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反对的声音说明我们在进步 ——兼与王育琨先生商榷《朱新礼是“卖国贼”?》 朱国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可口可乐全资收购汇源、朱新礼变现70亿,围绕这一主题各方展开激辩。很快,讨论的主题从商业本身蔓延到“民族品牌”、“民族工业”,甚至是“卖国”等方面上来。 于是一大批各种商业精英就出来喊话,其实内容也不过是重复了若干遍的旧话,这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和政治要切割开来,不要愤青、也不要愤老,要理性,等等。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其中,读来让人最为心惊肉跳的就是王育琨先生在其9月10日博客文章《朱新礼是“卖国贼”?》一文中讲到的这段话,“一个时期以来,这种情绪蔓延开来,使得许多有良知的人开始担心———蔓延在80后、90后心智中的狭隘民族自尊心,有可能被利用,使得中国脱离30年改革开放所奠定的开放、民主、自信的方向。” 谁是有良知的人难道反对可口可乐收购的人就没有良知吗?最起码,良知的有无不是自封的,也是不可以随便指责他人的,仅仅凭借一个观点的不同,就开始从道德层面下如此断语,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狭隘民族自尊心在哪里反对可口可乐收购就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吗?难道支持收购、或者捂住嘴巴就代表民族胸怀宽广吗?这又是一个断语。 谁在脱离方向最让人心惊肉跳的就是最后一句,一些反对一个商业收购行为就可以“使得中国脱离30年改革开放所奠定的开放、民主、自信的方向”吗?如果反过来,改革开放之前或者初期,上述的收购行为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民众也不会如此快速地知道,即使民众知道后也没有人去表达不同意见、或者没有渠道去表达不同意见。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有不同声音不仅不是脱离方向,而是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方向。 让人心惊肉跳的反倒是,如此这般具有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商业经营,在如此的年代仍然在使用这样一连串的断语、甚至是妄语来评判一个社会现象。 我以为,对于任何新的事物——这个时代变化如此之快,新事物是从不缺乏的,都应该抱有谨慎的负责任的态度。这个时代,谁也没有经历过,谁也不能准确的知道明天会怎样,更谈不上少数人掌控国家、世界的走向,即使在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商业事件上,又有多少人准确地知道其未来对于中国果汁、饮料行业的影响呢? 既然如此,多一些的声音表达有何不好呢,只不过,包括王育琨先生在内的有良知的人,以及其他不同声音的表达者都必须谨慎和负责任。 最后,商业和政治或许永远无法彻底分开。或许,在具体的商业活动上来看,政治与其是分开的,但从商业的整体角度,从来也没有和政治分开过。向王育琨先生求证一下,美国的大企业差不多大多数是美国政党的金主吧?各国是不是都在不遗余力的谋求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有利位置呢?美国是不是在迫使人民币升值呢?对我们提起的各种名目的反倾销还少吗? 我肯定比你要年轻,但是我不得不从一个简单的常识和逻辑的角度告诉您,这个问题上您或许有些幼稚,或者叫做书呆子气。 至于山东汉子所说的,“今天能够卖汇源,为什么就不能以后把汇源,甚至把可口可乐买过来?不要杞人忧天。”只能当作“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话来听了,可以知道,可口可乐在收购汇源前的若干时间之前就制定全面的计划,如何估值、如何并购、如何整合、如何营销,等等,可能还要复杂一万倍;但我想问朱新礼先生,您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字的收购可口可乐的计划吗?——这也算做一个断语。 我的态度,谨慎、负责任,就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