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经济危机 1933年3月4日,在一片萧条之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种恐惧会使我们向后退转为那种无可名状的、没有缘由的、毫无根据的害怕。”在后来的岁月中,这句话曾经无数次地被人们提起和引用----大部分是在和平和经济增长时期;当经济步入衰退、危机真正来临时,这句话的引用频率就明显降低了,能够身体力行的可能就更少之又少了。 实际上,伴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还有一场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后果还没有真正影响到大多数人的时候,我们中的许多人却已经陷入了无可名状的、没有缘由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网上一份被广泛传阅的《白领应对经济危机方案》这样写道:“不要买车;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存钱,买国债,别买股票”,这些做法还说得过去,但接下来的“别离婚;别生孩子”,甚至“别找女朋友”,就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歇斯底里的意思了。难道经济危机来了,大家就要每天主动停止呼吸一小时吗?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人们经历得多了。从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到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铁路投资狂潮到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再到20世纪末曼延全球的网络泡沫,经济危机一直与全球经济相伴相随,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从总体上看,它的杀伤力却呈持续下降状态。这是因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当代各国政府已经具有高超的技巧、完备的资源和来自社会的强大压力,在经济危机面前迅速做出反应,从而能够将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胡佛总统的反应是“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讲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在这次所谓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面前,世界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降息、总额以数千亿美元计的经济刺激计划,更为密切的国际合作,自然与“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讲笑话”不可同日而语,效果当然也会大不相同。 但是恐惧会放大经济危机后果的严重性,1929年美国大萧条中,伦敦的报纸报道说:在纽约,无数的投机者从高楼的窗口往下跳,行人灵巧地在坠楼身亡的金融家的尸体之间穿行。但据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研究,这根本就是凭空想像的捏造。有关纽约人死亡的统计数据显示,纽约的自杀率只是略高于全美平均自杀率。为此,《经济学家》驻美记者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以澄清这种虚构的传言,但流传至今的,仍然是1929年大萧条中,有无数的人自杀,而这位记者的文章,早就无人提起了。 今天的中国,经济危机也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在往里装。被媒体广泛报道的由于经济危机影响而倒闭的东莞合俊玩具,事实上却是投资矿场的股票市场失误,这是一个由于严重管理问题失误而导致的企业倒闭案例,但大家的关注点不在这里,所以,虽然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亲自出面澄清,但媒体仍然众口一词,把合俊列为第一家因经济危机而倒闭的企业。 据媒体报道,广东尤其是东莞出现了企业倒闭潮,但据广东省经贸委的数据,今年1~8月,广东的企业户数还增加了9万户,平均每个月1万多户。在东莞,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统计,东莞今年关闭外资企业640多家,仅占其外资企业总数的4.2%。可见到目前为止,经济危机对于广东企业的影响并不象媒体所宣传的那样严重。 当然,权威的意见也是重要的,索罗斯说:“这是我毕生罕见的危机,我从未看过像这样的危机,而且我也不会再看到像这样的危机”;格林斯潘说:“我不相信,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创,我认为这正在发生”;巴菲特说目前的金融危机是“经济珍珠港事件”。 但意味深长的是,在如此惨烈的经济危机中,巴菲特向GE公司投资了30亿美元、向比亚迪投资18亿港元;索罗斯更是将眼光投向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他建议发达国家应和新兴经济体建立换汇额度,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外汇储备庞大的国家应建立一个具有弹性的基金以作拨备。他认为这一基金可以提供长期和短期贷款,以帮助新兴经济体推动振兴措施,摆脱全球性的经济萧条。 有可能,我们的恐惧是别人投资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