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投资者热切期待奥运年行情的时候,一场颇为市场所争议的再融资疑案死死地将反弹的指数按下了年线。 2008年仅前两个月,A股市场就有44家上市公司宣布再融资预案,融资额度达到了2599亿,这被认为是引发市场出现雪崩式下跌的罪魁祸首。其中,中国平安(58.90,0.52,0.89%,吧)和浦发银行(35.16,0.75,2.18%,吧)当属“再融资门”的主角。 上市不到一年的中国平安在1月公布拟公开增发12亿股A股,同时向社会公开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再融资规模接近1600亿元的超级计划,让中国平安一夜之间变成了让整个市场畏之三分的“大食怪”。当中国平安带来的阴霾还笼罩着市场情绪的时候,浦发银行又“适时”的推出不超过8亿股的增发方案,又给本已孱弱的市场信心重重的一击。 对于处在市场化和政策市夹缝中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对于刚刚恢复投资者信心的中国股市,平安和浦发的两起再融资事件给投资者带来的伤害仍可以视之为市场走向成熟必然要支付的代价,但整个事件背后所引发的某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反复推敲。 平安式嫌疑 上市公司如果不能说清楚再融资的具体计划,投资者就无法去判断项目是否合理,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再融资无可厚非。上市公司再融资非常正常,如果公司投资项目的收益率比较好而急需现金流,一般需要通过股权和债券两种方式融资,而再融资的方式无疑在财务成本上取胜。”中投证券资产管理部业务主管郭晓亭对《英才》记者坦言,再融资行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首先要看(上市公司)拿钱干什么?” 此前,有平安方面的人士表示,因为平安的增发早已得到相关部门默许,马明哲才如此大胆的留下三句话:“我为股东负责,你们可进可出;我为员工负责,公司血液需要新老更新;我已做好心理准备,请收购完成两三年后再论英雄,现在势在必行。” “一个陌生人想向你借点钱,借来干什么,有什么回报?所有的都不跟你说,你干吗?”对于马氏三句话,市场反应大抵如此。尽管此后,马明哲带队四处游说,一些基金经理仍然表示“平安的诚意是不够的,对于海外收购的事情闭口不谈,目前肯定不会参与平安增发。” 3月5日的平安股东大会高票通过增发提案,不过募集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和计划仍然是简单的一句:“公司计划利用所募集的资金进一步贯彻其在国内、国际市场自身与外部增长的发展战略。巩固盈利能力的业务领域,致力于寻找境内外投资发展机会”。市场上关于平安再融资目的最有眉有目的说法是“收购海外资产”,仍然不能得以证明。 “圈钱与否很难讲,但上市公司如果不能说清楚再融资的目的是什么,投资者如何去判断你的项目是否合理,从而作出投资判断。”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所长袁亚绪认为,在上市公司的融资案例中,资本金非常充沛的平安保险抛出这么大的再融资计划,同时又不愿意公开计划,难免会被市场视为“圈钱”行为。 浦发式伤害 在弱市情况下,不估计市场承受能力的再融资行为就是圈钱。 相比中国平安而言,浦发银行的再融资行为虽然确系公司发展需要,但不合时宜的在弱市中推出,则成了市场抛弃其的最大理由。 “不是圈钱而是真的缺钱。再融资是我们今年的一件大事,如果进行不顺利,很多业务将没法按计划展开。”一位接近浦发银行高层的人士向《英才》记者如此解释公司增发的目的。 “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型银行比较而言,显然在剥离不良贷款、获得外部财务资源等方面所获得的支持要少得多。从浦发行的2008年年报上看,资本充足率达9.15%,其中资本净额503.74亿,扣除2007年底发行的60亿次级债,浦发银行年终资本充足率仅为8.06%,刚刚过线。”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认为,“补充资本金充足率是浦发行增发其势在必行的重要原因。” 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在两会记者的围堵下表示:再融资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去年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01%,在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里面该指标排在倒数第三,而根据浦发银行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保守估计未来三年总资产增长速度为15%,需要大概300亿左右的资金。 既然再融资确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那为何浦发银行的增发还是引发了市场又一轮叫骂?民族证券分析师陈伟对此的解释是上市公司忽略了另一个核心问题:市场承受力。“在弱市情况下,不估计市场承受能力的再融资行为就是圈钱。” 实际上,浦发银行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提高资本金充足率。郭田勇建议“银行可以调整放贷速度,更注重经营盈利,偏重应从放贷到中间业务上来,通过盈利转化到资本金,这样再融资规模就更少一点,对市场的刺激就小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