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不是。
其实这是个很没意思的假设,但人总有无聊的时候,而我无聊的时候喜欢“假如……”。
其实我也并不喜欢评议热门话题或热门人物,认为不过是某些幕后操纵的游戏,但偶尔做一回棋子无妨。
至于范先生的言论,我根本不想做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声讨或支持,因别人的价值观引发自己愤怒或者高兴的情绪似乎挺傻,不如做些理论探讨,碰撞出些真理才好。
针对此事网上争议最多的大概就是所谓的“道德底线”了,到底这个底线由谁制定,是什么内容恐怕没人能给出正确答案,有些人将道德简单一分为二,即“道德”与“不道德”,逃跑行为似乎算不上道德吧,那么剩下的选项就只有“不道德”了,于是乎争论的核心转化为:在“不道德”的范畴里,“真小人”与“伪君子”谁更无耻?在这个层面争论不休的文章在网上相当泛滥,一虎一席谈中范先生作为“真小人”的代言和郭先生作为“伪君子”的代言进行的PK似乎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以上事件带给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道德是什么?说实话,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大学N年工作一直没系统学习过这个概念,不懂道德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再细分到不同职业不同角色那更是一头雾水了。于是聪明好学不耻下问如我,找来了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学习。纲要倒是详细界定了道德的内涵,“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当然里面还有更详细的说明。拿范先生的言行来对照,结果,我更糊涂了。或许,我该找份民间印发的道德手册来对照?可是,究竟谁代表民间?谁代表传统呢?还真找不到如此德高望重的人,老子?还是孙子?
原来,讨论“道德标准”竟然比“假如”还无聊。
假如,我是fan的母亲,听儿子说“连母亲都不救”,我一点都不难过(当然这里的前提是需一命换一命的时刻)。因为我所理解的人权平等,其基本前提就是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是不能以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的)。即便生育养育之恩,也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可怜有些父母,以功利之心养育子女,时时计算着亏了还是赚了,期望有一天母凭子贵,到最后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罢了。
最后,经过旁观大量的网民言论,我较为清楚地看到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情绪型亦或理智型、片面孤立亦或全面客观、有理有据亦或大放厥词、简单肤浅亦或复杂深刻、断章取义亦或实事求是……似乎高学历和显赫的地位,真的不能代表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