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上游刃有余的徐世昌,终究理顺不了民国初年那纷乱的政局 “文治”总统,悲凉退场 在徐世昌的当官历程中,有几个转折点,首先,以翰林身份外任武夫,甘心受到嘲笑和羞辱,积累了政治资本;其次,相中了袁世凯,把自己的一生都压在袁世凯身上,但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又果断抽身;最后,当南方的孙中山和北方的民国政府对峙的时候,他审时度势提出了“偃武修文”的口号,一举坐稳了民国总统的位子。 捡来的总统 年9月,安福国会开始民国总统的选举,安福国会是以皖系军阀段祺瑞为首组成的国会,他们的目的,是扶植徐世昌为总统。 选举会议在太平湖国会大厅举行,到会议员共四百三十六人。选举结果如下:段祺瑞得5票,张謇、王士珍、王揖唐各得1票、废票3张。其余的425票都被徐世昌一人所得。 选举中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在三张废票之中,竟然有一张是提名选举“渔翁”为大总统的。由于在候选人中根本没有“渔翁”这个人,最后就以“查无此人”的理由作废。 选举后,人们恍然大悟:所谓的“渔翁”,正是徐世昌:当时,段祺瑞为代表皖系与冯国璋为代表的直系两派鹬蚌相争,才让徐世昌这个“渔翁”捞到了大总统这条大鱼。 就这样,徐世昌当选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而且,他的票应该是426张,似乎还是民国以来除袁世凯之外的票最高的总统。可以说,徐世昌的总统位置,确实是他这个“渔翁”捡来的。 在袁世凯之后,民国政府的权力出现真空,“北洋三杰”的“龙”是王士珍,他的态度不明朗,似乎没有角逐总统的意思,神龙见首不见尾;“虎”是段祺瑞,对总统宝座当然虎视耽耽,更想靠着国务总理的职位,志在必得。三杰中的“狗”则是冯国璋,也对总统职位丝毫不松,当无兵无将的大总统黎元洪被“辫帅”张勋赶下台后,他担任了代总统,一下占了优势,还把段祺瑞踢了出去。 为了抗衡冯国璋,下台的段祺瑞组建了安福会俱乐部,借口代总统到期,抬出徐世昌来参加选举。对于各派军阀而言,徐世昌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他的当选,无疑是可以接受的。最终,冯国璋知道大势已去,也只能接受败局。 所以,当徐世昌假意推托,不到北京就任总统的时候,连冯国璋也害怕他不来——他担心最终段祺瑞当选,于是也开始劝他移驾北京。 徐世昌当总统的过程中,还有更蹊跷的事情。据史书记载:“选徐者,各赠徐照一帧,有其亲笔署名,与时下名优伶赠照题名,如出一辙。办理选举以前,段命曹汝霖以铁路为抵押,向日本借款数千万。选举揭晓,徐以大多数当选,借款为之一空。”也就是说,段祺瑞为了让徐世昌当选,实际上是以对日借款数千万元换来的,当时,借款事宜由曹汝霖操办,所以,此后徐世昌并没有因为对日借款而承担任何骂名。 可笑的是,曹汝霖等“功臣”没有因为徐大总统的上台而沾到光。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徐世昌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职务,并得到了民众的赞扬。 偃武修文的失败 当上总统后,徐世昌多少显露出了文人的特色,希望达成“文治”,而不是武夫当国的局面。所以,他提出了“偃武修文”的执政思路。他的主张一出,各处军阀都必须在表面上接受。当时,各派军阀混战已经激起了民众的普遍不满,所以,和平是最普遍的追求。 对于南北分裂的问题,徐世昌授意熊希龄、蔡元培等组织了和平期成会,梁士诒也组织了和平促进会,在全国营造了一个和平的氛围。加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公使朱尔典的附和,徐世昌在就任总统15天后签署和平令。 不久,徐世昌还在北京召集各省督军会商和议,桀骜不驯的军阀们也一致表示“服从总统”、“赞成和平”。当南北双方遵命停火后,徐世昌十分高兴地说:“和平统一的时机已到,机不可失,中国的安危在此一举了。” 当然,这只是表象,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虎视眈眈地盯着南方。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吴佩孚摧枯拉朽般杀入北京,段祺瑞被迫下台。 得胜的直系并没有感谢徐世昌对他们“一边倒”的支持,1922年6月,徐世昌在直系军阀的逼宫下,结束了5年的民国总统,也结束了40余年的从政历程。 在当时强人当国的情况下,偃武修文只能是一个梦想,而不可能实现。 晚清遗老徐世昌 徐世昌在混乱的晚清政局中,缔造了一个汉人当官的神话,尽管他看出君主专制已经不是世界形势的主流,但他还是有些不能忘情于旧朝的经历和曾有的辉煌。 年徐世昌当选总统,就任之前,他居然找到了早已退位的溥仪请示,“得其恩准”之后才正式就任。 就任大总统后,徐世昌还公开宣称他不能进占中南海,在正式总统府建成之前,他要在自己家里办公。他就任后立即赦免了刚刚制造了复辟闹剧的张勋,提倡读经、尊孔,举行郊天典礼。根据徐世昌的安排,皇室王公有的(毓朗)当上了议员,有的(载涛)被授为“将军”。而且,徐世昌还在人前人后把前清称为“本朝”,把溥仪称做“上边” 有位六十多岁的满族老北京人曾对溥仪回忆:“民国七年(1918年),徐世昌一当上了大总统,北京街上的旗人的大马车、两把头又多起来了。贵族家里又大张旗鼓地做寺、唱戏、摆宴,热闹起来了。并办起了什么‘贵族票友团’、什么‘俱乐部’……” 徐世昌的行为有些书呆子气,还是有些遗老遗少的风范,此举得到了前清遗老的好感,但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讥讽:“以清太傅而仕民国,早已可见其人!” 其实,徐世昌的遗老情结也不是这时才出现的。当1911年清帝退位之后,徐世昌没有随着袁世凯直接就任民国官员,而是隐居在青岛,和一班清朝的遗老遗少混在一起,吟诗作对,怀念故国。据说,当他最终熬不住出任袁世凯的国务卿时,还和真心做遗老的弟弟徐世光抱头痛哭了整整一个晚上,直到天亮才登上火车。 关于徐世昌不忘旧朝的传闻还有很多,最离谱的是,有人传说徐世昌曾经产生过担任“国丈”的念头。据说,在1916年,徐世昌和鼎鼎有名的复辟头子张勋密谈过一次,在密谈中,徐世昌向张勋提出了三个条件:给徐以摄政或类似摄政的名义,畀以全部政权;把徐的女儿许给溥仪为“皇后”;实行君主立宪。 张勋回去后把会谈的情形告诉其他的复辟派,其中,刘廷琛说了句让人叫绝的话:“此人真不愧为活曹操!”他援引袁克定骂徐世昌为“活曹操”的口头禅,而且,曹操也曾把女儿许配汉献帝,和徐世昌想做溥仪“国丈”的想法更是不谋而合。 当然,这段传闻的真假有待考证,却多少反映了当时人对徐世昌“君主”思想的认识。徐世昌尽管已经认识到共和和立宪是世界潮流,但在骨子里,却还是难以排遣心中的君主情结。 退耕老人的隐逸生活 年6月,徐世昌被“逼宫”下野后,到天津做了寓公,书斋名为“退耕堂”,开始过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隐逸”生活。 徐世昌的诗歌往往独行其事,天马行空;书法多为行、草体,名重一时,在津门各殿堂里多有其墨迹。如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成兴茶庄”、“直隶书局”等匾额均出自他的手笔。 晚年的徐世昌,尽管已经退隐,还是关心军国大事。但西安事变发生活,他对身边的人说:“如果不能和平解决事变,国民党政府必然会与东北军、西北军大动干戈,从而内战扩大,为日本提供可乘之机,后果不堪设想。”及至事变和平解决后,徐世昌才松了一口气。 全面抗战开始后,徐世昌更是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当老部下曹汝霖找到他,希望他可以投靠日本傀儡政府的时候,徐世昌不禁怒火中烧,断然拒绝了曹汝霖的要求。 日本人不甘心被他拒绝,于是瞄准了徐世昌的侄儿徐一达。日本人对徐一达许诺,如果他能说服徐世昌出山,就把北京市长一职安排给他。对于这一要求,徐一达婉言拒绝,并报告了徐世昌。得知这一消息后,徐世昌对徐一达大加赞扬,并嘱咐他立即避开京津地区,徐世昌担心日本人用侄儿的人身安全来要挟自己。 年初,日本侵略军板垣师团长和土肥原贤二大佐分别约请徐世昌,徐世昌也一一托病不出。无奈之中,日本人又派徐世昌的门生金梁前往游说。万般无奈之下,甚至抬出了末代皇帝溥仪。这个时候,徐世昌不再念及清朝政府对自己的皇恩,痛骂他“贪于个人一时利益,出卖国家民族,违背天理良心”。 年春,徐世昌患膀胱炎,医生建议他到北京治疗。由于担心被日本人劫持,他坚持不去。6月,徐世昌在天津病逝。终年85岁。 国民政府下令褒扬:徐世昌,国之耆宿,望重群伦。比年息影津门,优游道素。寇临华北,屡思威胁利诱,逞劂阴谋,独能不屈不挠,凛然自守,亮风高节,有识同钦…… 综合徐世昌一生的形式原则,徐世昌之所以拒绝日本人的合作,与其说是“民族气节”所致,倒不如说是他“政治经验”的作用。 政治上全身而退的徐世昌,积下了不少财产,也留下不少诗书画,甚至还以《清儒学案》208卷名世,却没有儿子,甚至两个女儿也早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