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徐世昌,从翰林到总统(上)

[复制链接] 0
回复
81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6-13 11:06: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民国总统中,徐世昌一个颇堪玩味的人物。他的人生处处矛盾,许多看似不可能的际遇都发生在他身上。
  
  徐世昌的文学并不出众,却轻松进入晚清的翰林院;不善军事,却能辅佐袁世凯小站练兵。
  
  他没有强烈的当官欲望,却在清朝位列东三省总督、协理大臣,民国时期更是荣任总统。
  
  他依靠日本人的钱款当上总统,程序也不太合法,却不背负骂名;他将推他登上总统宝座的人免职,非但没遭到“不义”的骂名,反倒引起了全国民众的赞扬。
  
  甚至,他是袁世凯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却很少受到袁世凯的连累,不为他背骂名……
  
  所以,史家说他是“比李鸿章更会当官的人”。
  
  其实,徐世昌的成功是一个政治家的成功:他不讲江湖义气,只看政治晴雨;不管权位高低,只看蕴藏的潜力;不管他人尊卑,只看对自己的利益……在近代历史上,他也落了个“水晶狐狸”的称号。
  
  尽管剔除了清末民初盛行的痞子气,但骨子里文人的“迂腐”还是没有完全清除,他为之骄傲的“偃武修文”让他坐稳了5年的总统宝座,却也让他最终丢了总统,成了“退耕老人”。
  
  或许,这又是幸运的,在近代中国的大员中,真正平安终老的,又有多少?
  
  民国着名记者陶菊隐评价:“独徐世昌者,侥幸入词苑,学问非所长,终身未绾军符,戎事更非所习,谈笑从容,取功名如拾芥,仕清室忝握机枢,佐民国俨居元首……”
  
  “水晶狐狸”讲政治,不讲义气
  
  以清朝总督出身而担任民国总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徐世昌。
  
  两人身后的名声差别甚大。袁世凯在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人,而徐世昌,似乎就掩埋在历史的尘土中。
  
  徐世昌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形容。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世昌在旁协助;袁世凯当上民国总统的时候,徐世昌担任他的国务卿,甚至在袁氏称帝后,他还被尊称为“嵩山四友”……
  
  按理说,教科书中“大奸臣”“大反派”的铁哥们,怎么着也会受点牵连。但有意思的是,徐世昌身后的名声,似乎就没受过袁世凯的影响,没有背负过什么恶名。
  
  这,和徐世昌的为官之道有紧密的关联。
  
  “引咎辞职”的民国总统
  
  1919年6月1日,民国总统徐世昌向国会参、众两院提出辞职。在辞职的咨文中,徐世昌说了两件事情,一是对德和约,一是南北和谈。
  
  此前的1919年1月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非但没有捞到好处,反倒要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后,5月4日在全国引起了全国性的抗议活动(也就是“五四运动”),坚决反对签订巴黎和约。徐世昌认为自己处于国际压力和国内舆论的焦点中,难以抉择是否签字,所以要引咎辞职。
  
  此外,当时的中国政局分裂为北方的民国政府和南方孙中山的广州军政府,互相争斗。徐世昌1918年上任以来一直全力推行南北和谈,但也没有什么结局。在徐世昌看来,主要责任在于南方没有沟通的诚意。而这,也是他要辞职的原因。
  
  当然,徐世昌的辞职没能如愿。各地军阀都知道,徐世昌和自己的利害关系最轻,因此不希望他隐退,他们担心自己的对头被选为总统。而普通的百姓,也在他罢免了章宗祥、陆宗舆等人后,放过了他。
  
  最终,参、众两院的议长李盛铎和王揖唐亲自登门,把他的辞职书退回去。并说“责任内阁制,一切外交、内政,由国务院负其责任,大总统无引咎辞职之规定。且来文未经国务总理副署,在法律上不生效力。……吁请大总统照常任职。”
  
  在这次重大的危机前,徐世昌以退为进,把危机公关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他成功化解危机的关键在于他了解到,当时的政局不能少了他。也知道如果不摆出辞职的姿态,就不能获得全国民众的宽容和谅解。
  
  从一个寒门子弟,到清朝政府的协理大臣,再到民国总统,他的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对时局的敏锐感觉。
  
  “自甘堕落”的翰林公
  
  在徐世昌的人生履历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他放下“翰林公”的身份,在别人的鄙夷和不屑中,外放地方官,而且还是和袁世凯练兵。在士大夫身份高贵的年代,和这些“丘八”混在一起,是很掉价的事情。但正是这一步棋,让徐世昌从饮食艰难的“黑翰林”平步青云。
  
  徐世昌接受的教育,是最正统的士大夫教育。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让他能光宗耀祖,母亲在德育上的教育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据徐世昌回忆:在年幼的时候,家里如果有多出的食物,母亲宁肯扔掉,也不会让他多吃,以免增长他的贪念。对于他的朋友,母亲也要一一审视,如果认为是贤良之人,就礼遇有加,否则,当面就能撕破脸皮呵斥。
  
  袁世凯第一次遇见徐世昌的时候,徐世昌刚满24,一身的敝履青衫,却难掩满身的书卷气,而意气风发的气概更让袁世凯惊叹。当时,袁世凯还只是一个阔少,比徐世昌还要小四岁。
  
  徐世昌中举后,没有足够的盘缠进京考进士,得知他的难处后,袁世凯慷慨解囊,赠银两百两。在京城,徐世昌轻易地中了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的职位。
  
  在明清两代,翰林是为科场尖子而设的最高机构,当朝大员都出自这里,往上可以亲近皇帝,外派地方也是高人一等。不过,徐世昌不受掌管翰林院的大学士李鸿藻重视,在李鸿藻眼里,徐世昌“虚矫过人”,难以任重。
  
  当然,说徐翰林有点“虚矫”,也不是冤枉他,在翰林院,徐世昌处处逢迎,处处留心去营造人际关系。比如,徐世昌生于河南卫辉,他的远祖由浙江迁直隶,后来才移居河南,他遇到以上三个地方的人士,就一定要攀老同乡,拉交情。
  
  徐世昌在翰林院没有门路,也没有贵人相扶,眼看就要沦落成“黑翰林”了。所谓黑翰林,就是那些既沾不到皇帝恩典往中央枢纽爬,也不能到外地当学官、主考的翰林,这种人往往衣服都买不起,奴仆也蓄不起,只能到老乡或同科那里打点秋风过日子。
  
  幸运的是,尊称徐世昌为“大哥”的袁世凯一路顺风,并给他带来了转机。在几次科考落榜后,袁世凯投奔淮军,当了兵。淮军统领吴长庆是袁世凯养父的铁哥们,这样一来,袁世凯在军营当然是如鱼得水。1895年,袁世凯被派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转眼间就成了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
  
  在翰林院坐了十年冷板凳的徐世昌等到了机会。袁世凯向清政府上奏,希望徐翰林到新军军营担任秘书长兼参谋长。在保留原有编制和职务的前提下,徐世昌出了翰林院,从事了眼高于顶的翰林们不屑从事的练兵任务。
  
  在新军军营,徐世昌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当袁世凯外出的时候,甚至可以全权代理,成为袁世凯最得力的智囊。
  
  汉人的当官神话
  
  徐世昌到天津不久,袁世凯就捅了个非常大的篓子。当时,有人告发袁世凯,罪状是克扣年饷、诛杀无辜。由于新军寄托着清政府富国强兵的期望,清政府对这一事件非常重视,特意派出了军机大臣荣禄和陈奎龙查办。
  
  这一次,徐世昌在翰林院经营的人际关系发挥了作用。陈奎龙和徐世昌是同榜进士,两人的私交非常不错。在徐世昌的努力下,陈奎龙从中转寰,得了个让袁世凯“乞恩姑从免议”的结果,袁世凯的弥天大祸因此消于无形。
  
  在袁世凯的推崇和荐举下,徐世昌也平步青云。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徐世昌随着慈禧西行,得到慈禧的青睐。此后,徐世昌涉足了清政府的政务、财务、军务和学务等领域,巡警部、邮传部等肥缺一个不落。
  
  1904年,徐世昌担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会试的阅卷大臣,圆了主考之梦。第二年,他进入军机处,署理兵部尚书,这对汉人而言,也是不小的成就。之后,徐世昌更是被任为钦差大臣,集东北三省军政大权于一身,甚至排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
  
  1908年,慈禧和光绪相继去世后,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希望满人做主,排挤袁世凯,把他踢回到河南老家钓鱼去了。奇怪的是,徐世昌虽然也受到连累,却还是得到了保全,甚至在此后的皇族内阁中担任了协理大臣(副总理)。
  
  有人统计,徐世昌是清末掌握实权的总督中升迁最快的四个人之一(另外三人是林则徐、曾国藩和袁世凯)。值得注意的是,他和其他几位总督有区别,由于东北是清政府的发祥地,他担任的东北总督更是位高权重,甚至还超过直隶总督。但是,如果问起这四个人的主要功绩,似乎也就是徐世昌乏善可陈。
  
  正如张鸣教授评价的:“可细想起来,此公(徐世昌)虽然一路大官做上去,但好像什么事也没做过。他参与过袁世凯小站练兵,但兵不是他练的;他做过清朝第一任的巡警部尚书,但警务也不是他办的;他做过东三省的总督,好像除了让自家的宦囊鼓了好些之外,没留下什么政绩。”
  
  在清政府的汉人当官历史上,没有明显的军功,也没有特别的文采,甚至也没有高人指点和提拔,能达到这一成就的,似乎也就是徐世昌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当官的神话。
  
  和袁世凯的“断头之交”?
  
  在教科书中,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二十一条”,是十恶不赦的罪人。而徐世昌,似乎就掩埋在历史的尘土中,基本上没有提到,最起码,他没有背负起什么恶名。其实,袁世凯的一切活动,都有徐世昌的参与,只是参与程度有大小而已。
  
  当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疲于应付,想到了让赋闲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凯。邀请袁世凯出山的,正是徐世昌。最终,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指挥各路大军。由此,袁世凯开始南下镇压革命。
  
  当时,摄政王兼陆海军大元帅载涛是清政府用来节制两人的障碍。为了把他剔除,徐世昌也煞费苦心。他发现载涛胆小怕死,因此让袁世凯命令他上前线,这一举动把载涛吓得直接退休回了老家。
  
  清朝政府并不知道徐世昌的想法,还把他当成“忠臣”来笼络,给他追加了“太傅太保”的头衔,这可是身为人臣的最大荣耀之一了。
  
  徐世昌看到了世界和中国的革命大势,知道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一种趋势。据传说,甚至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文书也是徐世昌拟定的。为了推举袁世凯,其中还有“值此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的词句。
  
  当然,徐世昌并不是完全袁世凯一边,作为袁世凯的“大哥”,他还是藏了私心。
  
  1912年,袁世凯接替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个时候,“大哥”徐世昌没有马上随着袁世凯就任新职。他辞去清政府太傅太保的职位,隐居到青岛。在他看来,当时的时局还不明朗,需要继续等待。当然,他内心,或许对清朝政府还是有些依恋。
  
  1914年,袁世凯根据新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袁世凯再次邀请他出任民国政府的国务卿,说:“菊人(徐世昌字菊人),吾老友也,如不以入仕民国为嫌,当倒屣迎之,位在诸总长上。乞耐心静候也。”
  
  据史料记载,面对袁世凯的邀请,徐世昌的表现是“喜而不寐”。一是国务卿的职位不低,二是他也看出来,袁世凯已经站稳了脚跟,自己不会站错队。
  
  不讲义气,讲政治
  
  在和袁世凯的交往中,徐世昌不仅仅是“藏私”,后来甚至走上了逐渐分裂的境地。
  
  在袁世凯和日本就“二十一条”进行磋商的时候,徐世昌极力反对。当袁世凯开始蓄谋恢复帝制的时候,徐世昌也不认可。当然,他没有硬碰硬地劝谏。看着袁世凯“哪怕过一天皇帝瘾,死也无憾”的派头,徐世昌选择了缄口不言,作壁上观,他甚至还辞去了国务卿的职位。
  
  有人说,徐世昌之所以不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一旦袁世凯称帝成功,他作为老大哥还得给皇上下跪,所以内心不平衡。事实上,这是很肤浅的理解。徐世昌对当时的局势洞若观火,尽管自己还留恋清朝的帝制,却知道那只是一个幻想。
  
  他不能直接劝谏袁世凯,却拿杨度和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开涮。在袁世凯筹备帝制期间,他常常做的事情就是“言必嘲度(“度”指杨度,袁世凯称帝的智囊之一)”。而袁克定也针锋相对骂徐世昌为“不搽粉的活曹操”,讥诮他两面三刀,一时间,“活曹操”的说法在北洋政府中人人皆知。
  
  当然,袁世凯也看出了徐世昌的分歧。在称帝后,他加封徐世昌和张謇等四人为“嵩山四友”。袁世凯的行为意味深远,是仿照汉高祖的“嵩山四皓”而设立。对于袁世凯的“加封”,徐世昌并不同意,因为汉高祖所封的“嵩山四皓”都是隐居而不仕的贤者,袁世凯这么做,有“永不叙用”的意思。
  
  在日记里,徐世昌发出了如下的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
  
  当听到蔡锷在云南起兵反对袁世凯的时候,徐世昌甚至鼓掌欢迎。当时的“名记”陶菊隐先生说,徐世昌一声做事都是阴鸷深沉、喜怒不形于词色的,只有这一次“未及自敛”。
  
  可见,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徐世昌对政局的认识是何等的准确和深入。即使是老朋友,他也不偏袒,丝毫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哥们义气。这或许就是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武夫和草莽的行为方式。
  
  纵观徐世昌的行事风格,就能发现他没有武夫的草莽习气,也不受江湖义气的束缚,只看重政治的权术和政治气候。所以,他不远离袁世凯,关键时刻也愿意帮助他,却不愿意亦步亦趋,这,或许才是他“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官运亨通的秘诀吧。
  
  最终,袁世凯在教科书中成为大反派的时候,徐世昌却能在他参与的历次大事件中如隐形一般,不知名,也没有恶名。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