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读书评论] 关于《家书》

[复制链接] 60
回复
626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10-19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好,我是《家书》的编辑金宏伟。

《家书》创刊一年来,得到了家人的很多帮助,我在此一并感谢。今天开此交流版,希望各位能帮我把《家书》做得更好。

下面是关于她的介绍。

 

该贴来自群组:《家书》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6 9:10:20编辑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1:45:35 | 只看该作者

《家书》是什么

金宏伟(写于《家书》总第2期)

    《家书》是什么?

    它是一本书?一个管理版的《参考消息》?一部家人文章的收藏册?亦或其他的什么?

    现在,是点破谜底的时候了。

   《家书》,是一串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项链。

    之所以叫它“项链”,是缘于我们在阅读体验中常有的一种困惑。即,似乎我们周围的好文章很多,但当我们试图利用阅读的感悟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的时候,却又常常发现阅读得来的经验与现实相隔甚远。如,我们在《家书》第一册中讨论过的“绩效考核”。支持绩效考核的出色文章比比皆是,但为什么,使用了“绩效考核”非但没有让大家奋进,反倒常常引来饮鸠止渴式的短期主义。又或者,反对绩效考核的生花妙笔同样俯首即见,但,放弃了绩效考核,我们又能选择什么?

    很多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这样。我们之所以说它好,是因为它能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我们呈现一个可以说得通的思维逻辑。而我们之所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是因为这些文章的逻辑总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是前因后果说得不完备,或是同情比较做的不充分。如此一来,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倘若我们严格地按照文章的自身逻辑去思考,我们会觉得它说得非常有道理。而一旦我们想对阅读作那么一点现实的考量,我们就会发现,现实中的很多“例外”又往往会让文章的逻辑显得不那么顺畅。

    于是,我们便想到了做一本《家书》。它不是一本书,不是一个杂志,也不是看到好文章就连忙收藏起来的恋物癖或怀旧狂。它,是一个选择的工具。

    《家书》希望,每期讨论那么一个话题,说说它的形成、原理、演变,以及适用,把涉及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都梳理清楚,把适合与限制这个话题的种种条件都阐述精当。然后,信与不信,喜此与厌彼,由家人——“您”——来自己选择。

    这就像,我们承认原本的好文章依旧还是好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好似一个个到处乱滚的珍珠,大小不一,品级不等,一手抓下去,你不知道这满把的珍珠里面究竟有哪些可以适合自己。而《家书》,就是要把这一个个到处乱滚的珍珠集合起来,然后分门别类,按照它们彼此的配合程度进行连缀,形成一串串项链。到那时,无论家人“您”喜欢何种风格,直接把那串代表着您个人偏好的项链拿起来就是。我们相信,那里一定包含了尽可能多的您想要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为之而努力的《家书》——一个可以让阅读更有效、更体系化的选择工具。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9 11:51:31 | 只看该作者

《家书》为什么

金宏伟(写于《家书》总第3期)

    媒体的价值,无外是“有趣”与“有用”。家园的宗旨是“立己达人,同济天下”,口号是“为管理人服务”,那么与之相应,《家书》也把价值取向定位在“有用”,并在“有用”这个基点上将栏目划分为“取势、明道、优术、践行、合众”五部分。
    之所以如此划分栏目,是因为在我们看来,一个“有用”的媒体一定是一个可以助人成功的媒体。而所谓“成功”,其核心的实现途径只能是“知行合一”。所以,《家书》的内容集中在“如何满足‘知’与‘行’的双重需求”之上。
    关于“知”,《家书》与之对应的栏目是“取势”“明道”与“优术”。
    “取势”合“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之意,强调一种大局感。所谓“顺势而昌,逆势者死”,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明了自己所处的宏观环境。因此,《家书》的第一个版块就讲这个“势”。
    “明道”的意思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在我还是记者的时候,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一个案例。A公司免费提供早餐,而且,A公司的老总只要在北京,就天天来跟员工一起吃。这个老总很会与人聊天,也喜欢主动找员工聊天。于是,每天的早饭时间,无论谁有什么事,直接就跟老总说。老总也很真心地跟员工交流这些事。结果,可能某员工在早饭前还在大骂公司不好,但早饭过后,听听老总的聊天,这个员工就释然了。
    B公司的老总知道A公司的事情之后,认为边吃边聊的“早餐攻略”是一种很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于是,B公司的老总也开始陪员工一起吃早餐。但结果,此举引来了大部分员工的讨厌。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我想,其原因就是B公司的老总没有搞清“早餐攻略”的实质道理。A公司的老总之所以能在吃饭的过程中就将问题化解为无形,是因为他首先有一个真诚的心态,能让员工感到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在认真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其次,A公司老总能让员工觉得是朋友。而B公司老总找人聊天,自己坐大班椅上,隔桌看着员工,就说是聊天,让对面的员工感觉像受审,效果当然不好。第三是技巧。A公司的老总就是能够发现员工的情绪问题,然后主动去找这个员工聊天,并能让对方喜欢和他聊天。而B公司老总虽然也和员工聊天,但聊得总是让人不知所谓,那就没什么效果。
    就是这个案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很多时候,方法是死的,而道理是活的。再好的方法,如果不明所以,可能也无法复制到自己身上。而明白了道理,就可以去举一反三。所以,《家书》的第二个版块着力讨论“道”,希望能够做到“认清本末、鉴识始终”,与家人一起去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原理与规律。
    最后一个与“知”有关的版块是“优术”,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思,主要关注管理工具、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流程方面的文章。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道”之后,再有“利器”,事半功倍。
    《家书》的第四个版块是“践行”。从这个版块开始,《家书》关注“行”。
    王阳明说:“大道至简,知行合一”。《家书》认同这种判断。在我们看来,再出色的管理理论,如果仅仅停留于理论,那么这个理论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所以,《家书》在强调“明道”的同时,还关注“道”在现实中的“如何落地”,而“践行”就是满足这一功能的版块,它将以案例的形式来诠释道理。
    《家书》的最后一个版块是“合众”,其意思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胡涂在第二期《家书》的卷首语中写过:“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上,而是生活在一个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集体之中。提高自身价值的立己过程,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前提要素;主动积极帮助他人的达人过程,是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价值的必要实践。立己达人,方能同济天下。四年多的发展,家园已汇集了数十万家人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共同成长,家园希望初出茅庐的学子,能通过家园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来立己,以提高成长的效率;也希望身经百战的高管,能通过家园进行更为广泛的分享和奉献来达人,以扩大经验的传播。”
    与之相对,“合众”就是一个让家人交流自身经验与感受的地方。
    至此,《家书》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原因就解释完了。用一句话来归纳《家书》想要实现的理想,那就是“伴位卑者成长,助居尊者完善”。

4
发表于 2007-10-19 17:27:46 | 只看该作者

每次都在期待中,注视着《家书》到款款到来,希望越办越好!

5
发表于 2007-10-19 19:36:00 | 只看该作者
家书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一本书的价值,他是我们的心灵之窗!
6
发表于 2007-10-19 23:35:0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家书第二期,真的没想到会读到这么多好文章,而且觉得越读越有味。唯一能提的就是黄绿色的字体在光线不太好的时候,不太容易辨认。

期望看到新的家书,非常喜欢职业规划、金融经济、宏观政策、商业管理以及人生感悟类的文章。

7
发表于 2007-10-20 09:31:08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期的家书我很幸运,是被抽到的,第二期的家书是用贡献值兑换的,第三期很幸运我又被抽到。但是第一二期我都没有很完整、很认真的去品读,看了金老师对家书的阐述和解释,以及各位家人发自内心的对家书的评述,我也一定要认真的把这几本书看完,并认真收藏!

8
发表于 2007-10-20 11:08:27 | 只看该作者
家书是一本好书!
9
发表于 2007-10-20 12:28:14 | 只看该作者
从来没有想到,一个网站的事业可以做得这么大
10
发表于 2007-10-20 14:54:57 | 只看该作者

家书凝聚了栖息谷管理层的心血,使我们受益的同时有一种温馨感,既然金编辑让大家提建议,我就说一条:感觉家书的版本还是有点大,如果做成三十二开的就好了,可以装在小包里随身携带,随时阅读;家书里最好有一定的空白,可以让大家在上面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一家之言,不要介意,希望家书越办越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