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7-22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有媒体报道,曾任博时董事长的周道志后来透露,公司所谓的对倒交易笔数,3年来的77万笔交易里面占了1万笔,只比1%稍高。“就是说,这1%里面并不是博时基金寻求收入的主要方式,也没有靠1%去转嫁风险。”
但也有深圳的基金经理承认,基金当年的做法是“有影响股价之嫌。”譬如一只股票基金在3.0元买入,在3.1元卖出一部分,在3.2元再买入,“做得好的话能够让大家感觉是有买家向上推的力量,其实投入的资金没有感觉的那么多。”这位早年的基金经理说。但他明确表示:基金最多是影响、但绝对没有操纵股价的能力,“庄家一般要控盘五成以上,基金拿一只股票最多拿到10%的量,怎么操纵?而且基金的交易席位都在大家的监视中,很难动作。”
上海一位基金业人士则表示,由于投资比例的限制,基金最多是帮人锁仓,这又和几家机构同时认同一个股票的情形比较类似,难以证实。
无论如何,从证监会要求基金业这次彻底的自查之后,很多公司对基金的投资运作进行实时监控,内定的交易规范变得空前严格,严得令海外都不敢相比——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只要一只基金对某股票进行了买卖操作,旗下其他基金就不能再进行任何反向操作。
“这几乎是矫枉过正!”一些基金经理看着心仪的股票急迫表示。但不少人士表示能够理解监管层用意:“想当年基金业诞生之初,监管层就严格要求,殷切之情溢于言表:‘信托业被整顿了,期货业被整顿了,我们决不能让基金业重蹈覆辙!’”
转 型
当时证监会可以说是顶住极大的压力不发封闭式基金,创造条件推出开放式基金的
上海一位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认为,任何事物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都会产生一定的泡沫,当年不断扩张的基金业也是如此。而无论“黑幕事件”本身的是与非,其最终结果是比较好的,给头脑开始发热的基金业及时降了温,保证后来行业更加健康地继续发展。“当然也是付出了沉重代价,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既没有新基金的发行,也没有新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不过,没有表面的量变,但基金业内部却酝酿着一场空前的质变。质变一是老基金的清理整顿接近完成,二是开放式基金的破壳而出。
“这对基金管理公司是一次全面的改变”,对于开放式基金的出炉,国泰基金管理公司一位人士慨叹,开放式基金不仅让员工数量扩张一倍有余,更是将公司的业务架构全面改变,由单一的投资为中心变为了投资、市场两个轮子一起转。
监管部门也借此机会,推进基金业的制度化建设。发行开放式基金,不仅对公司的技术、设备、人员、产品提出高标准,更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独立董事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公司拥有外方合作伙伴来推进打开国门、取经海外的进程。“当时证监会可以说是顶住极大的压力不发封闭式基金,创造条件推出开放式基金的。”监管层的一位官员说。
在很多业内人士的回忆中,公司首只开放式基金的诞生史几乎就是员工的一部加班史、痛苦史。“几乎所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在筹备开放式基金期间都有人晕倒。”仅以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推出首只开放式基金为例,当初的《招募说明书》等文件的修改不计其数,“就是基金赎回费要不要补偿基金资产、补偿多少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争论很久,反复推敲。”
在银行就能买到的开放式基金是真正把基金业摆到了普通百姓的面前,把基金经理从头顶华盖的神坛上拉到了大众之中,既增加了基金管理公司的分化进程,也增加了投资人选择的品种。对投资人的宣传和知识普及,成为行业遭遇到的新课题。据统计,仅华安一家公司,在2000年7月至2001年年底,就有超过650篇各种形式的相关报道。而类似行业发展之初三大报的普及文章,也通过各家基金管理公司刊登到众多城市的日报、晚报、都市报上。
开放式基金对业内业外其实都是陌生的。当时基金管理公司都不知道推出的产品能够卖出多少,尤其担忧销售过热引发混乱。于是每家都准备了四五套发行方案,如发号预约、先到先得、摇号中签等,而随着后面基金出乎意料的发行遇冷,基金业终于开始明白要迎合市场的需要设计产品,头一次从投资人而不是自身的角度出发开展自己的工作。
挨 骂
2002年,虽然统计数据说,基金业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下跌的风险,但由于没赚钱,就找到了不断批评基金业的理由
从股市的环境来看,开放式基金呱呱坠地的时机相当差。2001年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成长两只基金成立时正值年中见顶后的大跌,当时证券市场1800多点,后来一路杀到1300多点才稳住。年底华夏成长的发行又遇到反弹的高点1600点,虽然多少推动了发行的总规模,却给投资运作带来了大难题。
好在新生儿都以谨慎的轻仓勉强应对着无法逆转的大环境,但这种做法无疑难以持续很久。2002年,在市场的变幻莫测中,多数基金没能成为赢家,耳边顿时骂声四起。
挨骂最多的,是开放式基金鹏华行业成长。在5月份鹏华以深入细致的营销工作赢得了近40亿的首发规模后,市场一次戏剧性的重大变故成为了这只基金的悲剧之源。
事情发生在一个史书上以“6·24行情”命名的时期。悲剧主角李文忠是一位竞聘上岗的基金经理。他长方脸,戴一副斯文的眼镜,脑门上头发稀疏,同事笑称那是当上基金经理后,日夜操劳的标志。
从公开资料来看,他可谓国内单人掌管资金量最大的人物(比鹏华行业成长规模更大的华安创新有三位基金经理),也是手中握有散户资金最多的人物。因此,在投资决策方面格外谨慎,制定的策略是先用低风险的债券让整体资产有所收益,然后逐步在绝对低点进入股票市场。
在此前,这是面对下跌市时基金用得较多的方法,封闭式基金鸿阳还因此在2001年底逆市为投资人赢得了可贵的分红收益。但李文忠无疑更加小心翼翼,看不准的股票坚决不碰。事后,海外归来的人士就此质疑:几乎空仓就面临着全面踏空的风险,和满仓一样都是认为自己完全不会出错的做法,这本身就是极不理智的投资方式。然而,在当初的国内,谁能真正认识到这些呢?倒是市场中不断在为空仓基金规避下跌的风险而叫好。
依靠债券的运作,鹏华行业成长小有斩获,但市场始终没有跌到李文忠心中认可的低位1450点。曾经有瞬间,股指下探到1455点附近,接着便强劲反弹、返身而上了。
6月24日是一个周一,本来,这天对鹏华就是个重要的日子——开放式基金将在这天结束封闭期,首次公布净值。本来满心以为基金一定会以1元多一点点的净值让投资人放心和欣慰,却不想变故如天外来客突然闯入:前一个周五结束后突然发布一个重要的政策消息:一直令市场极其担忧的从二级市场抽血减持国有股的做法被叫停!
这是压在所有投资人心头一年的大阴影,如今的烟消云散自然是重大利好。几乎所有重要的投资机构,都连夜或在次日紧急召开会议,重新商讨投资策略。鹏华也不例外。然而,面对这种情形,仓位最轻的鹏华行业成长显然最为被动,鹏华公司对基金未来如何操作产生了分歧。
据说在临时会议上,李文忠对利好的态度最为谨慎,他并不认为市场会因此反转,还有很多制约市场上行的因素没能解决。然而,虽然他名为基金经理,但按照公司的制度和契约的规定,投资决策委员会是对基金的重大决策最有发言权的。李最终不得不执行委员会的决策:开市后加仓,能买到什么买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说,这种决策有欠明智。但在其时其景,这算是最正常不过的决定了。事实上,不止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做出了类似的决定,也不止一家机构做出了类似的决定,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基金,而基金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鹏华。继而,在这场戏里,我们看到的先是鹏华行业成长的净值在井喷行情中不涨反跌,然后被一路“下坡”的大盘挟着下行,难以反抗,直到净值跌破0.9元钱。而剧中“压了鹏华的彩”的投资人,先是愣住,后又叫苦,最后将手中的香蕉皮、路边的石头甚至口中的唾沫,一起投向蚀了他们钱的人与机构。
“重要的不是亏了多少,而是有没有遵循契约操作。”一位拥有着丰富国内外证券投资经验又经手过此事的人士说。而另一位资深证券人则认为,亏钱固然有投资运作的问题、投资水平的局限,“但一个政策就能导致‘6·24’式井喷上涨,这种事只有在中国这样不成熟的市场才会发生!只有新兴市场中,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掰腕子才会屡次三番败下阵来。”
2002年,虽然统计数据说,基金业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下跌的风险,但由于没赚钱,就找到了不断批评基金业的理由:他们净资产做亏了七八十亿,却提去十亿多的管理费!
打 拼
现在是内地基金业的“战国时代”。分化将在这一两年产生,如同任何一个由垄断走向竞争的行业,未来会呈现强者愈强、弱者难以度日的局面
胜者王侯败者寇,这似乎是市场永恒的规律。
而市场的另一个规律是,事情走到了一个极端,就会转向。
就在指责基金的声音还不绝于耳的时候,风向发生偏转,基金的重仓股异军突起,成为2003年上半年市场最靓的股票,基金则成为最大的赢家。
“基金重仓股的确都是经过调研和筛选的股票,总体资质不错”。这犹如对2000年网络行情中基金表现的评价,但这位业内人士又指出一个重要的区别:“现在真的是机构为主的市场了,散户在不断地退出。机构都有很强的研发实力,轻易不好骗,所以,一定是有真材实料的东西才能被认可。基金重仓股正符合这个特点,受到追捧,背后反映的正是这种机构化的暗流涌动。而这次,基金成为了机构博弈的胜利者。”
而基金管理公司的更多人则无暇品尝胜利的果实。“我们感到的是巨大的压力。新公司不断地出,新基金不断地发。对老一点的公司是竞争的压力,对新一点的公司是生存的压力。”上海一位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说,公司每个人现在都在为此努力学习,好天天向上。
事实上,今年以来,随着基金业门槛的降低和态度的开放,筹建和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确接踵而至。不仅有长信、泰信、金鹰、天治等内资公司,更有招商、国联安、华宝兴业、海富通等合资公司。由于实行按照管理资产的1.5%收取固定年管理费制度,以往无论如何挨骂受批,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都是安枕无忧的,但现在有开放式基金空前的壮大,加之竞争者一下子多了起来,令很多公司如坐针毡。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不断推出新的投资品种,完善公司产品链。”老公司说。
“我们要努力站稳脚跟,力争发行达到20亿,争取明年不亏损。”新公司道。
“我们要在中国体现我们外方股东的优质品质,不怕投入,树起品牌!”合资公司虎视眈眈。难怪有人形容,现在是内地基金业情况最复杂纷乱的“战国时代”。“分化将在这一两年产生,如同任何一个由垄断走向竞争的行业。”不少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都相信,未来会呈现强者愈强、弱者难以度日的局面。
而监管层则从以往的家长变得更加像局外人了:我们要做的是进行制度建设,惟有制度的规范才能让好人不变质,让坏人成为好人。而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公平、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环环相扣、相互制衡的市场体制;制定行业标准体系;加大监管处罚、落实到人;加快开放,加快国外人才和机构的引入。也许要到多年以后回首,我们才能知道哪家公司是最后的冠军,才能评述基金业为推动市场起到的作用。但现在所有业内参与者都相信的是,中国的基金业会不断向前,向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