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住钱袋子? 最早把金融危机和货币博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认识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曾准确预言了“9·11”事件爆发、被誉为“中国兵书”的《超限战》就曾设想: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用金融打击的方式对一个国家发动战争,伤亡人数不多,却给社会造成不亚于一场战争的巨大破坏力? 可以想象,当看到宋鸿兵建议中国政府应建立“金融反恐法案”,针对跨国热钱及对冲基金等投机分子实施“金融反恐战争”时,《超限战》作者乔良和王湘穗,为什么会产生“知音”般的认同。 而发生在战略层面的“货币战争”,则是世界各国对于“货币的流通域”的明争暗斗。一种货币,所能涵盖的地域面积、人口、经济规模越大,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一定程度上说,这里隐含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玄机。 在乔良看来,“美元霸权”格局更多体现着一个独特的事实——“全世界,只有美国人打仗能挣钱”。美国本土的实物生产已大多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心化”加剧,经常项目下的逆差不可扼制,必须维持资本项目下的净流入。如果把“热钱”定义成国际流动资本,那么美国的经济繁荣,就必须建立在“热钱”充沛流入的基础之上。 “美国打仗就像驱赶羊群,是为了给其它地区制造混乱或局部战争,驱赶资本和热钱,回流到相对安全的美国。”这种把自身繁荣建立在别国灾难之上的“货币战争”,如同吸毒上瘾,一旦战事不利,资本不能按照操纵者的意愿流向美国,资金链条断掉,整个国家就可能遇到麻烦。 今天的美国,外部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而内部被房地产市场危机所困,美元持续贬值,似乎已透出几分气喘吁吁的败象。 但国际货币的博弈仍远未到胜负分明之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把当下的世界经济,看成一个围绕核心货币的利益与分工的“面包圈儿”。处于核心位置的是美国,依托美元收取铸币税,并拥有定价权。“这块肉最好吃了。不用更多搞物质生产,只要通过金融服务、高科技专利、品牌等虚拟经济,直接收取利益。” 这块肥肉,中国人暂时却还吃不到。原因很简单,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角色,仍是个“打工仔”。“存在就是合理的。刚进城的打工仔,本事没学好,就想马上闯进高档写字楼里当老板,谁会答应?” 这位和乔良一起在《超限战》中主张“彻底做一回马基雅维里”的战略学家,在为中国经济和货币战略开药方时则相当谨慎:当好制造业大国,看住钱袋子,坐稳你的板凳,不要跳起来发言。 即便认为“美国的衰落已经可以预见”,对美元霸权持鲜明批判姿态,而谈及战略,乔良也赞同他同伴的意见——中国不需要“没有来由的唱对台戏”。 这位空军少将的设想是,借助中国经济持续上升的势头,推进强势人民币,提高人民币在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和流通率,为将来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打下坚实基础。他甚至对中国参与构建“亚元闭庵智蚧醣乙膊蝗刃模叭绻阆嘈抛约何蠢吹氖盗Γ筒灰岳κ纸拧!?/P> 中国必须面对自己的现实国情。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中国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是发展实业。正如向松祚强调的,“是真实投资,而不是投机买卖。” 货币洪水淤积在股市、楼市的堤坝里,无法有效分流;而真正亟需资金的科研、教育、医疗、社保、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等长期投资领域,却饥渴待哺。向松祚把这称为“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这与全球范围内不平等、不合理的货币格局有着强烈的相似性。 他反问:“什么叫流动性过剩?中国不是钱多得不得了,没地方去了,而是那么一点儿有限资金,流不到该流到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