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中国茶需要向星巴克学什么?

[复制链接] 2
回复
13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3-9-1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靡全球的星巴克咖啡在南国广州开店了,未曾开门迎客就已经在广州白领精英中获得热烈响应。可见星巴克在其目标消费群体中的号召力之一斑了。  尽管星巴克不过是一家以重烘焙咖啡豆为基业,再转进咖啡馆、灌装咖啡饮料、咖啡冰淇淋、咖啡馆情景CD唱片和零售家用咖啡机器,最成功的垂直综合企业。其实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胜的不二法宝。  这就是其引以为自豪的并且实实在在推动其走向成功的 “星巴克文化”了,那么什么叫做“星巴克文化”?她的核心是什么呢?雀巢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公司,多年来一直以“麦斯威尔”咖啡为主要假想对手,但是在近年,他们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惊人地发现他们的主要对手已经不是同样以生产著名的“麦斯威尔”,而是在全球积极推行连锁店的“星巴克”咖啡馆。怎么回事呢?细细考证才发现,原因很简单,“星巴克”咖啡馆所渲染的氛围是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且带有一点“小资”情调的文化。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强调的不再是咖啡,而是文化和知识。  譬如最近光临星巴克在京津两地咖啡店的顾客,可以一边惬意地喝着咖啡,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浏览国际互联网——而且不需要电话线,笔记本成为星巴克的“咖啡伴侣”。星巴克诸如此类的为品牌文化延伸的策略创新,在星巴克的发展中不断地为其独有的“星巴克文化”注入活力且历久弥新。因此“星巴克”咖啡馆能迅速受到欢迎。  中国的茶文化无论是从历史起源还是从其中蕴含的深邃的茶文化,我想都一定比星巴克们的咖啡要来得厚重和有内涵得多。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理应显得更有优势。可是我们还是不无遗憾地看到,我们的茶文化在今时今日竟然显得有些难抵以星巴克等为代表的“洋茶”的迅猛发展势头,原因何在呢?  笔者认为问题的核心点就在于中国的茶饮企业(茶楼、茶艺馆等)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老茶文化中找到适合自身提升和拓展的,具有较强内涵和外延空间,并且能够据此建立清晰的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事实上这完全是能够办得到的。虽然咖啡在西方已经数百年之久,但是星巴克却依然能够从中安然突围,并成为全球咖啡业中令人瞩目的黑马。  其实笔者时常光顾茶楼,在品茗怡情的同时也常常为我们祖国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倍感骄傲和自豪,但是也时常无奈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茶文化的经营者都普遍存在着固步自封的弊病,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所谓业绩,乐得清闲,却很少有人把从茶文化中提炼、可资广为流行和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品牌文化内涵和形象放到议事日程上,实在可惜。  试想,外国的咖啡都打入中国了,中国的茶为什么就不可以到外国去与咖啡叫阵?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9-1 11:36:00 | 只看该作者
品牌经营:用自己的咖啡店做广告就咖啡味道营销策略本身而言,星巴克可以说乏善可陈,然而说到品牌经营,却非常成功。  今天,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公司星巴克在广州的第一家咖啡店举行了开业庆典。据悉,这间在好世界广场的星巴克咖啡店是星巴克进驻广州的第一家分店,也是其继香港、深圳后在华南地区的第三个分店。在进驻了从台湾、香港、到北京、上海的咖啡连锁分店后,星巴克继续在中国大陆实现它的扩张计划。  美国最大咖啡零售企业  从1971年西雅图的一间小咖啡屋发展至今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的发展之路可称得上一个奇迹。星巴克的咖啡经济的确令人心动,到目前为止,拥有32年历史的星巴克,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环太平洋地区拥有超过6,500家连锁店,职员达到了6.5万人,去年第四季度营销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盈利高达8000万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咖啡零售企业。今年2月,星巴克更是以其突出的表现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美10家最受尊敬的公司中排名第九。预计未来几年,星巴克将于更快的速度在全球扩张。  1998年星巴克进入台湾,1999年进入北京,2000年进入上海,之后陆续进入香港和深圳,2003年登陆广州,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星巴克已成为了国内咖啡行业的第一品牌。如今星巴克在中国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已经不只是一杯简简单单的咖啡,而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潮流。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的缔造并非随随便便而来的,它的成功源于其长期以来所坚持的营销策略。  灵活的经营模式  星巴克根据世界各地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灵活的投资与合作模式。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目前在全球普遍推行四种商业组织结构:独资自营、合资公司、许可协议、授权经营等。  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  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2003年7月,星巴克集团大幅提高其在台湾与上海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持股比例从原来的5%增至50%)。  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  星巴克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同,但是经营的品牌都是一样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它可以借别人的力量来帮它做很多事情,而且是同一个时间一起做。  用连锁店本身做自我营销  星巴克给品牌市场营销的传统理念带来的冲击同星巴克的高速扩张一样引人注目。星巴克从来没有计划进行任何广告、促销或采取其他营销策略,用自己的咖啡店做广告是他们的营销理念,他们也倾向于使用品牌联合的策略来达到宣传的效果。星巴克认为,作自我营销最重要的行销渠道是咖啡店本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做好,就已经是最好的广告了。这种面对面的接触自我营销方法,又经济又实惠,更能赢得顾客的信任与口碑。  提供文化的体验  星巴克的目标是: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星巴克认为他们的产品不单是咖啡,而且是咖啡店的体验。其实大多数去星巴克的人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在感受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所以星巴克更专著于顾客的情调上的体验,如气氛管理、个性化的店内设计、暖色灯光、柔和音乐等,把美式文化逐步分解成可以体验的东西。  不花一分钱做广告  星巴克给品牌市场营销的传统理念带来的冲击同星巴克的高速扩张一样引人注目。在各种产品与服务风起云涌的时代,星巴克公司却把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品发展成为与众不同、持久的、高附加值的品牌。然而,星巴克并没有使用其它品牌市场战略中的传统手段,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巨额的促销预算。  “我们的店就是最好的广告”,据了解,星巴克从未在大众媒体上花过一分钱的广告费。但是,他们仍然非常善于营销。  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行销渠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  另外,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舒尔茨意识到员工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他另辟蹊径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将本来用于广告的支出用于员工的福利和培训,使员工的流动性很小。这对星巴克“口口相传”的品牌经营起到了重要作用。
板凳
发表于 2003-9-1 23:52:0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同感。。。。。。。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