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危机”牌 走到季风书店经管类图书书架前,映入眼帘最多就是“大风暴”、“大危机”、“大崩盘”等等骇人的词汇。《季风书讯》的执行编辑李伟为告诉记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些出版社将各类经济类图书包装一番,在书名上自然做足功夫。最近出版的经济类图书中,光以“危机”为题目的书就不下十几种,如《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等等。以类似词汇作为书名的更是不胜枚举。据李伟为介绍,虽然这些书中有很多是经典作品,但也不乏鱼目混珠之作。有一部分书是社会上出现热点之后,出版社乘胜追击的应景产品。虽然书名噱头十足,内容却是东拼西凑,并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来阅读。因此,读者在购书前,不妨多做点功课,以免在众多书籍前难辨真伪。 经典回归 去年国内股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众多炒股、理财类工具书成为书市宠儿。如今的情况却是大不如前。与之形成鲜明比照的就是许多国外回顾历史上发生过的经济危机的经典作品被再次印刷出版。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的《1929年大崩盘》(TheGreat Crash 1929)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本描写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及其惨痛影响的书初版于1955年,此后半个世纪中被多次重印,一直畅销不衰。加尔布雷恩就曾预言,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他的这本书就会被重印出版。果不其然,一方面,这次世界性的使人们迫切地想要了解以往世界上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希望能从历史中总结出应对之策。虽并不能在书中获得拯救世界的能力,但也多少能从中获取些精神慰藉;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多少也让众多学者措手不及。就在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之前,还有很多经济专家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的经济没有问题。现如今,处于风暴中心的各学者们推出的作品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也许更多的带有“当局者迷”的疑惑。而这些被时间和市场大浪淘沙后仍被一再重印的经典书籍自然而然成为众人追捧的热点。除了上述提到的《1929年大崩盘》以外,回顾反思类的经济类著作还有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雅各布森·施瓦兹合著的《大衰退1929——1933》等。而原本被人们普遍认为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代表之作《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被安放在了书店书架显眼位置,甚至在某些城市热卖。这些经典著作能够走出象牙塔,重新回到大众的视线之中,不得不归功于这场来势汹汹的金融风暴。 舶来品畅销国内 仔细观察市面上的经济类图书就能发现,许多该类书籍都是由国内出版社从欧美等地购进畅销书版权而引进的。如畅销书《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和《世界是平的》等作品,在近期的欧美市场上仍居销售排行榜之列,中国出版社能如此快速地作出反应,及时将欧美畅销书引进到国内市场,也是国内读者的幸事。李伟为告诉记者,国内出版社之所以大量引进国外畅销书,是因为作为此次金融风暴的“风暴眼”,欧美的作者离金融风暴的核心更近。作为金融风暴的亲历者,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的亲身经历能够让国内的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情。此类书多为作者对经济现状的解析,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其作者理查德·比特纳(Richard Bitner)是一位在美国抵押贷款业内工作了14年的行家。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他亲身经历了这场危机发展的全过程——房屋滞售,价格跌落,信贷紧缩。在这本书中,他通过一个业内人士的视角,为读者揭开美国次贷行业的内幕,揭示了造成危机的原因和真相。此书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并跻身国内经济类畅销书之列,想必是因为他的亲身经历带给读者许多启示。 国内作家异军突起 在众多欧美畅销书的围攻之下,记者发现排行榜上仍有一半是中国作家的作品。如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虽然此书一经出版就惹来诸多争议,但似乎一点都不影响其销售的火爆,其强劲的销售后劲令业内人士也刮目相看。此外,还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郎咸平的《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畅销书榜单上的常客。仔细研读这些书后不难发现,此类书籍大多着眼于国内的经济形势和问题,分析现状,因此颇受大众追捧。特别是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系列,与国内正在热议的改革开放30年联系到了一起,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发展、改革、崛起编著了一部属于中国的企业发展史,并在书中勾勒出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企业家、改革家的形象,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难怪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普及性读物风靡全球 如果觉得“金融危机”太过沉重,专业的经济书又太过枯燥,想要享受轻松生活的读者也能在如今的经济类书架上找到自己的心头所好。《牛奶可乐经济学》、《怪诞行为学》、《巧克力经济学》……诙谐的书名,轻松的内容,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经济学原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是这些经济普及性读物的共同的特性。李伟为说,别看这些读物比一些经济学大作轻松易读,它们的作者可都是大有来头的经济学家。欧美国家有个传统,此类普及性读物都是由学者大家来完成,因此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在这些书中,经济学不再是大部头学术书中的条条框框和数学公式,它只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智慧。如果大家厌恶了无所不在的“金融危机”的轰炸,不妨挑一个轻松的午后,喝杯咖啡,读读这样的书,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能补充经济知识,何乐而不为呢?也许这就是此类书籍长期占据国内外畅销书排行榜一角的重要原因吧。 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经济类图书,读者应该如何选择?李伟为建议大家在购书前先查阅一些资料,也可以登陆一些读书网站参考别人的评价。不要盲目跟风,买书前多翻翻书的简介和目录,看是否是自己需要的类型。相信大家一定能买到自己的心头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