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降价:王石的"卖拐"戏剧 来源:南都周刊 作者:邢林池 王骞 2008年伊始,生活在中国内地的居民,初初品尝了冰火两重天的滋味。一方面,物价指数持续上涨,创下了11年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股市和楼市陷入低迷,正在动摇人们对2008年经济运行的乐观预期。当此之时,万科始于广州深圳、而后席卷上海北京、又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一连串降价风波,再度击穿了人们的心理防线。王石早先抛出的楼市"拐点论",成为了2008年最大的悬念。降价后的万科,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沉默;而众多的开发商们,刚从震惊中苏醒,立刻开始猜测这位业界的老大,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这只是万科的一种营销策略,还是意在洗牌?是顺应政府调控,还是确如王石所言,拐点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面对万科的低价出击,开发商显然也分化成为不同的阵营。跟进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更多的则选择观望,留下众多的买房者,在庞杂而又互相冲突的信息中间,无所适从。什么才是楼市的真相?王石"卖拐"和降价迷雾背后,暗藏了怎样的逻辑?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否显现?且看本报记者调查。 王石"拐卖"真相
王石"卖拐"以及万科降价带来的冲击波,有可能使得目前楼市持续的观望期进一步延长。吴峻松摄 王石的"降价"战役
万科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成为业内甚至公众每天紧盯的焦点。伴随着这场万科自导自演的"降价风暴"在各地陆续上演,有意无意间,它真的担当起了降价"带头大哥"的角色。 对住在广州西关老城区的街坊们来说,如此热闹的买房卖房场面,已经多时不曾看见了: 陈家祠地铁站通向康王北路万科"金色康苑"楼盘的短短几百米路上,行人们步履匆匆;楼盘现场,两边人行道上挤满了闻风而来的市民,以至于保安不得不分时段放行;售楼部前排起了长龙,传说排在最前面的人两天前就已经"到位",被雇来排队的人说,前5个号的价格是1万元。 2007年12月9日,选择在周日开盘的万科"金色康苑",以完美的结尾启动了它在广州的降价之旅。开盘不到两小时,其首次推出的156套单位便告售罄,当日销售金额约2.1亿元。 成功选购到如意房产的人,满脸兴奋之色,恰与那些顿足叹息的人相映成趣:13800元/平方米的开盘价,不仅远低于买房者预期中的20000元/平方米的心理价,甚至还低于周边项目18000元/平方米的市场价位。但这些沉浸在自己情绪中的普通百姓自然不会想到,万科此次热卖在业界内造成的震撼。此前,由于土地严查、信贷紧缩等新一轮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广州楼市已经持续了长达半年的交易清淡。 低价出击 在2007年底和2008年年初,以低于预期价位销售的万科楼盘,并不止"金色康苑"一家。 在其大本营深圳,2007年10月万科在龙岗和龙华率先进行了价格调整,万科第五园的降价幅度甚至达到了24%,然而,除得到竞争对手招商地产(行情股吧)的回应外,深圳降价并未引发关注;广州是其降价的第二站,与"金色康苑"同期出售的另外四个项目--万科云山、万科天景花园、四季花城和金域蓝湾,实际售价比起市场预期均下调了15%至20%,个别项目甚至低于楼盘前期产品的价格,这一次低价举动最终使万科成为业界乃至公众每日紧盯的焦点;此后的两个月内,以珠三角的广深为发源地,万科先北上至中西部的成都、武汉,再东进至上海,又溯北至北京,降价风暴几乎波及了其势力版图内的各核心城市。 但价格调整并未因此止步。新一轮的降价潮,正转向二三线城市。2月29日,东莞万科主力楼盘七折甩卖的新闻,成为当地报纸的头条。不少媒体于是惊呼:万科降价了,房价雪崩将现。 然而,对于媒体和公众普遍解读的"降价"一词,万科从未给予正式承认。相反,他们坚称,低价出击只是一种促销手段。"比如上海搞活动的都是尾盘,而且针对的对象都是万科会员。这种手法之前也有的,武汉的'青年置业计划'也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这些都是促销,而非外界所说的降价。"面对记者的问询,广州万科如是说。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认同。在满堂红地产研究总监龙斌博士看来,所谓特价房和额外增加的优惠都是有限制的,要么针对特定的销售对象,要么是特定的户型,真正全面降价的楼盘极少。 "降价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命题。什么是降价?举个例子,比如去年1月份,一个新盘的售价每平方米5000元,去年12月价格涨到10000元,1月份时项目二期开盘,根据行情价格调整为9000元。相比于去年12月份的价格,今年1月份9000元的价位是下降了1000元,但这就是真的下降吗?显然去年这个时候,一期项目的售价才5000元。你说价格是涨了还是降了?"广州某地产公司的营销经理反问道。从这位营销经理的角度来看,在观望气氛浓厚、成交低迷的情况下,房企普遍调低开盘价格的举动,显然并不是真正的降价。 他进而透露,目前各地市场上所谓降价调整的,有相当部分是受经济房和双限房等政策房冲击的同档次产品,今年将会迎来小户型和政策房的集中上市潮。 留心万科举动的人士,此时也发现了参与降价楼盘的特别之处。根据他们的观察,万科涉及到的产品大概分为三类:最多的是市郊楼盘(如广州的四季花城、金域蓝湾),其次是前期销售剩下的尾盘(如元宵节上海针对万科会员的促销活动),只有极少数是市区新盘。而迄今为止,万科原有在市中心商业区的项目,售价依然坚挺。 在过去的几年里,万科一向被视为国内房地产企业的标杆,也一直拥有国内同行既羡慕又嫉妒的"龙头老大"的显赫地位和耀眼光环。当这场由万科自导自演的"降价风暴"在各地陆续上演,其释放出来的信号,已足够在或敌或友的众多房地产商中间产生连锁反应。深圳金地、上海绿地等知名房地产企业,相继加入了降价行列;而相比在售项目,部分在建楼盘更是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和寒意,对他们而言,区域内楼盘的促销价,无疑是和他们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尽管还有开发商坚持不调价,甚至还有部分市区开发商有意"惜售","带头大哥"万科的调价举动,已然带给消费者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的预期。 王石卖拐
相比是否真正降价的疑虑,万科的同行更愿意把它的调价举动,视作为一场经过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的"连环战役"。 "显然是总部早有实施计划,各地分公司只是按照安排,分批实施罢了。"深圳金地地产的一位营销人员分析,虽然万科已经适当放权给各个区域公司,但万科的各公司能如此步调一致地在全国分区域先后采取降价举动,已不是各公司的单纯促销那么简单。 事实上,敏感的业内人士早已联想到了王石先前一步抛出的楼市"拐点论"。"我承认楼市拐点确实已经出现。"在北京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王石这般说道。说这话时是2007年10月,紧随其后,万科在深圳的楼盘便率先降价。 此前,王石已有三四年未在公开场合谈论地产。在公众的记忆中,他上一次现身说话,还要追溯到几年前在博鳌论坛与顺驰老总孙宏斌的"对垒"。在此期间的王石,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一个上山下海享受大自然的洒脱老总,又或是代言广告的明星老总。"拐点论"之后,这位业内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指出楼市有"泡沫"的老总,又被送了一个外号:"卖拐"老总。"王石卖拐"也就成了流行语。 在业内人士看来,王石在那一时候开口,显然不欲无所作为。斯时,中国正掀起一场房地产市场是否进入寒冬的争论,去年八九月份新一轮地产调控系列政策实施后,此前历经数次调控而依旧坚挺的广州和深圳楼市,房屋交易量开始急速下滑。低迷的气氛也在其他城市显现,因为成交萎缩,大量房屋中介卷款走人,或者倒闭,公众也转而对曾一路高歌猛进的楼市驻足观望。 "拐点论"之后,王石又先后抛出"三四年后再买房","30岁前租房"的论调。尽管在不同场合他反复强调"拐点论"的核心不是房价的大起大落,而是"由亢奋的、非理性的疯狂上涨状态,进行理性的回归",后来他还给拐点设了一个小范围--珠三角的"个别城市",但他的"拐点论"还是被众人理解为"房价要下降",并由此引起众多争议。就连房地产界另外两个明星老总、时常打"嘴仗"的任志强(博客)和潘石屹(博客),此时也罕见地站在了同一立场。 在自己的博客中,任志强以《几只苍蝇》为题,写下了这番抨击的话:"虽然也有所谓的房地产行业的专家、经理人或大腕在梦话'拐点',但更多表现出的是单个企业或单个经理人的见解和观点。也许背后还藏着许多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秘密',或仅仅是源于这些'秘密'而作'秀'。" 对于人们普遍认为的王石"造势在先"、万科"行动在后"的调价策略,潘石屹则并不认为万科降价与拐点有关。他说:"万科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发起降价行动,是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市场上清理门户。"由此,万科降价"洗牌论",又很快成了各大媒体转载和评论的新话题。 针对拐点论和降价引起的不同争论,去年12月万科曾给出一个统一的答复:"在万科各地的价格调整问题上,万科在产品定价上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快速周转的基本策略;二是顺应市场状况的灵活性。因此在各个城市市场,万科会依据上述原则,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定价。" 与此同时,万科还几乎完全引用王石多次公开论述的观点,来表明对后市的看法:今年一季度报告中已经表示,今年以来部分市场看法对未来存在一些过于乐观的预期。我们认为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以及地价超过房价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市场需要向理性回归。而近期的一些迹象表明,市场也已经开始向理性回归,"我们对后市仍长期看好"。 如果用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博客)的话来形容,"王石卖拐"以及万科降价带来的冲击波,则"不亚于一场宏观调控"。"主要是对市场信心冲击很大,有可能使得目前持续的观望期进一步延长。如果未来短期观望向长期观望转变,必然会导致房价跳水。"赵晓说。 为什么降价
至今,万科仍是国内唯一在全国范围内主动调低价格的知名房企,而与万科一样把业务扩张到全国的房企,仅广东省就有10多家。 尽管王石的"拐点论"为万科降价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撑",但在降价这件事上,公众仍然疑窦满腹。只不过,除了万科总部去年12月给媒体的那份公开答复外,沉默成了万科的现实。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前10个月,万科全国市场累计销售金额达419.6亿元,提前两个月实现"在去年200亿元销售额基础上翻一番"的年度目标。由此看来,年报财务压力不是万科掀起降价的主导原因。 业内普遍认为,万科全国范围内的价格调整显然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尤其与以信贷紧缩为核心的新一轮调控政策有紧密关系。 王石曾表示,这次的宏观调控不仅仅针对房地产,银根紧缩等货币政策是针对整个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势头,是一次宏观战略的调整,绝对不是玩假的。在王石看来,此次调控力度显然比以往更大、程度深、影响广。 "2005-2006年,中央每调控一次,深圳的房价就反弹一次。政府当然不信这个邪,这次从紧银行货币一条筋,整个市场傻眼了。所以,开发商或市场与政策博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房价继续暴涨,相信中央仍然准备了一系列政策等待出台。"王石坚信,政府一定有能力调控好地产市场,开发商应该顺势而为。 万科内部一研究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万科内部研判这轮新政的"货币从紧"和"土地从严"很致命。"很多广东开发商都排队到香港上市,因为只有上市才能使银行信贷紧张的局面得到改善。土地则是最基本的生产原料,没有土地什么也干不了,而且拿到手里的土地还要快速开发,而开发又离不了钱。地根和银根是互相作用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致命。"他说。 对万科来说,摆在眼前的正是这样一个现实:去年10月30日央行的从紧信贷新政,几乎全面叫停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信贷业务,至今未有松口的迹象,与此同时,监管层也有意放缓房企的融资速度;而在过去的两个月,沪深股市房地产板块的指数下跌了20%多,这使万科像过去那样从资本市场上轻松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直至目前,万科早在去年10月就制定的预发债59亿元的计划仍未获批。更多的地产公司计划到香港而非A股上市,显然也有这方面因素的考虑。 与其他地产企业增持商用物业的持有型开发模式不同,万科一直专注于住宅开发,而且追求的是以规模销售型开发。根据万科董事总经理郁亮稍早前透露,其开发效率一直保持在行业前列,周转速度一般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万科主流产品从获取土地到开始销售平均周期为9至12个月,项目的平均开盘周期较2004年加速前缩短了7个月以上。这种开发模式要求万科的项目必须追求大流量、高流速,如果没有规模足够大的土地、项目以及销售量,企业利润会受重大影响,而"土地从严"的相关政策又迫使手里的土地必须加快开发的节奏,这同样需要现金。 在这样的情况下,万科只有一条出路--加快销售,提高资金周转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房价高对开发商就有好处,商品的属性决定了房子只有卖掉后才有价值。而在市场仍然观望,买卖双方胶着甚至"冷场"的状态下,开发商的大量资金也被积压在观望中。降价似乎是释放需求、回笼资金的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或许,万科降价还有一个"以小博大"的用意。鼠年元宵节那一天,万科在上海的10个楼盘都以9.5折销售,共创出2.57亿元的销售额。有人据此推算出,万科损失了约1000万元,但如果将这2.57亿元作为资本再投入房产开发,按照目前自有资金30%就可启动项目的规定进行简单换算,2.57亿元足以撬动总投入资金近9亿元的新楼盘建设。 事实上,在万科部分城市降价回笼资金之后,1月份,万科就耗资29.94亿元,在上海、广东东莞、成都获取了4块土地。万科内部人士透露,短短一两个月内,万科这场席卷全国的"降价风暴",已为其回笼了几十亿的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