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装”要“大一统” “尹家绪将全身心地在这个舞台上施展手脚。”2007年12月26日,就在“大上汽”宣布成立的同一天,兵装集团一位人士颇有意味地告诉记者:“现在已经到了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汽车)上市运作的关键阶段。” 据记者了解,尹家绪已经正式辞去长安集团董事长职务,只担任中国兵装集团副总经理、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及 长安汽车股份公司董事长之职。而此间,国防科工委官员也罕见地向记者透露了南方汽车准备上市融资50亿元的消息。 在汽车产业重组的大背景下,兵装集团旗下汽车资源“大一统”计划已经提上日程。 布局加速 日前,记者从尹家绪秘书处得到确实消息:尹家绪现在已经不再担任长安集团董事长的职务,但仍保留长安汽车股份公司(000625)董事长一职。对于这个变化,长安集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长安集团已步入徐留平时代,之前尹家绪保留长安集团董事长的职务只是为了更好地过渡。 据记者了解,南方汽车是中国兵装集团公司对涉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近20户成员企业进行整合的产物,于2006年1月组建,它聚合了兵装集团一切汽车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尹家绪就努力将长安集团从一个单纯的兵工企业发展成为中国大型汽车集团。因此在南方集团成立之时,尹家绪也担纲南方汽车总裁一职,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促成南方汽车整体上市,并有效发挥长安集团在汽车板块的核心带动作用。 2006年1月14日,南方汽车成立后,南方汽车在零部件方面增长迅速。2007年1~10月,集团公司轿车零部件实现销售价值同比增长61.88%。在整车方面,长安不断推出新品的同时,南方汽车也在完善产品系列上取得了进步。 近日,南方汽车公司携手太原市,成立了太原南方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尹家绪表示,南方汽车(太原)重车项目是集团公司与山西省战略合作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南方汽车组建以来的第一个整车项目,它不仅会对南方汽车完善产品谱系产生直接作用,而且也是南方汽车在中国汽车行业中竞争制胜的重要战略支点。 50亿融资 “南方汽车拟募集资金50亿元。”国防科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吴风来表示,“2007年,有18家上市公司申请定向增发,10家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计划募集资金总额已远远超过历年募集资金的总和。”他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资本市场将成为军工企业和军工集团公司重要的融资平台。从实际操作情况看,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兵装集团的主管部门对于南方汽车上市最明确的表态。此前,由于兵装集团的特殊性,对于南方汽车上市的情况一直披露不多。相关人士分析,国防科工委现在高调提出南方汽车上市,意味着南方汽车迈入资本市场大门已为时不远了。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以前兵装集团搞汽车是为了以民养兵,现在是要把汽车板块独立出来搞,尹家绪现在担任南方汽车总裁有利于将资源进行有效调控,此间太原重卡的介入,也有利于弥补长安在重卡上的短板。” 爱建证券龙春认为,由于长安汽车(000625)在2004年增发效果不佳,七倍的市盈率增发还差点儿跌破发行价,而且融到的资金量也不理想,因此兵装集团现在迫切需要通过南方汽车在海外上市实现融资。他说,中国重汽在香港融资90亿港元的神话已经进一步的刺激南方汽车的欲望。 按照尹家绪的说法,南方汽车整体上市募集而来的资金将主要用于组件、装配等与汽车相关的生产研发。而兵装集团总经理徐斌此前则透露,兵装集团公司将集中精力做好在山西太原的重汽项目。据了解,兵装集团到2015年将投入85亿元在重卡项目上。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南方汽车融资后的大量资金将会投入到重卡项目。 “三大”冲击 2004年,长安集团产销量列全国第三,一度在业界掀起波澜,长安集团也似乎从那个时候开始重新审视了自己在汽车业的位置。尹家绪曾表示,与一汽、东风、上汽相比,长安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上市的临近,南方汽车进军“三大”就不是梦想。 近日披露的国资委第一任期业绩考核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兵器装备集团)获得“绩效进步特别奖”。这与兵装旗下汽车企业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兵装集团有关人士表示,2007年1月份,集团公司汽车销售增幅与行业间差距达35.83个百分点,到了10月就实现了逆转,凸显了集团公司在汽车板块实力的增强。 与此同时,南方汽车的核心企业长安集团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2007年12月29日,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宣布。截至当天长安集团全年销售收入比去年净增24.3%,达到573.77亿元。 其实,在“上南合作”的背景下,兵装集团也必须加快南方汽车上市的步伐。因为在“长江战略”中,长安是中国汽车业形成大中型汽车集团的战略重要据点之一。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把握好时机,“大兵装”整合资源,上市融资都将如虎添翼。 资料链接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重要战略性威慑力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军民结合特大型军工集团。集团公司拥有研发、生产、贸易企业50余家,在全球建立了30多个生产基地和营销机构,与美国福特,日本铃木、马自达、雅马哈等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汽车”)是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重组汽车和零部件业务及资源,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于2006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南方汽车拥有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部)、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江西江铃控股有限公司等20多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公司总资产330亿元,总部设在北京市。 “大广汽”杀出重围 日前,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在广州从化成立并奠基。广汽日野项目是由广汽集团和日野汽车合资建设而成的。以综合型汽车集团的身份进入重卡行业,眼下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在广汽之前,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的大股东南方汽车工业集团就已展开行动;而在广汽之后,奇瑞等也在尾随前行。众多综合性汽车集团纷纷切入重卡领域,广汽为何要卷入这场乱战? 各取所需 据了解,广汽日野项目规划新增总投资约31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5亿元。该项目将在广州从化基地引进生产日野汽车的700重卡系列牵引车、普通货车及配套的柴油发动机,保留羊城牌轻卡产品年产3万辆的能力,并增加年产重卡2万辆及配套发动机2.5万台(其中5000辆为沈阳厂区配套)的能力。这是广汽继2007年11月16日自主品牌项目奠基后又一大动作。 在整体排名方面,广汽集团一直只能屈居第二阵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商用车短板。 早在2005年6月,广汽就曾与韩国现代签署了商用车项目合作的基础协议,双方计划出资上百亿元,兴建广州现代商用车基地。但随着现代“掌门”郑梦九事发,这一项目一直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广州现代项目已被搁置。”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坦承。 通过与丰田旗下的日野合资,广汽的商用车板块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这个项目中,原沈飞日野工厂将继续作为客车生产基地,卡车生产基地则被集中安排在了广州。广汽将旗下的卡车生产企业羊城汽车也纳入其中,其目标很明确,就是借此提升自身的卡车生产能力。 比卡车更弱的是客车板块。广汽旗下现有的客车产能集中在骏威客车和广州五十铃两家公司。其中,广州五十铃目前的经营状况非常不景气,有消息称,日本五十铃此前已撤走了其中的派驻人员,广州五十铃前途未卜。“我们正在对骏威客车和广州五十铃等客车板块进行资源和业务整合,很快就可以对外宣布方案。”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说。 广汽似乎已经拟好了在合资乘用车、自主品牌、卡车、客车等领域全面提升的计划。 重卡纷争 然而,以综合型汽车集团的身份进入重卡行业,广汽并非潮流的引领者。早在2006年7月,上汽集团就与依维克组建了合资公司,2007年6月,上汽依维克联手重庆重汽,组建了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半年时间不到,上汽依维柯红岩就将迎来同比增长近90%的骄人业绩。目前,上汽入主 上柴股份的事情也已基本敲定。 同样是2007年6月,长安集团的大股东南方汽车工业集团宣布重组山西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太原举行了南方汽车(太原)重汽生产基地奠基仪式。就连自主品牌轿车的领军者奇瑞也传出了启动重卡发动机项目,并将进军重卡整车领域的消息。 此外, 潍柴动力也传出了准备联合德国曼公司,进军重卡生产领域的消息。据记者粗略统计,仅2007年以来,传出进军重卡生产领域的企业就有上汽、广汽、南方汽车、奇瑞、潍柴、精功、江铃和辽宁曙光汽车等8家。 统计显示,2007年前10个月,重卡总销售达41万多辆,同比增长65.40%,成为汽车行业增速最快的一个细分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厂家都上调原来的产销计划,其中,中国重汽将2007年重卡的产销目标由原来的8万辆上调为10万辆,陕汽和北汽福田的重卡产销目标也从原来的5万辆调高到了6万辆。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重卡市场作为汽车行业的利润高地,也开始进入越来越多汽车集团的视野。以在重卡市场领先的中国重汽为例,2007年1到7月,中国重汽的销售为6万多辆,同比增长了73.4%,但中国重汽上半年的净利润却到了3.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67.90%。 “众多企业,尤其是上汽、广汽这样的综合性汽车集团纷纷切入重卡市场,将会给现有的重卡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一家重卡生产企业的人士对记者说。一方面,上汽、广汽等在乘用车领域做得较为成功,他们的进入,将把他们在乘用车领域的一些先进理念与经营方式带到重卡产业。另一方面,上汽、广汽等的力量较为强大,手中掌握的资源较多,将对现有的重卡生产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现有的中国重汽、一汽、东风、北汽福田、陕西重汽“五虎相争”的格局可能被改变,从而进入群雄相争的战国时代。 “大奇瑞”脱颖而出 “菲亚特和南汽(南京汽车集团)分手后,最有可能和奇瑞结成一家。”据一位接近菲亚特集团的人士说。菲亚特BRAVO车型,日前已经出现在奇瑞的芜湖工厂里。这款车型是2007年7月份,时任南京菲亚特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韩同安(AndrewJ.Humberstone)许诺要拿到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的车型之一。 随着菲亚特退出南京菲亚特,新的制造基地的选择必须提上日程。 “悲情”南亚 2007年12月26日,南汽和上汽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而在这个新的“大家庭”里,没有包括南京菲亚特。当日,南汽总经理俞建伟只讲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在与上汽合作之前,南汽与菲亚特对于南京菲亚特的调整已经进行了沟通;第二句话,在上南合作中,对如何利用在南京菲亚特的资产,将南京菲亚特基地纳入上汽的规划,尽快发挥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三句话,在股权转让方面各方已经达成一致,菲亚特同意退出在南汽的股权。目前,南京菲亚特还有16万用户,原有的销售网络还将继续服务。” 据南汽相关人士透露,南京菲亚特现有基地将生产上海大众桑塔纳3000车型,目前南京菲亚特还有50家经销商,将陆续进行调整。 同日,菲亚特集团发布了《菲亚特集团汽车、南京汽车集团联合公告》,其中称,菲亚特向南汽转让其在南京菲亚特的股东权益,双方将在商用汽车和零部件领域继续加强合作。“为了专心投入各自在中国乘用汽车业务的重大调整,菲亚特和南汽通过长时间的斟酌之后,本着对合资企业负责的精神,达成完全一致意见,签署了有关菲亚特离开南京菲亚特合资企业的股东权益转让协议。虽然在乘用汽车领域的合作结束了,但是在商用汽车和零部件领域,长期的、令双方满意的积极合作将继续推进,并且随着目前中国汽车工业重要调整和发展进一步得到强化。” 南汽和菲亚特的缘分终于走到了尽头,而处于风雨之中的南京菲亚特突然显得有些无助。当日,记者致电其公关部经理蒋为国,他仅仅告诉记者,南京菲亚特内部没有什么变化,正在等待上级的安排。 而据记者了解,南京菲亚特在2007年年初就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某些工种工人只是隔一天上一天班,月工资只有650元。 2007年前9个月,南京菲亚特的累计产量为14939辆,同比减少41.7%,占轿车行业比重的0.4%;累计销售14920辆,同比减少35.2%,占轿车行业比重0.5%,几乎到了最后一名。 南京菲亚特给菲亚特留下了太多的思索,新的合作又将从哪里开启? “大奇瑞”局 在乘用车上,在中国没有了伙伴的菲亚特需要立即找到合资对象,否则其2007年初菲亚特集团高层发下的“菲亚特在中国的产量将达到30万辆”的宏愿就成了镜花水月。 在此之前,由于有上南合作的背景,菲亚特曾一度有过“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愿望,即使是在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已经有过“烂苹果最终是要扔掉”的表态后,菲亚特仍未放弃努力。2007年7月份,在上南谈判刚刚启动的时候,菲亚特汽车宣布了其“中国计划”,宣称要将Linea、Bravo和GrandPunto三款车型陆续引入中国,并适时在南京菲亚特实现国产。 不过,上汽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菲亚特,这无疑给菲亚特在中国的经历增加了几分悲壮。如是,菲亚特不得不将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奇瑞。 2007年8月6日,菲亚特与奇瑞汽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按50∶50对等股比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乘用车,计划于2009年投产,预计年产量为17.5万辆。合资公司未来将主要生产轿车,将进行菲亚特集团汽车旗下的阿尔法·罗密欧系列和菲亚特其他品牌汽车,以及奇瑞旗下品牌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与南汽正式分手,菲亚特准备与奇瑞正式“成亲”的欲望越来越大。奇瑞汽车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金弋波说:“之前我们与菲亚特的合作项目只在发动机生产上。菲亚特和南汽分手的事我们已经知道,菲亚特方面现在正在加紧与我们的接触。明年奇瑞肯定会与菲亚特签署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 他同时表示,在这之前双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探讨合资规模是多大,第一批国产车型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双方都在积极商谈中,双方都在争取一个最快的进度。” 改头换面 但在双方合作之前,菲亚特需要尽快解决掉遗留在市场上的“烂摊子”。 “现在,南京菲亚特的经销商们都在忙着降价甩货了,有的开始投靠别的厂家,估计用不了多久货就会甩完。”北京某南京菲亚特经销商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菲亚特甩完货之后,到与奇瑞正式成立合资公司之前,菲亚特要在中国经历一段产品空白期。当然,对菲亚特而言,他们希望这个空白期越短越好。” 据了解,与南汽合作的八年过程中,菲亚特只拿来了派力奥、西耶那和派朗三款车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具有竞争力的车型的匮乏,是导致南京菲亚特最终被市场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与南汽分手后,菲亚特似乎也在“痛改前非”。据金弋波透露,未来菲亚特与奇瑞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将主要生产包括菲亚特、奇瑞和阿尔法·罗密欧在内的三个品牌的车型,而原来菲亚特计划中进口的三款车型Linea、Bravo和GrandPunto,也有望在进口“试水”一段时间后实现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