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传媒业] [转帖]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的现状以及反思

[复制链接] 0
回复
74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1-14 10:5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每个人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深入,于是,财经新闻在我国飞速发展起来,财经类媒体也纷纷创刊,但财经报道由于其本身专业性很高,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合格的财经新闻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在这种大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一方面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问题,另一方面,想利用自身优势,以其专业新闻教育的定位与传统通才新闻教育有所区别,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与老资历的新闻院系形成差异化竞争。

    财经新闻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有近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现有材料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财经新闻教育的一些特点:

    开设院校以财经类院校为主

    早在1998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财经新闻专业开始招生,逐渐拉开了财经类院校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教育的序幕,随后的短短十年间,全国其他财经类院校也纷纷开设类似专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开办财经新闻专业(或方向)的财经类院校数量已不下20所。如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北京工商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新闻专业、浙江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山西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财经新闻方向)、西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东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新疆财经大学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云南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等等,除了这些中央、省级财经类高校外,还有一些市级经济类院校、甚至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开始开设此类专业,如兰州商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等等。从开办财经新闻专业多为财经、商业类院校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在看到新闻学专业“很火”的情势下,都想利用财经高校的资源优势,希望在新闻教育领域开辟新的疆域。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新闻系在其网站中这样宣传自己:“上海财经大学在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拥有雄厚的研究优势,经济思想史和会计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悠久,教学与科研实力都居于全国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我系充分借助和整合了这些学科的优势资源,在办学理念、专家队伍构成、课程设置、学科发展等方面,体现了经济与新闻的契合。教师队伍构成主要来自资深的财经类专业教授、专家和国内名牌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青年博士①。”

    开设课程基本是“新闻+财经”模式

    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尽管不尽相同,但仔细看来,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新闻+财经”。即在传统新闻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统计学等等。除此之外,各个学校还各有安排,有的还开设了一些文学类、法学类、社会学类、广告类等相关课程,有的如西南财经大学还开设了高等数学、数理分析等经济类的基础性学科。可见,各个高校尽管开设科目略有不同,但在大体上还是新闻课程加财经类课程两大块。可

    以说,这些财经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开设财经新闻专业,对于后续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为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而院校式财经新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

    办学跟风现象严重

    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1994年有66个,到1999年5年间增加了58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但从1999年到2004年5年内,共增加335个,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到2005年,我国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一年新增202个,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前50年建立的专业点总和的两倍②。新闻专业建设的快马加鞭让人感叹。而财经新闻专业在短短十年左右就开设了20个左右,这固然一方面是现实确实需要财经新闻人才,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财经新闻教育明显存在跟风现象,在新闻专业开始遍地开花之时,各个财经类院校都想利用自身优势,纷纷开设此类专业,先把山头占上,也不管自身办学条件是否成熟,师资是否到位。

    新闻课程+财经课程两张皮如何融合

    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如前所述,很多院校都采取新闻专业课程加上一些财经类课程的简单复合,而非有机融合。学校的初衷也许是通过新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使得学生打好新闻功底;通过财经类专业课来奠定经济学基础。但是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在新闻类专业课的设置中,基本上还是“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等传统新闻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而对于经济类课程,也是把一些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因为学习新闻的学生大多是文科学生,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掌握还略有难度,所以不可能讲授得很深刻。尤其最尴尬的是,教新闻的老师很少有懂经济的,而教经济的老师很少有懂新闻的,这样,两块课程的讲授只能是“各自为政”,两班人马教给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学生想融合恐怕也非易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也不能适应与满足当前媒体对本类人才的需求。

    要想使财经新闻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上绝非遵循“新闻+财经=财经新闻”这样简单的逻辑,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两张皮”,更应该积极尝试开设二者融合的课程,如中央财经大学开设了“中国当代财经新闻现状”、山西财经大学开设了“财经新闻写作”、西南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新闻实务”、新疆财经大学开设了“经济新闻学”等,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课程凤毛麟角,有些学校根本见不到一门类似这样的课程。

    师资力量堪忧,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莫林虎认为:“要想把财经新闻专业真正办好,融合型的专业师资是最重要的,这里所说的‘师资’,既懂经济学的理论,同时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这样的师资,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③。”他所说的可遇不可求的师资现状,恰恰也是目前财经新闻教育发展的软肋和障碍。财经新闻专业的教师,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缺少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有的请本校经济类院系的教师上上经济类课程。由于从事传统新闻学教育的教师很少参加新闻实践,对复杂的财经类新闻采写只能是纸上谈兵,对财经新闻作品也难以深刻评析,最多是讲授理论,而没有任何自己的实战经验可供学生借鉴;教经济的老师,也只能教给学生一些经济理论。而一个合格的财经新闻专业教师,应该既懂财经知识又懂新闻操作,且有过在强势财经媒体工作的经历。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

    所以,若想使专业有长远的发展,重视培养复合型教师刻不容缓,这是提高财经新闻教育水平最重要的保证,学校可以通过选派教师进修或到知名财经媒体挂职锻炼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或者经常请财经媒体知名人士讲学的方式,不断提高财经新闻专业教学水平。

    实践活动不足毕业上手谈何容易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各校的财经新闻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看到多少实践教学的身影,再加上教师本身缺乏实践,使得学生毕业很难达到财经媒体的要求。对当前经济热点的把握能力、对财经事件的判断能力、与经济人士的对话能力,这些财经记者必备的能力,无一不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所以,实践教学在财经新闻专业中必须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否则四年犹如井底之蛙,出去无所适从。现在新闻系学生就业难是事实,就连实习也不是容易的事,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有时都难以实现,学校院系应该承担部分责任,如为学生寻找实习基地,或者有条件的可以和财经媒体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做到实践和教学的有效融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