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修净土者需具足欣厌之心。此语的真。这也确是禅与净入手方便的不同。但因此而将禅与净完全分离,则难免偏颇。先贤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禅者今且勿论,即以净土行人而言,多有执外相而弃内觉者,若辈果为根器钝劣,不知万法唯心,殊无怪也。乘佛愿力,虽下下品往生亦足庆幸。然若行人妄自菲薄,自居下劣,不究自心,唯外相是务,甘落下品,则为狭隘菩提心者。何以故?具足菩提心者必具上求一乘佛法之志,必具下化无量众生之悲,唯有此菩提心可速成无上道业,广度无边有情。故知自信为自觉觉他无上法宝。悲华经云:虽修净土,其心平等犹如虚空。者个平等虚空之心与欣厌之心岂有矛盾?二心同出经典,行者遗平等虚空之心而执欣厌之心可乎? 要知道欣厌心是凡情不是圣意,欣厌心是小心不是大心,欣厌心是方便法而非真实法。只有转凡成圣,转小为大,转假为真才更加契合大道,才能获得更为殊胜的成就。所以净土行者凡力所能及者,皆当具有平等虚空心。欣厌心是欣喜心和厌离心的合称。厌离心是入道之门,没有彻底的厌离心根本不能入道,或者入道的过程非常迂曲。建立欣喜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先以欲勾引,后令入佛智。因为行人入道的因缘多为世间事业上的挫折,而如释迦佛和历代大修行人那样为无上道和一切众生而不辞辛劳修道者总是很少的。所以对于这些行者而言,如果在生起一定的厌离心后却没有可以寄托的外相,则容易懈怠,乃至丧失仅有的一点道心,于是诸大乘经便指引行者往生诸佛净土,令其生起欣喜心。在第一层含义上,欣喜心并没有摄受平等虚空心,所以是比较浅显的。而第二层含义的欣喜心就摄受了平等虚空心,不仅是欣喜于有相的净土,而是对于无上正觉的无相净土的欣喜。因为摄受了平等虚空心,那么欣厌也就不能做世俗的理解了。 平等虚空本来是实相境界。当然不是已经证悟到了这个境界,而是说树立这样的知见,在这样的知见的指导下修净土。这种知见与欣厌心实无矛盾,而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再进一步说就是色空不二的境界。欣厌当体即是虚空,所谓欣厌乃欣厌人之欣厌,所谓虚空亦虚空人之虚空,全在吾人一念之觉否。如何方人即说何方语言,当局者必有所迷,旁观者虽清,而一入局,亦不得不迷,为局所限,道不可道之故。故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平等虚空心修净土者,其行岂可言诠?辞不达意,不胜惶恐之至。
遗民黄泰 撰于南昌 岁次丁亥十月廿二日 西元2007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