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2008年7月份主题故事--谁不说俺家乡美

[复制链接] 12
回复
201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7-4 00: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假期,回了趟老家,或许是年龄渐长的原因吧,又或许是在城市呆得太久了,这个我生我长的家乡小镇,给我传递了浓厚的氏族传统文化气息,让我一度回忆在成长的童年时期。
 
        我生长在广东边远山区的一个小镇,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没有秀丽的自然风光,那里的人们在老祖宗开辟出来的天地里世代生活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镇上很多人都迁移到城市居住,人口日趋渐少。走在昔日的闹市街头,找不回曾经赶集的兴奋,偶尔传来的叫卖声,看不到曾经熟悉的面孔。
 
 
 
 
 
 
大同小异的小巷
 
        这是我们家门口那条狭长的小巷,小巷两边的是几所房屋的外墙,剥落的墙体,是这些房屋历史的见证。这些房屋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坚固是其特点之一,历经风雨洗刷、地震摇动、台风袭击,百年过后,依然屹立坚固。第一张图的右方是我们祖屋柴间的外墙,现在已经让伯父改做厨房了,第二张图的左方是我们祖屋外院的外墙,院子里种了些花花草草。那些自来水管是大约在二十年前安装的,从那时起,就注定了祖祖辈辈到水井边打水挑水的日子结束了。时值雨季,墙角根不知名的小草生长得一片生机盎然,与这条看不见一个人影的小巷形成鲜明对比。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家门前这条小巷是如此地狭窄,如此地冷清。记忆中的小巷是热闹的,是随着孩子的欢乐跳动的。小巷那头的那处新房是我们村支书近些年才盖起的楼房,走过去就是镇中心小学。以前学校上下课时间是由专人负责敲钟,那钟声非常嘹亮,呆在家,我就能听到学校的钟声,每天早上钟声响起前和放学钟声响起后,从小巷经过的孩子们一拨又一拨,经常有调皮的同学,从门前经过,非要恶作剧地朝着我们家大喊我的名字。我记得小学当值日生,记了一调皮男生的名字,这男生三天两头的冲着我家大喊“巫婆”,当时弄得左邻右舍都知道我在学校惹了个调皮生。小时候的雨季,对于那个年代没什么玩乐的孩子们来说,是最快乐的季节,小腿肚子深的积水,有数不尽从池塘游出来的小鱼,孩子们拿出各式各样的捕捞工具,在小巷里捉小鱼,甚至有些童心未泯的大人们也和孩子们比谁捉的鱼多。遗憾的是我的父母打小就管教严厉,别说和我们一起捉鱼,还阻止我们去玩,孩子爱玩的天性哪能那么容易让大人阻止呢,我们经常变着法溜出去,在这点,我们家老三是高手,我比不上她,至今谈起当年我们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童年时代,老三都还津津乐道,她说,正因为她总是偷着溜出去,才不至于在大同小异的巷子里迷路。镇上有很多小巷,而且房屋的外墙和大门都差不多,每条小巷看起来都一样,上辈人流传这么一句话:“侯南十八巷,巷巷都一样”,第一次钻小巷的人都少不了迷路的经历。
 
 
 
 
祖屋和家规
 
      这是我们祖屋的正大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光裕堂”的匾,这个取名应该具有深远意义,可惜我不知道,但肯定是褒义的。镇上的房屋一般都取名“XX堂”、“XX第”、“XX居”,后来建造的楼房叫“XX楼”。匾的正下方陈放着曾祖父和曾祖母的照片,小时候,我总在心里琢磨,为什么曾祖父长得很像女性(都扎着长辫子,应该是清朝时期的吧),相框的正前方摆放着N多祖宗的木主牌位,那些都是曾祖父的后人,我的先人。我从来不敢去动那些祖宗牌,在我的心里,小小的木主牌位就是祖先们的身躯,我觉得庄重但更多的是害怕。我们家的祖屋由曾祖父那代人建造,根据房屋的规模和上辈人的叙说,我们家族在当时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和古装电视剧上一样,房屋也分正上厅、正下厅、偏厅、上正间、下堂间、横屋、天井、柴间、灶间、走廊、茅厕等。房屋四周对外建有厚厚一堵外墙,这又是祖屋的另一特点--安全,把大门一关,对外便封闭得严严实实,而房屋内各处走廊相通,居住非常方便安全。图片右侧墙上挂的是后期翻新的曾祖父/母的照片,左侧墙上贴的是用红纸写的家族中男丁的名字,包括出生年月和新丁的父辈名字,以告先人又添新丁了,现在所看到的依稀只有几个名字,其实墙上已经被覆盖了不知几层纸。曾祖父当年就预先为他后三代人按不同辈份不同排字取好了名字,有新生命降临,便从预先取好的名字中抽取。我的名字当然也是曾祖父取的,小时候,非常不喜欢我的名字,因为太中性,从上幼儿园起一直至今,总有被误认为男性的闹剧发生。长大后,慢慢对我的名字有所改观,也会因为我的名字是在清朝末期就取好的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自豪。大厅贴的对联出自老爸之手,我从来就没见过我们家,包括我们这条小巷的左邻右舍贴过除老爸以外别人写的对联,这可是老爸当年维持生计的一门手艺啊。这张照片是端午节那天,家族中最年长的叔公率领众人祭拜祖先后所拍摄,所以烟雾缭绕。逢年过节、清明中秋、先人祭日,后人都会准备丰盛的食品、茶酒、幂币祭拜祖先,这种传统习俗在镇上每家每户流传至今。小时候,很喜欢也很盼望有祭祀活动,因为丰盛的祭祀品在祖先们“吃”后,就是到我们的嘴里了,长大后,每逢祭拜先人,未免心生伤感。
 
        当年的大户人家,当然少不了条条框框的家规家训,这些所谓的家规,记忆中都是由奶奶、老爸来监督我们执行。那时候,觉得我们的家族可烦了,有着太多太多的戒律,既封建还没半点人身自由,全家人没到齐不能吃饭、小辈一定要给长辈盛饭、吃菜必须由上往下夹、外出归家必须告知长辈、男女衣服不能混洗、男性的柜子必须在女性的上方等等。我曾经在吃饭时把背弯得太驼了小腿还有稍微抖动,老爸先是冷不防从后面拍了我一下,接着训话,然后给我狂念家规,还有些时候,老妈也会嘀咕着说,可别让你奶奶看见了,要不她非打你不可,要知道你奶奶规矩可真多着去了。那年头,竟然连老妈都觉得我们家族有太多规矩了。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家族的严厉家规带来更多的是益处,心存感激,正是因为有了上辈人的古训,今天的我,在别人的眼里更显得知书懂礼,我也一定会将这些规训传给我的下一代。
 
    今日小镇,有些沉寂,希望小镇蕴含的氏族文化不要随之没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沙发
发表于 2008-7-4 09:09:45 | 只看该作者

当城市繁华落尽,家乡小镇才是心中最美处

板凳
发表于 2008-7-4 14:08:08 | 只看该作者
当我们从繁华的城市回头看,尘归尘,土归土,最美的还是在自己记忆深处的那一小片天地
4
发表于 2008-7-7 08:41:27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在福建福州呆过好长一阵子,算是半个福州人吧。

印象最深刻的显然是福州鱼丸了,那个时候我还处于求学阶段,每天早上起床来,先是到对面的学校去跑步,然后绕过街尾就到了东街口的塔巷,那里是福州有名的小吃集中地,百年老店永和鱼丸的总店就在那里,不过那个时候和现在不同,店面不甚亮堂,倒是门口的一口大锅引人注目,据说这口锅汤熬了几十年也没熄火,汤都浓透了;
5元一碗鱼丸,里面大概三个鱼丸,个个滚圆,比硬币还大,一口咬开,记得当心,不然随之里面的汤汁喷出,可是滚烫得很。鲜美无比,鱼香味浓而不腥,表面洁白细腻而富有光泽,轻触表皮,那种让你牙齿深陷其间的弹性霎那间让你沉醉于其间,往返不知归处。深吸一口气,鱼的鲜美已经开始在你的口中暴露无遗,并不断地扩散,扩散。似乎美味已至顶峰,而其间肉馅的汁味涌涌不断袭来,令人在一个美味的高峰后有了意外的惊喜。


其实记忆中更加深刻的不仅是塔巷那里老店的鱼丸,还有附近的肉燕,粽子,面线等都是绝顶有名的。
在那个时候的生活也是单调而又富有情趣的。那个时候住在东街口的小巷里面,每天早上起来跑步,然后读书,然后走到塔巷的百年老店,吃永和鱼丸,粽子,肉燕,然后逛书店,买书,杂志,看电影,去左海公园玩,到五一广场买东西,爬鼓山,到涌泉寺,真的很怀念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啊!
由于书房里面堆积了大量的藏书,无疑对我的熏陶起了莫大作用,包括美术,艺术,文学,音乐,戏曲,理论等等,得藏书,甚至武侠小说都是正版的整套藏品。其中金庸全套精装本大概壹千多吧,不在于其价值,在乎其装订精美,书面泛黄,翻开封面,一阵清香扑面而来,真正的墨香是清幽的,古朴典雅之色随之入神。
于是每天流连于此种生活,徘徊于美食,美景,好书,好情趣当中。
感觉那个时候比起同龄人更是多了一份平静,少了一些浮躁,难怪后来老师总说我写文章莫名的安静!
至今多年,回思福州鱼丸,依然难以忘怀,哪日一定要回去好好的品尝那份心情,体验那种情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

x
5
发表于 2008-7-7 11:10:36 | 只看该作者

 好美澳..

6
发表于 2008-7-7 19:30:00 | 只看该作者

童趣是一生最美好的

人之初,性本善

在那都是美好的。

7
发表于 2008-7-8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楼主有个误区了,看不出美哦!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2:12:49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jwzwlh在2008-7-8 14:48:00的发言:
看来楼主有个误区了,看不出美哦!

主题故事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家人朋友围绕每个主题分享自己的故事。

欢迎您参与我们每期的主题故事,与大家一同分享您的人生成长、心路历程、生活故事。

本期主题故事欢迎您向大家揭示您家乡在您心中的美,让大家感受来自不同地域的风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12 12:14:44编辑过]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12:17:19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wuhuanodin在2008-7-7 8:41:27的发言:

其实记忆中更加深刻的不仅是塔巷那里老店的鱼丸,还有附近的肉燕,粽子,面线等都是绝顶有名的。
在那个时候的生活也是单调而又富有情趣的。那个时候住在东街口的小巷里面,每天早上起来跑步,然后读书,然后走到塔巷的百年老店,吃永和鱼丸,粽子,肉燕,然后逛书店,买书,杂志,看电影,去左海公园玩,到五一广场买东西,爬鼓山,到涌泉寺,真的很怀念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啊!
由于书房里面堆积了大量的藏书,无疑对我的熏陶起了莫大作用,包括美术,艺术,文学,音乐,戏曲,理论等等,得藏书,甚至武侠小说都是正版的整套藏品。其中金庸全套精装本大概壹千多吧,不在于其价值,在乎其装订精美,书面泛黄,翻开封面,一阵清香扑面而来,真正的墨香是清幽的,古朴典雅之色随之入神。
于是每天流连于此种生活,徘徊于美食,美景,好书,好情趣当中。
感觉那个时候比起同龄人更是多了一份平静,少了一些浮躁,难怪后来老师总说我写文章莫名的安静!
至今多年,回思福州鱼丸,依然难以忘怀,哪日一定要回去好好的品尝那份心情,体验那种情趣。



什么是肉燕啊?什么材料做的?

10
发表于 2008-7-16 09:24:25 | 只看该作者

肉燕就是扁肉,闽南这边叫扁食。福州的三坊七巷,很让人回味,塔巷那家老字号一直都在,经常出现在搜吃的电视节目中。我也好久没去吃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