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5年爆出胡润百富榜第二名以来,严介和的名字一下子就在国内“火”了起来,各种荧屏报章到处充斥着关于他的特写与报道,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但简单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严介和的火与其他企业家的火有着截然不同的路径,实际上也充满着戏剧性:从初始的“红得发紫”到紧接着的“紫中带黑”,再到现在的“黑中透红”。这几年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可没有少赚百姓的眼球。大家都清清楚楚地见证了一颗“巨星”是如何骤然升起、如何嘎然而落,后来又如何触地反弹的。从严介和的起起落落以及围绕他的各种媒体口水,我们可以反思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反思到在中国经商的环境、人脉以及教育等各种问题。严介和的经历与表演是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客观世界的很多疑似假象,更是照到了掩埋在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自我幻想。 一、“听党的话,跟着政府走”是严介和及其太平洋集团成功的最重要的基本法则。 在严介和的各种言论当中,充斥着对媒体的蔑视、对教育的不屑,以及对公众的挑衅,唯有一个对象他从来没有诟病过——那就是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尤其是党委政府的一把手们。“听党的话”是严介和多年商场历练得出的最根本的生存与发展秘笈。背景与他相似的企业家们,在这一方面与他有着高度的认同。在当时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市场的情况下,唯一可以突破的就是“党和政府”的资源了。他们非常明白,调动了居于统治者地位的执政党的资源,很多行为就不再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行为了,其市场的价值估算也不能再以简单的市场结算方式来进行了。所以,严介和们对党的纲领领会得非常透彻,对政府的执政方式如何结合自己的企业战略实施有着颇多的研究与心得。从历史的经验来说,搞定地方的党政一把手,配合政府的巨大形象工程的需要,先给党政官员算政治帐,再让政府官员来给自己算经济帐,这些就是典型的“严式”经商路线图。特别是在重大民生工程以及涉及资源垄断的行业,政府本来就没有准备按照单纯的市场竞争与市场淘汰方式进行,这就给严介和们以巨大的想象与操作空间。在这里,严介和首先搭建的是“政脉关系”,交易双方是非对等的实体,一方是拥有庞大公共资源的代理方,另一方是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有方。由于前者的代理链条冗长以及代理人利益的虚位化,从而从根源上导致公共资源的代理方有内在的冲动去运用大量的非己资源来换取少量的自我利益。不过这一游戏虽然有其内在的需求合理性,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大的挑战性。严介和非常明白这一点,他特别强调某一地区的党政领导关系和谐与目标一致的重要性,当党委与政府的任何一方的最高领导人对某一项目不热心的时候,他就会敏锐地嗅到其中政治斗争的焦味,并及时地从其中撤退出来,免得自己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要营造的最好境界就是党政最高领导与自己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彼此是命运共同体,这个时候自己及企业的长久利益就高枕无忧了。从实际运营状况来看,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设集团创造出的是一个缺乏竞争甚至是没有竞争者的市场,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实施了“蓝海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听党的话,跟着政府走”。
二、懂得“创造信用比恪守信用更有价值也更为可取”。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大家都知道信用对我们开拓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在一个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中,能够很好地坚守信用已是不易,坚持讲信用本身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商业价值,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成为你与别人交易的无形筹码。而观察严介和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其早期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他那时就有了超越一般人的思维高度,在一般人想象可企及的最大范围内迅速建立了“信用巨人”的形象。具体的手段就是人为地创造信用!而且是创造出有足够强度与高度的信用,迅速地在相关人群心目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如他起家时做的第一单生意(三个小涵洞)已是第五包的工程,在明知要亏损的情况下,偏偏“不走寻常路“,要求手下要亏就亏得尽善尽美,本来是亏5万元,结果人为地把亏损增加到8万,却使工程的质量几近完美,一下子就在政府官员、大承包商高管等人那里取得了高额的“信用备份”,为以后攻城掠寨进入高端市场打下了很好的社会基础。其实,类似的企业家发家故事还有很多,如东方集团的张宏伟当年带着十几个人进城搞建筑,在一无资质、二无人脉的情况下,第一个接到的是别人不愿意做的一所小学的厕所工程,也是尽心竭力把它超乎想象地完成好,从而赢得了口碑与信誉,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当中,很多人都非常崇尚“智慧经营”,但如何做到智慧经营是有很多境界方面的高下之分的,“无中生有”无疑是其中比较高级的方式与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洞察社会普遍珍惜而现实又相当稀少的某种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品质方面的东西)的话,领先时代半步,变被动要求为主动给予的话,再借助于今天非常发达的传播工具,我们是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由灰姑娘变成白天鹅的!关键是我们的意识是否超先,行动是否领先?象当年SONY的盛田绍夫凭着自己对年轻人生活形态的观察,生生地创造出了一个在当时并不存在的随身听(WALKMAN)市场,就是一个在物质与精神结合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的绝好例子。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与借鉴。
三、懂得遵守“哲学-人性-历史-政治-战略-战术”的治企路线 作为企业的当家人,尤其是大企业的当家人,一定要在思维的高度上永远领先于企业现实状态至少一个层次,并且在自己的思维中十分明晰各层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具体的战术要服从于总体的战略,企业战略不能违背国家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的制定是充分汲取了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历史事件的总结最能窥视人类的善恶本性,对人性的辩证思考后的精神沉淀就是哲学信仰的形成。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层层递进,不能逾越或错乱。当一位企业家懂得了这些道理后,他所要做的最大决策就是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取舍”。如果事先其内心深处没有很好的理念支持的话,面对现实的很多实在利益,要“舍”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而面对似乎虚幻的精神褒奖,也很难会真正投入精力去“得”到它。在现实中,虽然一部分的中国企业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企业家却无法逾越这一关。象中国品牌的伟大塑造者之一海尔的张瑞敏,在84年的时候就懂得“名牌就是命牌”的道理,不顾众人极力反对当众砸了76台有瑕疵的冰箱,也一举人为创造了海尔产品的高信用形象;本文叙述的严介和,更是懂得企业的战略要服从于国家的政治的道理,在太平洋建设集团自身强大了以后,按照地方政府的旨意,去一个个接收重组大量的国有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有就是万科集团的王石,对于这种企业治理的逻辑关系也是心领神会并身体力行,在楼市还是一片涨声中率先响应政府的调控政策,抛出了“拐点论”,在全国市场上率先降价,虽然为此损失了不少短期利润,却收到了巨大的社会嘉奖与政府认可的无形精神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