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证券、银行、保险等领域的环保政策,这将对企业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融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今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现为环境保护部)和中国证监会联手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绿色证券”),提出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环保状况的核查和披露,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很难实现IPO(首次公开募股)。去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现为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联手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绿色信贷”)和《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绿色保险”)。这三部“绿色新政”将会对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产生哪些影响呢? 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绿色新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融资风险,起到“风险缓释剂”的作用。当前我国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一是资本市场持续走低,很多企业“破发”(即跌破发行价格),企业从股市融资的风险较大;二是银行流动性偏紧,在人民银行高准备金高利率的从紧货币政策下,长期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们切实感受到了银行贷款的难度。然而,“绿色新政”将会对这一状况有所缓解。 通过严格落实环保核查,把急于上市“圈钱”企业的环保隐患排除在上市前,假如一旦上市后再爆出环保丑闻,势必引起企业的股价暴跌,使企业的融资成果毁于一旦。根据“绿色证券”,对于核查时段内严重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且造成严重后果以及在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公司,环保部门不得出具环保核查意见,而该意见是企业上市的“必备项”。据报道,2007年我国IPO的企业约有126家,而在2007年已受理上市环保核查的企业中,首轮核查没有通过的企业就有10多家,试想如果没有“绿色证券”的环保核查,这些企业上市后由于环境问题面临的融资风险将可想而知。 一些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高收益让有些企业怦然心动、铤而走险,但由于这些行业与宏观产业政策相悖,项目风险极大,很多企业都在此“套牢”而不得脱身。“绿色信贷”政策中规定,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对鼓励类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由此可见,“绿色信贷”能够引导企业的资金需求导向,降低了企业融资风险。 为企业投资导航
如果说在融资方面,“绿色新政”能够降低融资风险的话,那么在投资方面这些政策发挥更多的是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导航作用。 首先,引导企业增加环保保险投入,大大降低企业未来由于环保问题而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根据“绿色保险”计划,“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示范工作,初步建立重点行业基于环境风险程度投保企业或设施目录以及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到2015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相对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按照这个计划,最迟在7年内,每家企业都将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保险”大大减轻了企业未来可预见的环保成本,为企业的保费投向导航。 其次,推行环保信息披露,引导企业投资“公信天下”。“绿色证券”政策要求: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且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随着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和广大投资者更多地从环保的视角来评判公司,特别在一些热门行业,环保因素甚至可能直接左右项目是否获批或者投资者是否追捧,而这些则取决于企业投资流向的透明度,同时,传统的财务报告很难使环保信息披露于众,而借助“绿色证券”的环保披露政策则能让各级政府和投资者信服,从而“公信天下”。 第三,力推企业环保整改,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按“绿色证券”政策,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中发现的问题,企业要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下按期整改,按“绿色信贷”政策各级环保部门要积极督促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进行整改,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达到环保要求。这是推动企业投资结构升级的重大契机,很多处于衰退行业的企业可以借助“绿色证券”的“东风”,一举整改企业的投资结构进入成熟行业甚至是朝阳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