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 敢下本钱突破 鲁冠球的考虑:传统的产品要搞,这是我吃饭的东西。同时也要考虑未来吃什么。 “德尔福是个胖子,虚胖。”周建群说。事实上,在德尔福宣布破产后,鲁冠球专门召集了十几名高管,开了三天的闭门会议。“我们认识到,做强比做大好。” “GKN是个瘦子,精瘦。”但这却是万向的目标。这家专门生产等速驱动轴的日本公司,占有了全球等速驱动轴市场的40%份额。 这一点,在近几年中国制造企业面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土地及人力成本上升,但产品价格却不断被压低的考验中,显得尤具现实意义。 “原来的利润率有15%,后来变成10%了,再后来慢慢变成5%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获利能力下降了呢?那我们就看国外的厂子怎么做的。人家的人工成本是我们的二三十倍,他们怎么生存?当时我们就请丰田的退休专家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周建群介绍说,通过流程的变革,管理组织和运营机制等的调整,“我们搞了18个月,光是本部一个工厂,就减少资金占用5500万。1994年,我们2500人,生产790万套,销售收入只有1.84亿,利润只有3400万。但经过不断调整,到2007年,1500人,生产了3600万套,本部工厂就做了10个亿,利润光是本部工厂就达到1.6亿。” 而这也正是鲁冠球所考虑的,“我传统的产品要搞,这是我吃饭的东西。同时我也要考虑我未来吃什么。所以,一方面,一部分人在搞万向节,另一部分人开始搞主件,还有一部分人在搞模块,也有人在搞电动汽车,新能源的东西也要搞,对不对?” 事实上,万向并未因为慎重就止步不前。能够先人一步看到机遇,敢于下本钱突破,也是万向的生存法则之一。 早在1979年,鲁冠球就看到了汽车业未来的发展,并于80年代初毅然砍掉了农具--万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当年收入减少100万,占总收入的近一半。 而正是多年来坚持生产万向节,并向汽车零部件逐步扩展,才成就了万向今日的辉煌。 与万向近30年来一直以汽车零部件为主业有关,鲁冠球的另一个情结是“造车梦”。 “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几年前,他曾如此表示。这也引得坊间猜测不断,关于万向如何实现造车的版本,也众说纷纭,譬如2004年的“借道昌河”、2005年的“参股广汽图谋整车”,等等。 但鲁冠球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兴奋地掏出了一本万向的宣传册,指着其中的一页说:“这都是我们自己造的汽车,未来的清洁能源车。” 他所指的,是万向生产的电动汽车。为此,万向集团于2002年组建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电动汽车的研发,则开始得更早,1997年,万向研究院就成立了电动车研究小组。 之所以选择电动汽车,据说是鲁冠球受了世界太阳能电池权威专家马丁·格林的影响。这位诺贝尔环境奖获得者认为:未来10到20年将是人类从化石能源转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期。格林预计,到2050年,通过太阳能发电可以满足人类四分之一的能源需求,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满足未来的能源供应。 如今,万向的电动汽车已经在杭州西子湖畔游9线路试运行了3年。而且,万向的电动汽车“已经在卖了,已经卖到国外去了”。 这符合鲁冠球一贯的风格--“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非但如此,目标一旦确立,鲁冠球不会轻易去改变。 但是,对于电动汽车的处境及前景,业界似乎并不看好。“纯电动车目前的情况,由于成本高、使用寿命短、便捷性比较差,所以普通家庭不太能够接受。”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王贺武对《英才》记者分析说:“国内电动车发展制约因素,除了技术上的,主要是没有使用电动车的环境,比如住楼房,充电怎么办?美国人基本上每家都有自己的车库,是可以充电的。另外在欧洲,它有一些公共的充电设施。国内充电设施就跟不上。” 王贺武甚至提出,目前这种电动汽车要想得到普及,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而市场占有率也只能有千分之几。“到2010年,我估计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纯电动汽车,能有1万辆就不错了。” “他讲的是对的。”当《英才》记者将王贺武的担忧转述给鲁冠球时,他如此表示:“这些情况我们都看到了。既然前景是对的,出现了暂时困难,我们就要去不断研究、开发,去想办法解决它。” 鲁冠球对于电动汽车的坚持,显然与其他企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当今这样的年代,新业务如果让财务报表难看,不出3年它或许就被砍掉了。事实上,鲁冠球多年来坚持看报表,他对风险及隐患也非常重视,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因为报表而让既定的战略打折扣。尤其是,400亿的规模,也让万向有能力做长线投资。 此外,鲁冠球还试图在太阳能产业上有所作为。 为此,万向于2002年收购了硅峰电子。这家以生产单晶硅片知名的公司,所生产的太阳能硅片先后用在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2007年探月的“嫦娥一号”上。 2007年,万向硅峰销售额达到3亿元。但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原料是多晶硅,而开发的核心技术是在美国、日本和德国手中。于是,倪频接下了负责海外合作的担子。当然,鲁冠球也会及时将国内的行业动向及建议转给他。 据说,每天通常会忙到深夜11点半的鲁冠球,有着这样的习惯,一边开着电视一边工作。今年4月8日晚,他留意到一则报道:洛阳中硅在建设多晶硅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其他原因,造成了周围环境污染引发民愤。 为此,鲁冠球特地作出批示,并传真给倪频。批示的内容看似平淡无奇:“按既定方案,先采购,后易货贸易,再合作引进,总之看进展而定,不贸然而动。倪频阅。”更值得注意的,似乎是仅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的一笔好字,工整的毛笔小楷。“他练字练了六七年。不光是练字,还要把他的思想练进去。”秘书张彬彬透露说。 其实,类似事情并不少见。2003年3月,在北京参加“两会”的鲁冠球,看到了《人民日报》关于江西鄱阳湖小龙虾泛滥,并危害当地水稻种植的报道后,立即给旗下远洋渔业的负责人打电话,要求其调查是否可以“变害为宝”。远洋渔业调查后认为有投资价值,第二年,万向在鄱阳湖建立了小龙虾、淡水鱼出口加工基地,生产加工的小龙虾全部出口欧洲,不仅使小龙虾“变害为宝”,还带动了当地1万多农民增收。 实际上,“农林牧渔”一向是鲁冠球钟爱的产业,但在2000年入股万向德农的前身华冠科技之前,鲁冠球之前30年试水农业都可谓屡败屡战。而以入股的方式,万向集团旗下的农业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有万向德农和承德露露两家。 在今年的“两会”上,他还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企业责无旁贷”的观点。 从不讳言自己是农民的鲁冠球对《英才》记者说:“历史上历来都是富人赚穷人的钱,我现在倒过来,穷人要赚富人的钱。我要把富人的钱赚过来反哺农业,为什么呀?农业需要投资啊。一切来源于农业。只有农业技术发展了,国家才发达了。万向三农每年都在投资,现在40个亿了。” 交接班 挑战富不过三代 大小鲁总的配合默契,“他们一个掌舵,一个划船;一个冒进,一个就往后拽拽。” 在万向,对于鲁氏父子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评价:父亲是有规律的工作狂(清晨5点10分准时起床、深夜11点半休息);儿子是没规律的工作狂(工作忙起来可能几天不睡,但一睡可能就是几天)。 在父亲眼中,儿子这是在证明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事业和影响会逐步扩大”,他更希望儿子“肯定要自己做出来”。 而鲁冠球多次对媒体表示“永不退休”,亦有揣测认为,除了性格使然,多少显示了对小鲁的不太放心。 但在万向内部人士看来,大小鲁总的配合还是较为默契的。“他们一个掌舵,一个划船;一个冒进,一个就往后拽拽。” 那么,父子俩意见不一致听谁的?“当然是听我的啦!”老鲁右手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大笑道。如果对错一时拿不准,他甚至会动用家长的权威:“那就(过段)时间看,但是现在得听我的。” “家族企业第一代和第二代发生冲突很正常。”长期研究家族企业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储小平对《英才》记者说,这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关键还是处理好授权问题,“少帅能不能自己有决策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决策权,下面的人觉得这家企业还是老爷子说了算,少帅说了不算,他的权威就很难树立起来。” “南方李锦记的做法或许可以供鲁冠球借鉴。”储小平说,已经传到第四代的李锦记,正在全力打造《家族宪法》,对于接班人有一套详细的规定,比如,受怎样的教育,必须在别的公司工作多长时间才能接班等等。 如今,37岁的鲁伟鼎依然和父亲住在一起。不过,经常出差的他,一周也难得见上父亲几面。 而且,他也沉稳了很多。更擅于资本运作的鲁伟鼎,自担任总裁以来,指挥万向相继控股万向德农(600371.SH)、承德露露(000848.SZ)、S*ST兰宝(000631.SZ)。加上参股的中色股份(000758.SZ)、航民股份(600987.SH)及通过德华集团IPO的兔宝宝(002043.SZ),算上1994年IPO上市的万向钱潮(000559.SZ),万向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已有7家。 “儿子没有问题了。”鲁冠球不无欣喜地表示。如今,他更多的心思花在了7岁的孙子身上。 采访过程中,提到孙子,他解开中山装的扣子,从内兜里掏出一个小男孩的照片。 “人家说我们富不过三代”,他有些愤愤不平:“我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要挑战三代,而且不是三代的问题。” 如今,7岁的孙子已经可以用英语跟老外对话了,这让老鲁颇感欣慰,“我还要让他走遍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还有鲁冠球的三个女儿,她们分别被老鲁派到了北京、上海以及美国。 “当初派他们去创业的时候,也是很辛苦的,不是享福去的。创业都是逼出来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每个人对家乡和亲人都是有感情的,我的子女也都想留在父母身边。”说到这,这位倔强、硬朗的老人眼圈不由得红了。 长青企业的成败观 “万向不只我在思考” 文|本刊记者 梁冬梅 失败有规律成功没规律 《英才》:你觉得万向的发展路径,其他企业可以复制吗? 鲁冠球:不一定。时代不同了。如果真的按照我们当时的路子去做,肯定不行的。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你要完全靠模仿,是要失败的。 《英才》:那是不是说,尽管国外一些跨国公司做得非常好,但是可供借鉴的并不多? 鲁冠球:不能这么讲。每一个公司,包括倒掉的公司,都有好的东西。但借鉴不是照搬。 《英才》:听说你特别喜欢研究失败案例? 鲁冠球:失败的东西是有规律的,成功是没有规律的。失败有其共性的东西在,而成功就要有机遇和运气。30年前,我就看过田中角荣的一本书,讲到他怎样从一个普通士兵做到首相的故事,他认为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 《英才》:失败有什么规律? 鲁冠球:第一,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第二,最关键的是决策错误。决策错误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那么就在错误的时间,作了错误的决定,办了错误的事情。 《英才》:你会担心万向有一天像德尔福一样被收购吗? 鲁冠球:担心的。如果不担心就不会前进。 没忧患意识企业会走向死亡 《英才》:不断思考是不是对你很重要? 鲁冠球:那当然了。多看则清,多听则明,多思则聪,多干则成。 《英才》:不了解万向的人,可能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思考? 鲁冠球:不是这样的。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在思考,那么我投资1个亿、10个亿下去,都是谁在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自己的事情。 《英才》:看到你在一次谈话中提到忧患意识,你讲的是有针对性的吗? 鲁冠球: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企业就会走向死亡。什么事情都应该预防在先,不要等真正出了问题再去解决。 《英才》:那你是怎样把这种忧患意识贯彻下去的? 鲁冠球:通过各种信息传递,包括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传递机制,通过组织保证推进经营、决策、监督有效运转。 为理想选择合适的载体 《英才》:万向未来要往大产业方向发展? 鲁冠球:过去我们的实力小,只能在市场的空隙当中生存,做人家不做的,或者人家不愿意做的。现在我们有能力,所以要做更大的产业。要为理想去选择一个载体。如果载体本身是一个小池塘,怎么承受得下万吨巨轮呢? 《英才》:万向会具体选择哪些方向呢? 鲁冠球:总的来说,万向今后要往四个方面发展。第一是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第二是清洁能源,现在我们在搞风力发电、天然气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第三是往资源方向发展,比如铜矿、稀有金属等,我们把朝鲜最大的铜矿都收购过来了;第四是大农业。 全球公司差异化比较 万向的非典型性 文|本刊记者 梁冬梅 华人家族企业更重血缘和集权 《英才》:家族企业顺利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储小平:关键是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能否让更有企业家能力的人来掌握和继承。华人家族企业有个突出特点,即更重视血缘和集权及家族控股。 《英才》: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企业家才能? 储小平:一个当然是市场的检验,另外一个就是内部员工和高管对少帅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由他的少帅地位决定的,而是由他的作为决定的。 《英才》:这方面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吗? 储小平:国外家族企业在这方面有一整套成熟的体制,可以从家族成员掌管顺利过渡到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像德国科德宝家族就传承到了第五代和第六代。但是,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家族传承多数还是在家族成员之间。即使在家族内部传承,有制度规则和没有制度规则也是不一样的。 (储小平: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 万向应向联想学习? 《英才》:收购AI公司之后,鲁冠球认为万向已经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了,你认同吗? 王志乐:我们最近所做的研究,发现近几年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性公司。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是否具有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 《英才》:万向的全球化特点明显吗? 王志乐:鲁冠球是一个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注重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系统。所以,万向的思维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全球公司。但在这一轮全球化过程中,最典型的中国公司还不是万向,而是联想。因为联想的总部在美国,杨元庆在美国办公。它的领导班子18个人中,12个是外国人。它的股权47%是联想,其他都是IBM或者公众的。联想成功地把外国股东的钱拿过来为我所用了。 (王志乐: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2 9:55: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