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的一生中,最辉煌的部分是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新疆。这是他个人的荣耀和骄傲,更是国家之福。 这一使命始于1875年春天,那年的5月3日,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此之前,关于新疆问题,清廷重臣李鸿章与左宗棠有分歧。 与李鸿章有分歧 收复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是在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的叛乱后,那时的大清是乾隆皇帝的时代。乾隆好大喜功,把这片领土命名为新疆。新疆其实一点儿都不新,这片领土自汉代就隶属中国。 1867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企图瓜分西北。 从此,大清失去了对这1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实际控制力。 八年后的一日早朝,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作为陕甘总督,左宗棠有不同见解: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左宗棠铮铮铁骨:“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一枪不发,便将大片膏腴之地拱手让给别人,这是他难以容忍的。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 这个刚毅、坚韧、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坦言自己已经不再是求取功名的年龄,但面对内忧外患,他一马当先,而且面对“兵疲、饷绌、粮乏、运艰”的难题,他仍信心百倍。 左宗棠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在一个无风无月,无人送行的夜晚出京了。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 强将手下无弱兵 左宗棠办理新疆事务很务实。 一个叫穆图善的满人,本来带着部队驻扎在安西和玉门一带,负责接应前方。但这支部队沾染了不少恶习,偷窃掳掠,样样都在行。左宗棠知道后,向朝廷上奏说,心中不知为民,作战不知为国,私心杂念太重,这样的部队出关,有害无益;而且玉门、安西粮草不足,这样一批人到那里坐食,是不应该容许的。请求把部队遣回。 清廷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穆图善不高兴,他直接上奏朝廷,表示要留关外效力,由他来执行新疆军务。奏疏中,他很不服气地说,不要以为猫才会捉老鼠,猫头鹰也会的。 慈禧太后看到奏疏,和穆图善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她在奏疏上批示说:“世上多养猫制鼠,尚无养猫头鹰防鼠者,著穆军退关内,新疆军务勿庸插手。” 左宗棠作风强硬,撤换了一些不称职、不听指挥的满人将领。都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收复新疆大业之所以能完成,肯定不是左氏一人之功,他手下有很多得力干将。 金顺是汉人,奉左宗棠之命刚到新疆,就和乌鲁木齐都统、满人景濂发生了摩擦。二人冲突的起因在于粮食——金顺有兵无粮,景濂有粮无兵。景濂认为金顺来后,可能自己的都统位置不保,于是就开始找碴: “你的军粮带来没有?” “没有。” “没有吃什么?” “左帅爷叫我领兵来打仗,没有叫我运粮来,这里没有存粮吗?” “有,但是我的部队要吃。” “这里有多少部队?” “有三十四营。” “既然这样我请示帅爷回京,在没有得到命令以前,请你供应。” “不可能。” “大帅是钦差大臣,照理你也该归他指挥。” “你凭什么说这话,我和他都是朝廷命官,都统听命于军机处,左宗棠是陕甘总督,我与他风马牛不相干。” 话说到这里,再也进行不下去了,金顺派人快马加鞭去肃州,向左宗棠报告情况,请求处理。左宗棠得报后,认为又是一个满官,既然不肯听命,就上奏说:“景濂有粮无兵,金顺有兵无粮,互相争执,必须调出一人,统一指挥,请撤一人,并把部队汰弱留强,重新整编,以利于战斗。” 朝廷很快批覆,让乌鲁木齐都统景濂回京,金顺继任。 在景濂就要交权回京之际,他遇上了麻烦,向金顺移交时,金顺说: “对不起,你还不能离开这里。” “为什么?” “名册上你有三十四营名,我实点只有十七营,其他一半,上哪儿去了?交清再走吧!” “我历来只有这么多兵,朝廷知道,称三十四营是习惯相传。” “我不是三岁小孩,少来这一套。你要是平常领十七营的饷粮,我不提这个,但你领的是三十四营的饷粮,我怎能少接一半兵,就让你走呢?” 景濂无言以对,但仍瞪大眼睛威胁说: “你要怎么办?” “我要你交足三十四营兵,你交不出来,我要上报。” 见来硬的不行,景濂软了下来: “老兄!你我在这苦寒地方,实在太差劲了。你高抬贵手,让我过去,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很,以后你照我做,也有好处。” “对不起,我不是满人,不敢做这种非法的事情,我家有老母,还等我送葬呢。” 最后,金顺把景濂多吃饷银的事报给左宗棠,左宗棠派人将景濂押解回京。 乔家大院鼎立助军 在新疆打仗,人烟稀少,走几天不见人家是常有的事。走了一天路没有粮吃,还谈什么打仗!所以,粮食和运输问题是新疆用兵的首要难题。 左宗棠谆谆告诫说: “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的头等大事,今后作战的利钝迟速,完全决定于这两件事情的办好与否。至于买粮一事,须精确弄清马、步实有数,哪天到哪里,到地方有吃的外,还要准备几天的裹粮。一路一处,都要事先备好,少买不足供食,多买又成累赘。转运当中,部队打起仗来,变动很大,如果专依赖人背人挑,百姓太苦,必须要设法军驮,才能顶事。” 左宗棠考虑得细心周详,通过多个渠道,粮运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除了粮运,军费也是战时一个重要因素。说到军费,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电视剧《乔家大院》一度在央视热播,乔致庸几乎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乔致庸,这个山西票号的龙头老大,还是当时左宗棠筹措军费的东家。 乔致庸很会做生意,左宗棠西征时,乔家出了好几百万两银子,但也有一定条件,就是大军到达新疆后,乔家可以派一个票号跟随经营后勤,为军队筹办粮草,负责汇兑朝廷的军饷。军费急缺时,乔家票号还会为左宗棠借支透支。 当西北安定下来,朝廷调左宗棠回京任军机大臣时,路上费用也都是由乔家票号提供的。 这次回京,左宗棠与乔致庸还有过一次会面。因为乔家所在山西祁县位于川陕至京城的官道上,左宗棠在途经祁县时,特地拜访了当时乔家的财东乔致庸。乔致庸自然十分欣喜,做了迎接左宗棠的充分准备。来到乔宅,左宗棠见到乔致庸的第一句话就是“亮大哥,久仰了”,这使后者受宠若惊。在乔宅叙话,左宗棠一再感谢乔家的鼎立相助,称在西北能够有所作为,均仰仗亮大哥票号支持。 乔致庸还趁机请左宗棠为大门前百寿图题一副对联。左宗棠即兴执笔,所题对联为: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批:履和。 用一年时间,左宗棠收复新疆,这场胜利,被认为是晚清对外战争中的惟一一场胜仗。 浙江巡抚、左宗棠的老友杨昌睿在清廷恢复新疆建省后到西域,所到之处,杨柳成荫,鸟鸣枝头,人来车往,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与唐代诗人王之涣慷慨悲凉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映照,玉门关外,也是春意盎然了。 今天,在新疆照忠祠,还能见到左宗棠题写的集唐句门联:日暮乡关何处是,古来征战几人还。可见,这位年逾古稀的老将,当年“扶榇(棺材)西征”时,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