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你们读了大学就不得了,现在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别以为你们是什么211的学生,拿1200元你们还嫌低,我看给600元就差不多了!可是人家(指单位里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值什么价位,你们比我了解,全重庆也才引进30个,他们的加入不仅是智力增值,更是社会效应的增值。我说就该把你们多的工资给他们再加上!” 2006年2月22日,已经辞职的“明镜先生”在网上讲述了自己在重庆某国有大型企业的工作遭遇,引来无数人的呼应。企业同工不同酬的做法是不是合理?北大清华毕业生是不是应该多收三五斗? 他们凭什么? 2005年,15名毕业于北大、清华的学生加盟了他所在的企业,“占到了当年重庆引进北大、清华毕业生总数的60%。” “明镜先生”发帖说,这些学生的加盟对企业来说,应该是好事,但是在待遇上,企业却“采取了极端歧视的办法”。 据了解,企业为了吸引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不仅开出了4000元每月的工资,还与他们签订了与众不同的服务期合同(一般只有三年,如果违约只需交纳10000元违约金,而其它院校学生必须签五年,违约金是15000元)。同时,向他们承诺:只要进单位,就重点培养,见习期缩短至半年,1年后提为科室主任,3年后提升中层领导(这些待遇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乃至研究生连都不敢想象);在福利方面,各类保险齐备,宿舍一人一间,并且含卫生间!” “明镜先生”说,他和另外340名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待遇却差了很远:工资部分,本科生的见习期月薪1000元(如果扣除各种保险等费用,实际只有750元),转正后月薪为1200元。住6人一间的员工宿舍,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反正十分拥挤,并且每月还要收取50元管理费。” 公司请来做大事的? 有同学因为待遇的问题找领导理论,结果领导却说出了本文开头的那段话。“更让人气愤的事情还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明镜先生”说,一个月后,这些北大、清华生按计划和其他学生一起被安排到基层见习。 “本想拿高工资的他们应该十分出色才对,哪知道车间脏、苦、累的活他们不愿意干,说他们是公司请来做大事的。”“明镜先生”举了一个例,“车间因生产冲量要求加班,他们中的一些人和我们一起做了两天,就趁公司领导慰问的机会,把车间领导告了一状,说是不尊重人才;结果,我们接着加班,他们一到下班甚至还没有下班就走人了!” 在“明镜先生”的眼里,这些专业不对口(“我们机械制造类的企业居然会引进北大哲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管理人才使用?”),素质不合格(“与领导讲话双脚不停摆动,嘴里还嚼着口香糖”),自恃高傲(“对于其它院校的大学生,他们不喜欢交往,对于工人,更是嫌弃人家双手油污”)的人根本没有资格拿那么高的工资。 北大清华是为了装点门面? 一石激起千层浪。 “明镜先生”的帖子在公开论坛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无数和他有类似经历的毕业生纷纷痛诉自己的遭遇。 对于公司招聘如此多的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原因,有人认为这是企业尊重人才的表现,也有人分析认为,公司之所以招聘他们完全是为了装点门面。一位跟贴者认为,由于“明镜先生”所在企业属于国有企业,企业的负责人为了“引进优秀人才”的名声,所以在待遇上做出了让步。 论坛上一位自称叫左俊成的北大毕业生,站出来对“明镜先生”进行了反驳。他称自己是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双学士,2005年8月加盟这家企业。对“明镜先生”陈述的情况做了解释之后,左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要用你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你可以不接受但是却不能随便中伤。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 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企业会做出同工不同酬的决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形象真的如“明镜先生”描述一般不堪?记者先后与该企业的部门管理者和部分员工进行了联系,多数人都表示不愿接受采访,只有一位员工对于普通院校学生们的抱怨表示,“这就是潜规则”。就在记者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仍在企业工作的普通院校毕业生主动与记者取得了联系,他透露,企业领导已经在网上看到了“明镜先生”等人的“牢骚”,但他们的底薪却从1200元降到了9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