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原创] 回到真实的生活状态——金融危机的另类价值

[复制链接] 14
回复
15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11-1 16:3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源自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从最初的黄色金融“危机”到一个月后的橙色金融“风暴”再到两个月后的红色金融“海啸”,其演变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破坏威力之强,是地球上绝大多数人无法想象也难以接受的。但事实就是事实,当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席卷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除了直面危机,没有第二条道路可以选择,而直面危机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回到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从虚幻与飘渺的状态中赶快收身(神)而归,这一过程是越快越好,越彻底越好!

一、曾经,我们生活在不真实的状态之中

不真实之一是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跨越式发展,地球上衍生出数以亿记的五花八门的“杠杆”模型

虽然每一个杠杆的起点都是实体经济或现实生活,但经过层层放大和无数环节的转载与传播,杠杆原点的本来面目早已物是人非,留给世界的是一个个恐怖怪异的景象,而不是清澈明白的缘由。如互联网上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别针换得一幢别墅的一年居住权”的案例,让太多人产生了“以小博大”甚至“无中生有”的原始冲动?事实上,这件事情即使发生了,中间也有无数个偶然存在其间,是亿万同类事件中的极端个案。“等价交换”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人类基本规则,而对于那些违背这一基本规则的人来说,他就容易生活在自我营造的“不真实”状态之中,久而久之,自己也辨别不出孰是真实孰是虚幻的了。

不真实之二是生活在虚拟经济中的人有着强大的优越感,瞧不起实体经济与真实世界中的人们

经过所谓的重重创新,整个世界逐渐分化为“真人”与“虚人”两种类型。“真人”是传统世界的那种人,努力工作、多方积蓄,知识与财富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他们的成功词典中,“努力”与“韧性”是关键词;而另外一种“虚人”就完全不同了,他们的工作状态更多是手持尖端科技设备(黑莓机与彭博终端机,这个是华尔街精英们的典型写照),用下达“信息”的方式来游走于世界各地,其真身通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年纪轻轻,追求的不是加法效应的财富,而是乘数效应甚至是几何级别的财富增长。这些人对实体经济没有兴趣,但却对攫取实体经济的财富兴趣浓厚。他们擅长在对实体经济的各种关系进行名目繁多的“闪展腾挪”中创造出很多名义上的“财富流动”,而其本质是一条虚拟的环节繁多的虚拟“资金链条”,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在他们擂起的疯狂鼓声中,引诱贪婪者接过花棒,这个时候,作为始作俑者,他们早已“华丽转身”,留下市场的眼泪汪洋一片。

不真实之三是全民性的金融“修炼”与金融“跃进”趋势愈演愈烈

在一批人的持续忽悠之下,整个国家的人心开始动荡起来,一股股浮躁之风悄然兴起,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甚嚣尘上的架势。所有的目标最终指向的都是“创富”与“快钱”这两个关键词。在股市、楼市的一次次试水,一次次斩获的过程之中,很多人忘记了恐惧,充盈的是贪婪。当老头老太都嫌弃卖葱卖菜的生意而毅然决然进入“金融”圈子的时候,那绝对不是我们所谓的金融动员的斐然成效,而是全民价值观向金钱脱帽致敬的怅然可悲。一时之间,你如果不懂股票,没有炒过房地产,不能够从嘴巴里蹦出几个类似“大小非”的术语出来,那就绝对不是时尚不时尚的问题,而是土多土少的“傻冒”性质了。

邻家财富的暴涨刺激了我们的神经,财富的故事总是就在眼前飘移,挥之不去的感觉。观察自己日常的辛苦劳作,对比游手好闲者居然也能跻身财富贵族的现实,强烈的反差作用于亿万人的神经,于是市场经济的普及高度浓缩为渴望“快钱”的取得。“创造”已经太慢了,“转移”才是最好的手段,“拿来主义”成为现实世界的行事圭臬:每个人都期望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别人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转移到自己的腰包,而最合法的途径莫过于积极参与股市与楼市的炒作了。在这里,“无知者无畏”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婚房的钱、养老的钱、公家的钱、高利贷的钱,甚至治病的钱,林林总总,蔚为壮观,客观上形成了“快钱”的热潮,而在岸上观察的人们,却在某一时刻绝望地发现:自己的捐资迅速汇成浩荡的钱流,在泡沫四起的咆哮声中一去无回了。

二、现在,我们有着几种不好的心理

第一个不好的心理是“侥幸心理”

侥幸发财与侥幸得势是普遍的心理魔咒!为什么股市中小道消息盛行而众多股民乐此不疲?为什么各类“真人秀”节目引得众多男女趋之若鹜?为什么彩票的购买已经发展出一门“规律”颇多的学问?为什么几千人要去争夺一个热门公务员的职位?为什么明知道基建项目猫腻十足还要“以乌纱帽试足”?为什么“忽悠”一词成为老少皆知的流行?

讲到底,就是一个“侥幸心理”在作崇!而这种侥幸心理,无视基本的“大数法则”,宝贝的是极少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总是希望苹果砸在自己的头上,馅饼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肉块掉在自己的嘴上……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遇到过一两次的偶然好事情,于是就想入非非地把偶然当成了必然,由一个偶然作为原点,散发出无数个偶然的翩翩联想,以至于自己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

在日常生活当中,“侥幸心理”者不再重视平时的积累,不再重视一事一物的修炼,而整个人的身心都倾注在各种“机会”的钻营与把握之中,而且一旦认为是所谓的新机会,不惜孤注一掷,倾其所有地投入到所谓的机会当中。

有案例为证:上海某房产中介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这两年倾家炒股甚至举债炒股的大有人在,其中最典型的有这样一对恩爱男女,本来已经准备结婚,婚房的购买款多达270万元现金,可谓绰绰有余,怎奈禁不住去年火红股市巨大收益的诱惑,两人一致决定暂缓购房,在6000点时全额入市,结果进去后一路狂跌,到今年损失已经达到接近80%,再也没有能力购房了。小两口也从恩爱到埋怨,从对财富的贪婪变为对金融的恐惧,短短一年时间就从幸福的天堂坠落到痛苦万分的地狱!

类似这样的人和事,绝对不是个案!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着,上演着。

侥幸者在事情发生之前,是失衡的“积极心态”;而在灾难发生以后,又往往浸染在失衡的“消极心态”当中。这两种情况,当事人所体会的都是高度的“紧张”感,而浪费的是最为宝贵的人类财产——时间的价值。

当我们在讥笑“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有的时候其实比那个农夫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美女不会主动上门,朴素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可以对于生活的细节有所侥幸,但千万不要也对人生的方向心存侥幸!

第二个不好的心理是“逆反心理”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现实生活中典型的逆反心理的例子:

你大概听说过中国股市中一种叫做ST的概念股?其本意是这种类型的股票实体经营糟糕透顶,公司业绩持续低迷,将要面临摘牌下市的危险。可就是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烂股,居然会得到相当多人的逆势追捧,甚者会来上连续十个涨停板!这就是一些人所谓的“重组重生”的概念、“否极泰来”的概念,而可怕的是,他们把这种概念引申为自己的投资法则并深信不疑,认为一切反潮流的东西都是不可多得的馅饼,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另外一些逆反心理的例子突出地表现在新老两代的“不兼容”与“不和谐”当中,典型代表人物是以韩寒为代表的“新新人类”,在互联网领域掀起了一次次的“反老嘲老”狂潮。在诸多的论战当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支持者与反对者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从青年人来讲,比较少见“兼容”与“交集”的意见。这样一种大范围高强度的逆反倾向,对于整个社会的杀伤力是十分巨大的,它是人为地划分了本来应该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传统,无形中根据自然年龄制造出心理方面的断层,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说,其危害是深远持久的。

进一步来分析,“逆反”心理最大的解决之道是建构自己的“主见”的问题!逆反本身不一定就是错误而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在自己对于逆反对象的实质没有深入的个人分析与判断的情况下,尤其是在逆反者本人没有深刻独立的自我主见的情况下,很多人所谓的逆反,其实变成了对别人的盲从,甚至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利用工具。这样的逆反是浅薄而有害的。我们看到韩寒的逆反有自己的思考,其思考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无数其他的盲目追随者在明星崇拜与感情冲动状态下的所谓逆反,就没有多少有用的社会价值可言,并且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人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再被别人所逆反。

所以,笔者提出要有意识地区分“习惯性(盲从)”逆反与“思考性(分析)”逆反两种不同的状态,这两点既要自己注意甄别,也要时时用来对他人做出判断。当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都是长在自己脖子上的时候,我们的自主意识就会非常突出,而逆反不逆反就是一个高度的个体差异性的问题;相反的话,逆反的心态与行为就有可能被操纵与利用,在那种状态下,你逆反以后的大脑还是一片茫然,因为,脑袋上的那点可怜的东西本来的所有权就不是你的,随时都有被别人拿走或调遣的可能性。

第三个不好的心理是“失重心理”

“失重心理”的典型表现是生活、工作没有了目标感与方向感,从有序的状态进入了无序的混沌,自己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精神也是萎靡不振。从具体表现来说,失重的“体征”主要有:

本来认为重要的东西,忽然感觉到不重要甚至是可笑,产生了相应的失落感。对于那些比较追求精神充实、崇尚道德历练的人来说,产生“失重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因为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而中国社会当前盛行的“功利”倾向与“物质”追求,又有其合理的大环境因素使然,并且这一过程将会持续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样,转型期的社会主流往往是那些“变革者”,焦点也是那些“创新者”,相应也就使得许多原来被社会宠爱的人士进入了“冷遇期”。社会上发出强大声音的是创造财富的企业家们,他们最能抓住人们的眼球,而政治抱负与学术理想不得不让位于财富追逐与产品创造。这个时候的相关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我的心态,势必会把自己引入一个不平衡的失重空间之中而十分痛苦。

失重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是在家庭、工作与社会的三角关系中失去原有的重心或者是找不到新的重心。男人的“事业中心观”与女人的“家庭中心观”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工作的目标仅仅定义为金钱的时候,在新的时代有很多种挣钱的方法,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腰缠亿贯;而当家庭的目标仅仅定义为温馨港湾的时候,网络上的“伪情人”时时是家庭中危机四伏的潜在杀手。过去的时代,工作、家庭与社会是三个内涵清晰的分类,而在今天,三者的划分已经日益模糊,经常搅和在一起,给你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再有一个失重的典型表现就是有的人在自我本来擅长的领域苦心孤诣地营造自我变异的形象,结果经过社会的放大效应后,却再也变不回原来的自己了。近几年随着《百家讲坛》上一批学者的离经叛道式演讲,带来了“革故鼎新”的品牌效应,使得社会上下纷纷效仿,但多数人是在“恶搞”与“异化”的道路上欲走愈远。举例来说,这年头“串角色”已经成为十分时髦的工作:体育客串电影,电影染指政坛,政坛欲望企业,企业收买体育……不三不四的“多头”形象受到众人青睐,每一个人在定位自己的时候,都在寻找对他人有用的“功用定位”,而不是过去年代的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定位。其结果是热闹是热闹了,风光也风光了,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与落寞感。

(下一楼还有: 三、未来,我们需要进行的三大调整)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6:37:31 | 只看该作者

三、未来,我们需要进行三大调整

调整一是从“他我”走向“自我”,在心理上建树比较完备的独立人格。这种调整需要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工作,其效果会加倍彰显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政府与媒体这两个社会“公器”的影响最大,担当的责任也最多。要改变这些年来聚焦经济、聚焦财富、聚焦GDP、聚焦企业的一贯做法,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多种审美趋向、多重价值标准并行不悖的氛围与环境,这些任务舍政府其谁?政府如果能够带头在公益人格、体育人格、人文关怀、教育重塑等方面有着全新的思路与想法的话,自然就会在其政策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象刚刚过去的奥运会,还是有太多的企业营销与明星个人营销的成分,政府没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奥运的包容、坚强、博爱等精髓传达到普通大众那里,并转化为他们的日常行动,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而从媒体的角度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生存往往与经济界的“施舍”(广告)等息息相关,因而更加容易沦为金融的另类“衍生产品”:从软文的盛行到记者领取“封口费”,从放大名人隐私到刻意忽略基层民众生态,媒体自身的独立人格需要首先树立起来。唯此,才有可能在个体之外形成强大的舆论与社会“场”的效应。

从个体独立人格建树的角度来说,注重纵向的自我比较,淡薄横向的社会比较;注重知识、人脉、财富的综合积累,淡化名利、关系、钱财的单纯比拼;注重长的时段的财富积累,看淡具体时点的财富骤增;注重财富的物质精神双面效应,点淡财富的物质至上的单面效应……这些方面讲起来比较容易,但要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那是要抗拒很多的诱惑并承揽起很多担当的。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并不新鲜:仍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当下的新兴环境之下,有必要加上一句“回万人言!”——在各种各样的论坛当中,汲取大量的一手营养,洞悉海量的人情百态,在阅读、讨论与实践当中建构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如此才会有独立思维、独立行动的意识与能力,长期以往,你的独立人格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孕育、成型并且得到有效的固化。

调整二是全社会都要培养“去符号化的平等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发扬光大

如今社会的种种不公与差异,无论是实体的还是精神的,都与人类发明并广泛使用的各种各样“符号化”的东西密切相关。在符号物件的基本意义为人们广泛认同并接受的情形之下,作为符号所有者的人的一些本质性的品质却被我们无情地忽略了。我们今天用以标记人类等级与优劣的符号基本都是显性化的,如汽车、洋房、服装、保镖之类的,而隐性化的符号如气质、智慧、度量等相较于显性化的物体来说,受公众重视的程度就要打很大的折扣。所以即使在符号化的内部,也是有亲疏远近之分的,由此可以看出,舍符号化进而平等化就更加不容易为人们所认识与接受了。

符号化的东西带来的绝对不是单纯的积极效应,其实它就象牛顿定律揭示的那样,是具有相等的消极效应的。一位富商巨贾的名牌轿车、漂亮妻子、前呼后拥的阵势,对应的可能就是那个人自由行动的限制、对自身安危的担心和民众投来的苛刻目光,这些都不是他本人的意愿所在,但确是符号类物件带给他的必然副产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感觉优良的“上等人士”来说,往往过于陶醉于符号化物件的正面效应,对其负面效应重视不够或视而不见,这样的人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通常难以进行自我的心理转换,因而最容易走向自我了结生命的极端道路,这一点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东南亚国家的一批顶级银行家或企业主的自杀事件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

从社会实际的角度来说,完全“去符号化”是无法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两点:一是尽量有意识地去淡化符号尤其是各种物质符号的涵义,不要老是把公众的眼光诱使到诸如财富排行榜、名车俱乐部、明星派对与富人偷情婚变等容易让普通人荷尔蒙变异的新闻之中;二是对于诸如人类与生俱来的如健康、乐观、共享、关爱等基本的人性元素多多给予传播与展示。比较简单的说法就是要大力强化人类的“身内之物”的各个方面,大力弱化人类的“身外之物”的各种符号。在没有共同的终极信仰(宗教)的现实情况下,找到大多数人长时期内都比较重视与认同的东西,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化的共识。

调整三是学会在虚拟与网络当中始终保持实体化的思维,不要在虚幻当中迷失了自我的心性

今天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一些虚拟与网络的东西,我指的不单纯是互联网,而是指一切个体无法操控的外部事物尤其是外部事物的各种联系。这些外部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充满着“不确定性”,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明和使用,其不确定性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与放大。在这种强大的外部网络面前,我们最容易丧失的就是自我思考的能力,变得人云亦云起来,特别是容易变得脱离自我实际去追随一些虚幻的东西。

举例来说,期货中允许进行杠杆效应的买空卖空,可以放大几十倍的收益与损失,但对应的实体产品永远是实实在在的那么一点点,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与成长周期,而大量的所谓交易都是真正的“空对空”的游戏;再如各种论坛上诸多不同ID发言的后面,代表的是现实世界中那个ID人对于自己周边实际环境的判断与感知,在实际约束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他的发言的真实性就必要加以充分的质疑。

无限放大虚拟世界作用的,其结果是只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不能回归。一旦回到真实的世界,就会有精神分裂的症状产生。

回归现实,用实体化的思维,意味着我们一要本分,该干啥就干啥,不要是农民还老是想着高科技的基因工程;二是要本质,有一个基本的人样,不要整天琢磨着怎样骗来别人的银行密码什么的;三是要本位,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正在工作的岗位上;四是要本性,对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麻雀还是鲲鹏?并在此基础之上,固守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再去结合虚拟世界的一切来拓展自己的事业。

 

 

板凳
发表于 2008-11-3 09:08:27 | 只看该作者
lz强人阿,写的有道理
4
发表于 2008-11-3 14:50:2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中,需要消化,不过先支持一下。呵呵

5
发表于 2008-11-3 17:18: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太强了,写的太好了

很崇拜

[em07]
6
发表于 2008-11-3 17:32:56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值得学习
7
发表于 2008-11-3 21:25:53 | 只看该作者

太另类,也很深刻,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回味

8
发表于 2008-11-3 21:38:53 | 只看该作者
认真拜读中
9
发表于 2008-11-4 12:55:46 | 只看该作者
深刻,需要内功来修炼。
10
发表于 2008-11-4 13:4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归现实,用实体化的思维,意味着我们一要本分,该干啥就干啥,不要是农 民还老是想着高科技的基因工程;二是要本质,有一个基本的人样,不要整天琢磨着怎样骗来别人的银行密码什么的;三是要本位,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正在工作 的岗位上;四是要本性,对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麻雀还是鲲鹏?并在此基础之上,固守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再去结合虚拟世界的一切来拓展自己的事业。

学习,静下心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