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青春的记忆---打煤糕

[复制链接] 0
回复
7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8-5-21 14:4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童年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怎么过冬,实在是大有讲究的。比如说,怎么淹咸菜不起毛、怎么挖菜窖不塌陷、怎么储存大白菜放得时间长、怎么自制西红柿酱不变质等等,学问一大堆。对于当年我这个半大小子,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吃苦耐劳卖体力的打煤糕。
  我儿时生活的龙城太原,冬季寒冷而漫长。煤,对于太原人来说,是个离不得又见不得的东西。守着煤山,忍受着煤的污染,可是一样没有煤烧。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烧什么,是个问题。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得要打煤糕,准备一个冬天的“柴火”!
  打煤糕可能是太原人独创的东西。煤糕就是煤面儿和烧土(一种粘合性很好的黄土)和在一起,打出来的方方正正的像“糕”一样的东西。晾干后就是太原人做饭取暖的主要燃料。需要时,取一块敲碎,添入火炉中,可以确保火炉不致烧得太旺又能长久不熄。看似很麻烦,其实很节省、很实用。煤糕其实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巧妇之作----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方式。
  说起来,这打煤糕是一家人一年之中最辛苦的事,也是个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就先说说这拉煤。
  在太原,最不看好的煤是东山煤,它既松散又没劲,烧土掺和多了,不爱着,没个火力劲;掺少了,又经不住烧,搞得人光添火了。因此,一般人家用得最多的是西山煤,虽然价格比东山煤贵一些,但打出的煤糕既耐烧又好用。最好用的那是阳泉煤,打出的煤糕火力旺盛、还持久耐用。不过阳泉煤,价格高,路途远,在一般人的眼里,几乎就是“奢侈品”!
  父亲的单位,是个挺牛的大工厂,每年都会派自己的汽车给职工拉西山煤,四吨的解放牌卡车,两家分一车。爸爸和车队的司机多是哥们朋友,拉的煤自然是量足块多。因为近水楼台的便利,偶尔家里也会有阳泉煤烧烧。那时侯,每当送煤的车停在院子门口,总会招来羡慕的眼光。因为许多人家,只能用小平车,到附近的煤场或很远的东山煤矿自己去拉煤。煤质不好,还特别费力气。
  再说这烧土,它是一种粘性很好的黄土,微微发点红色,有些白丝,街上有卖的,可一平车得花1块多钱,老百姓那时候钱少,都舍不得买。自己去烧土场拉,花个一两毛钱就能办事。小时候,我就年年随父亲去城东头的“红土沟”拉烧土。东山那会儿还是正经的荒郊野外,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很不好走,别说是拉着一车烧土,就是空车也要得费点力气。再后来,我和弟弟就自挑大梁,兄弟两个单独去拉烧土,一天饿着肚子也就能打一个来回。
  打煤糕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体力劳动,常常是一家大小一齐动手。我打小就和爷爷、父亲一起打煤糕,爷爷算是我打煤糕的“师傅”。他老人家干什么都讲究,这打煤糕也一样。头一天就得按照2:1的比例把煤和烧土给配好了,搅匀了,泡上水。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开干。和煤泥,得一锹一锹地,把小山一样大的煤堆从一边倒到另一边,来回两三次,经过翻、劈、撮几道工序,和成既不太稀又不太干,还得均匀而有劲道的煤泥。爷爷说,这叫“三翻三劈”法。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我已经窜成一米七几的个头,虽然身体略显单薄,但“身大力不亏”的我,已经开始呼朋唤友地独掌大局了!说是独掌大局,也是在那个时代一种显摆自己、聚会娱乐的方式。因为,这个时候,狐朋狗友们可以名正言顺地聚在一起,既提高了自己在家在大院里的社会地位,又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家里大吃一顿美餐,改善改善生活!每逢此时,我们打煤糕的“场面”一般拉得很开,“声势”一般造得很大,“秩序”则普遍比较混乱。你想啊,一帮半大的小子,聚在一块,铁锹翻飞,模具挪移,你呼我喊,那还不热闹?
  在阳光能照到的空地儿上,把和好的煤泥浇到模子中间。填满、抹平、提起,一个煤糕就打好了。紧接着留一点空隙,再打第二个。如此这般,横竖整整齐齐,一会儿就打好一大片煤糕。遇上个好天气,等个一半天,煤糕半干的时候把它立起来,一块儿挨一块儿摆成丁字通风,接受太阳的烘晒、轻风的吹拂。等干了,横四块,竖四块码垛摆放整齐了,这打煤糕也就大功告成了。
  现在回想起打煤糕的往事,记忆的深处,劳累之中还夹杂着莫名的兴奋和快乐。那种感受,真是深入骨髓,难以尽言。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