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iuye2009在2008-9-27 16:40:59的发言: 下海 “下海”一词源于一出戏曲《洛阳桥》,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上海舞台上演出的。说的是清朝有个姓蔡的状元要为家乡建一座洛阳桥,在建桥过程中当桥墩突然打不下去时,听到老百姓的“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的议论后,就贴出一则布告:“兹为我乡建造‘洛阳桥’……今拟委派一位能下得海去的人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 两个衙役在酒馆里找到一个名叫“夏德海”的醉汉,谎称找到了“下得海”的人。几天后,夏德海被带到海边,灌醉后扔到了大海里。后来,人们就把稀里糊涂地或冒险地去干某种事概称为“下海”。后来,又有了引申。变成现在所流行的“下海”一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于英宗治平四年,年五十六岁。善书。为当时第一。诗文清遒粹美,皆入妙品。第天圣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尹洙、欧阳修皆因故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人士争相传写。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每论事无所巳挠,进知制诰。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再知福州,聘郡士周希孟、陈烈等,以经术授学者,常至数百人;躬至学舍,执经讲问。徙知泉州,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以利济者。闽人勒碑颂德后以端明殿学士移守杭州。卒,谥忠惠。襄著有文集六十卷,奏议十卷,《宋史艺文志》及茶录、荔枝谱等,并行于世。 ********************************************************************************* 本回贴与主题无关,只是看到宋朝的祖先被说成是清朝的,忍不住插话纠正一下,呵呵。 我们家的宗祠牌匾就是忠惠传芳,即为蔡襄后代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