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年青气盛的我在公司主抓营销,意气风发却时时受内部体系不畅、激励不均的擎肘,时任总裁一个出乎意料的安排使我有了三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历。期间在一个前国企(现已再次变回国企)重构了薪效导向的薪酬体制,更新了一半的骨干力量,构建了以管理链、客户链、财务链三条线索为主的考核体系。当人力资源工具与高管的思维方式一致时,各项措施在内部激发了勃勃生机,公司业务团队的斗志和进取精神让合作伙伴惊讶,竞争对手迷茫。 但随着公司的股权调整,重新回到了政府的怀抱,高管的人选也换成了政治动物,人力资源工具忽然失效了。制度上的字一个都没有变,公司的人心却换了一个天地。经过反复地调整和思考,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组织都需要“人力资源”,某些架构下“人事部”是更好的选择,不在于名字叫什么,关键是企业里的真实规则是什么。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离开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前的心得吧(节选)。当时的题目叫《收获与困惑》。 三年大体上做了三件事:薪酬改革、人员招聘、组织培训。 一、薪酬改革 薪酬改革是一个敏感的领域,政策层面看似简单的一步落到现实中就是收入差异,会有人受到激励,也会有人不平衡,但总体上平稳、坚定地完成了大幅度的调整,构建了对外富竞争力、对内导向清晰的薪酬体系。 一是打破了薪酬大锅饭和行政权力分配奖金的随意性,建立了业绩薪资体系。业绩薪资核算方式清晰透明,业务部门能够根据业务情况预测年度收入,业务经理能够根据个人贡献预期个人收益,与量化工具紧密结合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二是基本解决了承担责任越多的岗位与行业的差距越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对内部岗位重新定价,公司的薪酬体系开始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三是淘汰了僵化的官本位职级体系,通过在宽带薪酬体系中规划了管理、业务、技术三条职业路径,明确了晋升与淘汰规则,营造了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的内部晋升与培养铺平了道路; 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公司内部环境比较好,管理层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整体处于加薪通道,调整相对容易。 个人的体会是只要保持 “公心”,事情就好做。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我是最大的“受害者”,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政策在激励创利的业务部门,而自己的年收入较以前的下属少了一倍有余,公司里即使有些人心里不平衡,也会发现没有资格在我面前招怨收入问题,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工作的阻力。 二、招聘 两年来公司更新了25%的人员,正式录用人员全部是全日制本科以上(不含劳务用工),06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资质提升到以名校硕士为主,公司的人员结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截止2006年底,公司评选的10名优秀员工中,近两年招聘培养的新人已经占了5名,全员一票一票的肯定使这些新人得以崭露头脚,也算招聘工作的一点收获吧。 个人的体会是即要摆得平、又要扛得住。摆得平是给所有的应聘者公平公正的机会,只要竞争的平台公道透明,就比较容易选对人;扛得住是指总会有些人情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各方面领导的就需要勇气加技巧。 三、组织培训 培训工作从05年的零打碎敲, 06年的有选择加强,到07年逐步系统化,经历了逐步丰富的过程。其间各种业务与技能培训林林总总,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组织全员拓展之后,有同事兴奋地讲:这是公司近年来第一次,让所有参与者都很投入和满意的集体活动。所幸是的此后两年,沙盘模拟和执行力等全员封闭课程都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为导入管理思维、培养团队意识、树理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项工作的个人体会是需要些“勤勉”。公司很小,没有如银行、保险那样体系内的培训资源,只能自己想办法出去找,培训市场又良萎不齐,一点前期工作不到位,就会影响到全员,颇有些如履薄冰之感。 分别来看,每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整体回顾,却发现公司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轨道前进。简言之:激励政策越来越好,全员的热情越来越差;新人素质越来越好,有活力的声音越来越少;培训课程越来越好,贯彻到行动中越来越少。 是人力资源的政策和服务不到位,还是其它的力量在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渐渐成了我最大的困惑。 困惑 如同所有的制度一样,人力资源政策也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发挥作用。当管理者失去自信,转而天天算计着保住自己的权位时,就不再鼓励下属开疆拓野,转而强调听话与服从,见不得下属功高震主。如果管理层变成了控制层和官僚层,发再多的钱又怎么样呢。 良禽择木而栖,在我们选择新人的时候,新人也在选择我们。公司按照显规则(制度、培训)和潜规则(管理层的实际行动)塑造新人,新人可以选择接受,也可能选择离开。接受了,就要按规则行事,可能只能乖乖地听话;不接受,即使有声音我们又哪里听得到呢。 组织内部施于员工有两种力量:推力和拉力。推力来自于公司层面,包括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资源,比如培训机会、学习氛围、职业通道;拉力来自于直接上级,是上司的榜样作用与引导,比如行政指令、业务指导、职业空间。推力是大范围的、间接的,拉力是小范围的、直接的。 当推力与拉力一致时,无疑形成巨大的合力。但当推力与拉力不一致时,现实的选择只有一个:向直接上级看齐。即使所有人都知道推力的方向是正确的、科学的,但还是模仿上级更安全。换言之,如果无法改变他的上级,就没必要培训下属,下属还是本能地向上级看齐。 在战场上,有身先士卒、把农民带成精锐之师的领袖,也有畏头畏尾、总报怨下属不利的军官。同样的政策和训练方案在不同的队伍中成效截然不同。怎样使大家“知道”,是我能够提供的服务,这两年也做了些工作;如何让全员“做到”,却总感觉力有不逮、鞭长莫及,竟成了困惑与苦恼。 三年的HR工作很幸运,在市场化导向的环境中大刀阔斧地实践了一些想法,尝试着全盘操作了几大核心模块为战略服务,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当公司重新变成国企后,也亲眼看到政治是如何侵蚀人们的灵魂,直到整个公司(包括HR体系)变得物是人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6 3:33:4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