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有心的朋友观察到我在读书回来以后的这段时间内非常低调,也没有与新闻界建立多少的联系。
在哈佛读书的日子里,我明白了一些过去没有太明白的东西。我们这个资深公共管理硕士项目,一共有209个学生,来自45个国家,平均年龄大约40岁。中国的学生都比较年轻,而且大半原来只读过一个领域的学位,而来自发达国家的学生年纪稍长,且通常已在2-3个领域受过专门训练和具有专业经验。所有的学生每天都会做作业到午夜2-3点钟,其学习压力根本不是我们许多利用休闲时间读出的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习量好比的。
这对我最大的启发有4点:
1、信息淘汰周期越来越短,需要继续学习的必要性越来越强。对于一个需要帮助众多决策者寻找出路的专业咨询顾问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决策者都在学习,咨询顾问更没有不加紧学习的道理。当我访问MIT的世界资深总裁MBA班、见到那些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习的著名企业家时,我就更能明白为什么国际咨询公司要招一流学校的一流毕业生,以及为何很多国际机构不大可能接受一些本土咨询机构和咨询业者服务的原因。
2、跨越框框的思维。我们透过专门的学科训练培养专业技能,但同时也限制了多面化的把握问题的能力,我们往往把在一个学科中累计的知识当成终生的生活逻辑与工作工具,而实际的社会生活,以及发生的社会问题,没有一件真的是可以由单一角度完全加以解释或解决的。跨学科的训练可以突破许多思维限制,从而提升创新性的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3、平等协调的团队作业。团队工作不是简单的一个人领一帮人的意思。在我读书期间,最头疼的一件事是和外国学生做团队论文。事实上,从一开始的目标设定、框架设置、内容分工,到资料收集、观点交流、论文组合,其工作量数倍于个人独立写作,但它的确需要对于合作者的能力、立场、思考角度的充分认同,认真沟通,不断突破原先按自我设想制定的框框。而中国的咨询行业真需要摆脱那种“一人党”(在策划公司尤为典型)和“十三不靠”(以财务咨询和法律咨询领域较为突出)这两种极端状况。
4、把投资变成学习,把学习变成投资。国际管理学科的学生有许多创新性的训练与活动。其中,学习就可以同时获得许多对于自身问题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把一些急迫问题资助成为某些学生的作业主题,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本人把几乎所有课程的期末作业都与实际项目联系,最终要么直接为客户采纳,或者获得了可观的研究资助。
我还有我的合作伙伴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国际化的视野与本地化的经验如何组合才是有效的。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定位自己是一名执着而投入的专业咨询顾问,这使我可以不受其他职业优越待遇的诱惑,也不会与处在决策者地位的客户发生角色冲突。幸而有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和政治家,同样地对于国际化的视野与本地化的经验组合模式发生兴趣,这使我得以有机会透过与他们的合作服务,开发出相对成熟的工作范例,而这些工作需要潜心投入。不用很久,这些工作范例和服务模式将伴随“前进策略”这个崭新的管理咨询品牌一同走到你的面前。
我们是一批幸运的策略家:社会提供如此多的结构重组机会,有那么多的社会矛盾需要决策者们去解决,难题的新颖性和复杂性为高级咨询服务提供了宽广的商机。从现在开始的5-8年中,一批拥有精通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及国际化运作经验的咨询专家的国内外咨询品牌将会站在这个行业的核心。我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整个团队怎么努力才能使“前进策略”在其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