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一段时间,少天发起的“ [第一炮]HR工作者,请直面我的问题” 在家园里掀起了一股HR讨论热潮。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开幕。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可见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重视。而新劳动合同法也即将在2008年元旦正式实施,一时间,HR的话题越来越火。本期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家园的HR专业人士——渔人做客栖息访谈与家人们分享他的HR人生。 主持人:渔人,你好!首先,跟家园里的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渔人:各位家人好,欢迎回家。 职业生涯篇 主持人:看过您的《我的十年》,知道您从接触管理学到从事HR工作至今也有11年了。您说“当初一不留神,很不懂事的选择了管理学专业。”为什么说不懂事呢?能否谈谈那时候在你心中,管理学是什么概念? 渔人:事情得从后往前说,写博客的时候自己调侃到“一不留神,很不懂事”,这是在和从华为出来的一位前辈老兄聊天的时候达成的共识。起因是因为两人都是管理专业出身,但经过了这几年的管理实践,切实感觉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老兄曾语重心长的给了我很多建议和点播,现在想起来个中道理非常贴切,虽然面谈的当时没有想过太多,但随着时间的迁移,确实也悟到了些个道理。 对于管理学,其实当时多少带着些“官本位”的意识,和许多年轻学子一样,无知者无畏,因为在中学一直做学生干部,有着多年的所谓班级“管理”经验,所以思想里自觉不自觉就搞了个对接。然后高考后报志愿,当看到后来的所学专业“国际企业管理”的时候,一是考虑自己以往的学生工作经历,意识为先,而是前面的国际两个字眼也让自己踌躇满志了下,因为那个时候是举国WTO,冥冥中以为是个方向,同时自己的英语底子也不错,最后就是一个字,喜欢,现在想想可能潜意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了个比较判断,然后很幸运的就是第一志愿第一专业被录取,开始了这接下来的十年光阴。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没有提多少管理学的概念,一个农村长大的男孩子,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说能进城上学了,至于未来,谁又会太多考虑呢!但后来似乎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自己尚属比较幸运的一群,这是后话。 主持人:进了大学真正接触到管理,您觉得和之前想的又有什么不同? 渔人:大学里我不是好学生,班里三十个人,最好的名次也在十名开外。 说到大学,最初的两年我认为是个自信心被摧毁和重建的过程。无论我们如何抱怨教育体系,但至少大学最初的日子让人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让经过了残酷高考拼杀的学子一时间乱了方寸,不知所措,后来在培训新员工的时候总是愿意把那一段的心路历程和大家分享。同时,其实大学时代是真正意义开始职业锚定位的时期,因为高中时代的全科教育,到了这时的专业导向,大而全已经不能用来衡量和标的一切了。 最初的颓唐两年过后,上进心和年轻的激情开始重新燃烧,高建华老师有句话:换个方向就是第一。当初确实是受了启示,对于专业,对于成长的方向开始了重新思考。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比较开阔,对企业管理应该说是喜欢两个字,也比较关注企业管理在现实的实践,一时间学校的图书馆,校外的报刊亭成了自己频频出入的场所。也确实从中汲取的太多,虽然市面上流传的大多是经过过滤和编辑的信息,但从字里行间也有了自己第一段的管理启蒙,只是比较惭愧的是那时候不知道德鲁克和杜拉克的区分,也较少涉及经典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因为自己学的专业是第一年设本科,所以四年下来学的很杂,有喜欢的,也有很多学的很糟糕的课程。但总体上说,第一次大面积的对自己进行了管理专业知识的普及,无论好或糟糕与否,都切实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口,现在再回头看很是感谢那个时期的老师和学过的课本,星星点点的知识点的对应,让自己也有了自信去面对如今的管理工作。 书到用时方很少,现在最遗憾的时候就是那个时候没有能够打下一个较好的科班底子,这也是以后未来成长的瓶颈吧,和木人聊天的时候也谈过这个话题,只能靠现实后天的阅读和努力去弥补了,所以也想和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讲,珍惜今天,把握现在。任何一门专业都有她和现实脱节不协调的地方,但只要学了都会有收获的,大学里的初次接触管理,发现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精彩,管理科班生的就业前景到现在仍然没有多少改观,这也对应了一个朋友的观点:其实本科教育设置管理专业也许是个错误,说的偏激了些,但从自己的经历来看比较靠谱,这一方面期待体制的变革,但主要是自我的心态需要摆正。管理更多的是服务,而非权利。 主持人:有人说,大学时代是在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基础。四年大学生涯,影响您最大的事是什么?以至您最终选择了HR的职业道路。 渔人:我常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从小到大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帮助和影响自己选择的贵人。冰心先生的一句话我很喜欢: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是上中学的时候摘抄在本子上的,当时应该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只是觉得文字很好,但其中的况味确实不是那个年龄段能够理解的。现在看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正源于这一路过来帮助过自己的人。每人都能成为别人的贵人,同样也能够遇到自己的贵人,只要用心和感恩。 大学四年,影响自己的人事很多,但最难忘记的是我的大学老师韩丽红老师和她的标杆垂范,作为已经工作多年,事业有成的韩老师,一个七岁男孩的母亲,始终坚持着对自我学习成长的关注,她把她平时积攒下来的课时费都用到了外出的培训中,并且回来和我们分享她的收获,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就是韩老师那时引入课堂的,记得那是98年,转瞬两年后自己走上工作岗位,选择职业的时候,顺其自然的走进了人力资源部,想必这其中也是和韩老师的殷殷教诲分不开的。同时她的标杆示范更显现在我2000年工作之后,33岁的年龄报考清华MBA,而且是在家人病危的时候一举考中,让人无法不敬佩她的用心和坚持。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师者,她的影响是一生的,因为她的出现,照亮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声:谢谢您,韩丽红老师。 主持人:走出校门,自然而然面对就业。对于一个有抱负的职业人士来说,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而本就是管理科班出身的您又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呢?如何对自己进行规划? 渔人:选择人力资源本身是个偶然,当时自己进公司应聘的方向是销售。原因一是我们这届属于第一批并轨生,毕业后面临的是自主择业。当时心里大都是诚惶诚恐的,一来僧多粥少,机会有限,学校属于三流院校,省外出不去,省内的企业看不上我们,二是确实是对就业比较迷茫,也没有经过什么职业规划培训,找工作也是稀里糊涂,好在管理专业的学生属于什么都能干的一种,就业面比较宽泛,然后就选了第一份工作,近郊县里的一家药厂的销售代表,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现在看起来确实是极其简单,没有什么出彩的事情。但正是当时这随意的选择,才有了后来的HR生涯。当时投简历是在人才会的现场,面试的人是药厂的一位职业经理人,也许是他的谈吐打动了我,简单的想法就是这个人不错,跟着这个人做肯定有前途,这个企业也应该不错。事实也验证了我的判断,那个人后来离开了公司,然后更职业优秀的人才引进,激励和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人。谈到职业规划,如果说有的话,就是这最后两年的大学生活,对管理和营销的集中关注,“销售与市场”总是伴随身边,也曾想着成为叶茂中那样的广告人、风雨爱多更是让人看到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和挫折。当时就想,对于自己也许做企业是最好的选择,如同张爱玲笔下的红彤彤的隋唐记忆,因生逢时代,所以注定要投入。 没有太多的规划,但一条主线还是贯穿了始终的,自己还是比较用心的,没有消极被动的等待,一直在积极的准备,一直在用心的去做,同样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是这样。随着这几年的历练,基本印证了自己的职业路径,大体上是对的,未来还是要继续。 主持人:第一份工作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那正是大学所学的理论得以实践的机会。能否谈谈您初入职场时比较难忘的经历? 渔人: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早期甚至中长期的发展。我们老在讲如何遇人不淑,其实更多回避的是现实。世界上本来没有完美的事物,企业亦然。但因为年轻我们不懂。 我很感谢我的第一个企业,当然还有当时的老板和上司。现在我们在讲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规划,但实际上都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当时的企业是大发展的几年,规模的扩张而导致高学历人力资源的短缺,于是就开始那几年的大规模引进,我们122人就是其中的一批。然后培训实习上岗。记得临上市场时,老板突然决定要从当时的学管理的学生中留下5人做后备管理人员的储备,然后基于培训期间的个人表现,带队老师就推荐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五人。经过一番思考后,放弃了一线战场做将军的念头,选择了留下,然后进车间实习。那段时间是真正的考验,从最初的不屑,到自己带班后的顿悟,一下子原本的浮躁抹平,开始真正进入了状态。特别在车间实习的后半期,自发在车间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一下子找到了感觉,后来到总经办组建人力资源部,自己主动请缨做培训,这份工作一做就是五年,带了超过2000人的员工团队,做了数不清的培训,也见证了所在企业从一个地方药厂成长成为国内一流药企,香港上市企业。 更多的还是幸运,因为企业的发展,自己有幸参与并组织了企业的多个管理咨询项目,从战略咨询招标,到企业文化咨询项目宣贯,到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的全盘实施,其中付出了太多,也得到了太多。而且和培训、咨询行业诸多专家的交流,也确实让自己感受到了差距,找到了前进的标杆方向。这一段日子应该说是最历练的时期,也是长进最快的时期。后来因为合同期满离开,自己始终心里存着一份感激,毕竟,这是自己梦开始的地方。同样民企的五年,也让自己看清了一个年轻企业真实的成长足迹,尽管这里面坎坎坷坷。 主持人:现在您已是一名HR职业经理人了,少了当初的青涩,多了一份成熟。从您文章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得到您对管理事业的热忱和执着,着实感动。想问问您,人力资源有怎样的魅力能如此吸引你?对您来说,HR除了是工作,还是什么? 渔人:自己做过MBTI和PDP测评,从得出的结论来看,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素质还是比较适合人力资源管理这份工作的。现在看看当时的选择也是暗合这样的道理的,自己最擅长的的还是对人,对人性的关注。自小到大,一直就是这种意识。就想很多做培训师的自我调侃“好为人师”一样,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工作当做一种乐趣,当然HR也就有他自身的乐趣所在。这个活儿不只是人们想象的那般风光,短时间也不容易出效益,而且薪水也不高,事情琐碎,没有一个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干不好这个工作的。与其说是有抱负,倒不如说自己是侥幸坚持了下来。记得一年、三年都有过动摇的时候,很有趣的是当时的同事都选好了下家,一个偶然没有走成,然后就是四年,现在是联想集团一个分公司的HRD。我也有过同样类似的经历,但好在当时有一个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好上司,客观上也帮助自己度过了职业生涯这最难熬的一段时期。后来慢慢呆长了,也开始逐渐的喜欢上HR特别是培训,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帮助他人提高且实现成长,这往往是最快乐的时候。喜欢听同事讲他们的故事,然后分享那份幸福。 最近看波士堂对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的访谈,里面讲到的巴菲特选股的几个原则非常认同。他讲选股要看企业的成长性,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公司的经理人团队的质量。这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便结合了起来,一个好的管理团队,确实能够促进企业的更健康成长。所以讲,对HR工作,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工作,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发现人才,帮助他们找到在企业的位置,给他们适当的助推力,然后就是团队的成熟,其实当你真正深入实地了解和付出,人力资源工作就会焕发出她人性化的光彩魅力。 主持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工作遭受挫折,总是让人心情沮丧,慢慢磨光对工作的热情,从“为理想而工作”到“为生活而工作”。您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是如何调节情绪的?如何保持对工作一如既往的热忱? 渔人:这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阶段,自己也不例外,总会有这样的心态周期起伏。我的建议还是和以前博客里写的一样,反求诸己。这是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有人把它叫做生命里最漫长的一公里。 郑智化在水手里唱到:年少的我为了理想而努力,渐渐忽略了父亲母亲和故乡的消息。其实这和任正非阐述北国之春的最初几句一样,年轻人背负着理想,告别亲人和心爱的姑娘,远走他乡。说实话这里面有着太多的沉重感,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是中国人或者说东方人的思维。 记得在职场生涯的前几年乃至追溯到中学时代都是如此,生活也渐渐成了枷锁,一时间不堪其重。后来看听了七个习惯,特别是最近看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想法开始有了转变。其实无论上述的“为理想而工作”还是“为生活而工作”,里面都夹杂着太多的个人主观意愿,但现实就是这样,所谓的差距会加剧自我的烦恼。但真正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很少有人去问询和探究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克里希那说You are the world,那么就是说所有的问题的根源就在我们自身。 没有绝对的顺心与不顺心,心境使然。现阶段而言,我无法说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一种正向的积极应该是必须的,既然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还是更多的看人看己之长。回顾自己这八年的HR工作,其实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你既然无法改变环境,何不主动适应或者说在部门内部营造一种小环境(亚文化);现实虽然残酷,但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你对成长的向往,建议大家看看食指写的《相信未来》,还是一句话,只要你想。 主持人:作为专业的HR,对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有何看法?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建议?(taomugeda) 渔人:作为过来人,曾经的一名学子,这几年的HR工作,也接触了很多同学,从中也多少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想法。记得在给银河人才网超级实习生做暑期培训是所讲,这一代年轻人人有着太多的机会和空间,同样无论如何,即便他们会跌倒会坎坷,但不可否认八零一代已经走上了前台,他们也注定会占据时代的前沿,各领风骚一段时间。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现在的90一代,更年轻,更新新人类一代已经开始发出他们的声音。但作为大学生,还是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创新背后的务实,八零后绝对不是靠概念炒作过活,真正的要想有所作为,没有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是不成的,基本功仍然决定了未来的成长的宽度和厚度。 二是核心能力的养成。和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最为担心的就是这点。教育三五年,出来是一知半解,中看不中用的毛坯。对于自己的所长不知晓,对于自我的定位不清晰,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不匹配。 三是用心和坚持。无论是快时代还是慢时代,效果总是一个比较有效的衡量指标。年轻人固然很聪明,但浅尝辄止总是不明智的,自己浑浑噩噩几年,不期间用心的同龄人已经小有所成。其实坚持也是一种能力,慢不一定是错误,站错队,无原则的懈怠才是大忌。 个人认为,大学生谈职业规划还有些早,当前首要的事情还是客观认清现实,去多储备未来工作可能用得到的知识及实践经历。技多不压身,机遇从来都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主持人:您会打算把职业HR道路一直走下去吗?还是另有规划?能否对国内HR经理人的现状及未来作以简述? (mrmayou) 渔人:HR的工作应该是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之一。自己做过相关的规划,就个人素质能力而言,咨询顾问、HR、企业教练、培训师等应该是和自己个性特质所比较匹配的几个方向,大都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读德鲁克先生的《旁观者》也有类似感觉,也许自己并不适合自主创业,反而站在组织的某个角落,或者跳出组织之外,来审视企业和企业人的成长,对于自己来讲是最快乐的事情,确实喜欢。 至于国内HR经理人的现状,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宏观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点就不多讲,另外还是天下大事,匹夫有责,目前的现状的改善,客观来讲需要我们HR经理人自己来正名,也怨不得别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自从有了HR部门,除了市场人员外,人才市场上跳槽频率最多的就是我们主导公司选育用留人才的HR部门,试问这样的现状怎么能让人不对这个群体产生质疑?市场人员带走的是公司的市场,给老板创造利润;HR们能带走什么呢? 我曾经做过一个统计,网络上招聘HRD的基本要求是8年以上工作经验,每家企业工作超过3年以上,这一条就筛掉了超过八成的HR求职者,这不知道这个现状说明了什么?我们的伯乐自诩,我们的怀才不遇,其实压根儿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HR们的性价比也亟待提高。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也有着很多外在的因素,不能一股脑儿把责任推到HR们身上。展望未来,应该说HR特别是中高层HR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都有可能成为汉迪所讲的三叶草组织中的核心层成员。但低端的HR也许会走专业化外包的路子,因为其流程的清晰和工作的高替代性。所以这个行业在三到五年会出现分流,大家可以多查找些资料,规划下自己的未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6 15:12: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