,投资面临枯竭,任其发展下去,经济就有停滞或倒退的危险。因此,21世纪日本能否克服人口减少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再生目标,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一、日本人口的发展趋势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于1997 年1月的估算,从2007 年开始,日本人口将由1.2778 亿人的高峰按年率为0.56%递减,到2050年减至1.0050亿人,到2100年减为6737 万人。日本人对这种结论基本认同,认为这个估算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其计算标准是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1.4%的出生率为主,同时兼顾了21世纪初将恢复到1.6%的出生率,估算应较为客观准确。如果从出生率持续低下的悲观角度来推算,日本人口将从2004 年的1.2075 亿人的高峰按年率为0.6%递减,到2050年减为9231万人,至2100年减为5088万人。15~64岁的劳动人口将由1995 年8726万人的高峰,按年率1%递减,2050年减为4980万人,2100年减为2776万人。人口减少的同时,老龄人口却不断增加,即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从现在的15%将逐步递增,2006年将增加到20% ,2014年将增加到25% ,2034 年将增加到30% ,2049年将增加到35% ,到2100年仍将在32% 以上。这种发展趋势将使日本陷入劳动力匮乏,养老金发生赤字的困境。因此,一些国家主义学者提出增加人口的对策。

  二、日本人口减少的社会原因
  
  日本家庭之所以不愿意生育,是因为养育费用高昂。养育费包括对孩子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母亲为培育孩子必须牺牲工作的费用等。从日本每个家庭和各个县的统计数据来看,养育费用与出生率呈反比的倾向非常显著。日本学者根据养育费用和出生率的关系做出推算,如果将现在1.4%的出生率提高到维持正常人口水平的2.1%, 出生率则必须提高50%{ (2.1- 1.4) ÷1.4} 。若按每月1万日元的补贴使出生率上升到1.5%来计算,政府每月至少要为每个孩子支付33 万日元的补贴。由此也可计算出为提高人口出生率而需支付的补贴总额,即日本人口为1.2 亿,平均寿命为80岁,为维持正常的人口水平(1.2 亿÷80= 150万人) ,每年需出生150万个孩子。孩子从零岁到六岁之间,若每月支付33 万日元的补贴,总额应为50×33 ×12 ×6 = 36 万亿日元,约占日本GDP 总额(约为500万亿日元) 的7%。育儿期间的母亲休假保障费也可推算出来。日本25~29 岁的女性现月工资总额(含奖金) 为28.9万亿日元,如果按90%支付,每月需要26万亿日元的休假保障费。由此得出结论:日本要增加人口,所需花费的资金成本是巨大的。

  三、日本人口减少的历史因素

  有的学者认为,人口的减少不一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日本经济企画厅的“人口减少下的经济研究会”通过对历史上的人口减少的例子进行分析,提出了人口减少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的论断。他们用了4个例子加以说明。

  1.1340年的欧洲有7000~8500万人,人均耕地少,社会呈现土地不足和人口过剩的状态。后来因黑死病肆虐,到1400年人口减到3700~5200万,人均耕地面积转而增加,社会呈现土地有余和劳动力不足的状态。因需求减少,农产品价格下跌,同时为确保劳动力而提高工资,使得社会生活水平有了改善。

  2.日本在江户时代(1730~1800年) 发生亨保、天明、天宝三大饥荒。人口由3 200万减到3 000万,加上东北地区遭受寒流侵袭,人口流向江户和大阪,导致生存环境恶化,疫病流行。尽管人口减少,但农业生产反而增加,其中主要是因为更新了生产工具和肥料,并改良了生产品种,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克服了人口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农业生产率持续提高至幕府末期。

  3.1846 ~1910年的爱尔兰, 人口按年率0.9%持续减少,主要原因是1845~1849 年间发生了马铃薯饥荒,为了生存人们陆续迁往海外。但这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增长,土地富余,劳动力缺乏,实际工资上升,产业结构向畜牧业转换。

  4.1980年以来的匈牙利尽管没有遭受战乱、饥荒、疫病等因素影响,却因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和死亡率上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自然减少,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保持正增长,到80年代中期资本增加,伴随90年代中期以来的市场化,匈牙利凭借技术进步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以上事例说明,劳动力减少将导致实际工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产业结构不调整,那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是有限的。例如,江户后期的技术革新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真正实现了经济高增长还是由明治维新以来的工业化带来的。从历史的情况看,21世纪的日本要想克服人口减少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产业结构转换是非常必要的。

  四、克服人口减少的经济对策

  前面已经说明,花费巨额财政成本增加人口的做法收效颇低,不值得推崇。日本学者和经济界人士为了克服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的办法。

  1.让规制产业非效率部门释放过剩劳动力。日本的农林水产业、运输业、通信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部门生产率低,有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如果其生产率水平能提高到美国的水平,就能释放出200~500万劳动力。

  2.从公共投资占GDP的比率来看,欧美发达国家为2%~3% ,日本则超过8%;从住宅投资对GDP 的比率来看,美国、英国为3%~4% ,日本达5%~6%;因公共事业和住宅投资过大,建设业占GDP 的比率,欧美发达国家为4%~6% ,日本却突破10%;从建设就业人员占全体就业者的比率看,欧美为5%~6% ,日本在10%以上。这说明公共投资和住宅领域的效率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将日本从事建设业的劳动者数量降低4 个百分点,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话,就能释放出近300万的劳动力。

  3.提高资本效率。20世纪90年代美国以占GDP15%的投资额完成了3%的经济增长率,而日本以占GDP30%的投资额只完成了1%的经济增长率。倘若日本的投资效率与美国相同,用10%的投资就能完成2%的增长。

  4.提高妇女和老人的就业率。日本经济新闻社依据日本经济长期模型计算,2010年日本妇女参加工作的比率如果上升到美国目前的58.5% ,日本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就可以从1.8%一直提高到2.5%。日本60~64 岁年龄层的男性参加工作的比率达75% ,如果改革阻碍老年人就业的工资体系,那么,能参加工作的人数还会增加。除此之外,通过推进国际分工,还可从农业领域挤出劳动力,以及吸引大量外国技术人才。总之,21世纪的日本要克服人口减少和老龄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除了以上的几种经济方法外,还有许多经济意义上的方法和对策,其中一项较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IT 产业,依靠技术进步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平沼赳夫曾说,日本实现3%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从美国在1995~2000年的非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为2.9% ,其中2%是由投资IT 产业带来的结果看,如果在日本推行结构改革,实现3%的经济增长率是非常乐观的。

文章来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