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于中国第一季度出口形势严峻,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政府会采取措施刺激外贸增长。不知推动人民币贬值是否为措施之一,而中国央行上周五有关“2009年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表态或许就是人民币贬值的试探性气球?
如果中国不甘、不便或不能推动人民币贬值,不如干脆放弃主要靠成本优势推动出口的惯常做法,换一种发展思路,利用当前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中国的“消费特权”。
现
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尽正确的想法,认为中国的国内消费之所以萎靡不振,是因为普通百姓的后顾之忧太多,如果政府能在医疗、养老、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给予民众足
够的保障,中国便可走上以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之路。说这种想法不尽正确,是因为它忽视了中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目前的发展阶段。考察一下二战后成功走
上出口导向型增长之路的经济体,高积累、低消费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没有高积累就没有高投资,也就无法保持和提高出口竞争力;近年来这些经济体还出现了一个
新动向,那就是高积累的一部分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借贷给了美国,这实际上是一种卖方信贷,它“人为制造”了本国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
也就是说,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挣10块、消费2块、储蓄8块的模式是一种无奈选择,如果你强行改成消费8块、储蓄2块,那你将没有足够的投资去保持和提高出口竞争力、维持海外市场,最后很可能你再也挣不到这10块钱,连2块钱的消费也没了。
因
此对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来说,所谓改善民生只能在那可以消费的2块钱上打主意,无非是政府少消费一块,富人少消费一点,多给普通百姓一些实惠,而国家总体的
消费额是不能改变的,否则就很有可能丧失出口竞争力。只要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改变,这些经济体便只能通过产业升级、即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来
把收入蛋糕做大,以此增加国民的消费能力。而产业升级则需要大量投资。
这一点恰恰是全球经济危机给予中国的一大机会。中国的出口竞争对手
中,韩国等资金匮乏,欲投资而力不足;日本虽然资金充裕,但它已处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最高端,向上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在制造业升级方面有劲使不出。中国则
是既有空间又有财力,正好趁竞争对手投资不足之际加大投资,使自己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以此增加国民的消费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大产业振兴政策
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
然而全球危机给予中国的好处还不止这一点,它使中国在世界上的相对消费实力大为增强,从而第一次有了启动“消费特权”的机会。经济危机首先是金融危机,它导致美欧各国的银行体系冻结,各国政府虽然通过超宽松货币政策向银行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但银行对发放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仍态度消极,使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动投资和消费的能力大打折扣。经济危机还导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萎缩,难以创造投资和消费需求。而中国则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状况最好的国家,银行业放贷能力更是在世界各国中遥遥领先,中国既有投资需求又有投资能力,中国的投资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其他国家的消费,这便为中国施展“消费特权”打下了基础。
启动这一特权的第一步就是让人民币成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
虽然一开始肯定会有不少国家不情愿接受这种安排,但形势比人强,经济危机下有人买你的东西那就是救命菩萨,还由得你挑三拣四?只要中国通过大力投资拉动经
济增长、维持进口需求,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大体稳定,就不愁人民币不日益成为进口结算货币。而只要中国的出口继续主要以外汇结算,即便出现较大的贸易逆
差,中国的外汇收支也仍能保持大体平衡或盈余,人民币汇率就仍可维持强势。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中国因此便有机会像美国一样,输出去的是“印
刷品”,换回来的却是货真价实的东西,这不就是“特权”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