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媒业] [转帖]嫦娥探月:看网络如何玩娱乐新闻手法

[复制链接] 1
回复
7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2-6 15:4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此次嫦娥探月报道中,相比传统媒体的中规中矩,甚至是字斟句酌,互联网在视觉设计、3D画面、动感体验、互动分享等环节上大做文章,为本来颇为严肃的科技注入了更多调侃、人性化元素,增加了网民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从10月24日发射到11月26日传回首张月球图片,嫦娥一号的首次探月之旅已宣告圆满成功。但与嫦娥工程的成功相比,在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针对此次重大科技突破事件的眼球争夺战中,互联网越来越以娱乐的手法来玩新闻。

    相比传统媒体的中规中矩,甚至是字斟句酌,互联网的特点是分享、互动,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只不过从嫦娥事件报道中,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互动这么简单。无论是执2.9亿在线活跃用户的腾讯,还是新闻老大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都在视觉设计、3D画面、动感体验、互动分享等环节上大做文章,为本来颇为严肃的科技注入了更多调侃、人性化的元素,增加了网民的参与热情和关注程度。

    盖棺论定,正如腾讯网总编陈菊红所言,“可以预见,过去那种单纯比拼新闻数量和速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嫦娥报道可以看作是互联网门户作为新媒体在互动、分享上的大胆尝试。对比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专题报道页面,几乎每家网站都增加了互动、体验环节。过去网络的互动性无非是邀请专家与网友聊天,形式较单一,但现在互动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如腾讯除了专家嘉宾与网友聊天外,还开发了“嫦娥辩论赛”、“中国鸟人”等衍生互动产品,相比继续走“谈科技进步和构造原理”等严肃话题的路线,自然与网民间有距离感。目前,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十年前信息奇缺时代了,信息的泛滥导致了眼球的分散,要想受到关注就必须敢跳出常规模式。

    其实不少网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喜欢过去那种大信息量的新闻报道方式,网友的参与性和阅读感受很差,报道效果自然也就比较一般了。”

    一个嫦娥卫星探月项目,大家上来都是黑压压一片,文字淹没了眼球,星球转呀转,飞船转呀转,星船分离、五种矿物、整流罩、干涉成像光谱仪……单纯的视频、图片和文字上的整合形式,普通网友看一遍也就乏味了。在互联网网站纷纷玩起娱乐新闻手法后,网民不会看一眼就溜,因为嫦娥新闻可能是分阶段的,不可能造就持续性的关注效应,但如果有许多好玩的游戏、互动功能,网民能融入其中,从中享受到另类乐趣。这等于把略显枯燥的事件新闻延伸了空间,投网民所好。

    不过,这种娱乐路数也被传统媒体所不齿,他们认为新闻就是严肃的,更甭说是嫦娥绕月的重大科技事件了。但有一点没注意到,科技知识与网友存在兴趣上的接触点错位,他们对相对低层次的情感需求很强烈,可能是娱乐的、游戏的,以互动的手法激发网友对该事件的关注度。像腾讯的“月球暂住证”满足了网民去月球上住几天的梦想,网民会觉得新鲜好奇,不乏趣味性和知识性;新浪的“月球留脚印”同样初衷在此,虽然娱乐报道方式有些“夸张”,但也并不是完全“出格”,承载的是人们对月球上生活的梦想,试想经过未来多少年的努力,搬家到月球的想法也不能说不可能。

    同样与过去网民只能留帖子比,娱乐互动下的嫦娥事件收集到了不同形式的网友的反馈,腾讯的“乡音祝福”汇聚了4000多音频,8000多名网友提交了月球涂鸦作品,大话月球的接龙超万人参与,新浪的月亮诗会收集了800多条,网易的互动产品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互动性不够强。

回顾整个报道过程,传统媒体却很难出彩,甚至连CCTV新闻中心都跑到腾讯去做跟踪主题报道,这不能不说是传统媒体的遗憾。传统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报道上会不会越来越沦为边缘,蜕化为“真正”的内容源?相信,嫦娥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未来互联网的新闻报道形式会更恣意、更调侃、更具奇思妙想。互联网这次的略胜一筹,让人值得深思的是,传统媒体将承担一个什么角色呢?

沙发
发表于 2007-12-8 18:24:2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跟媒体形式无必然关系,主要是在于有没有这样得思维方式和理念!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