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3-7-21 20:10:00
|
只看该作者
(四)单薄片面的品牌识别
2000年末,策划公司在确定了海王品牌的核心价值后,参照美国著名品牌管理权威大卫A.艾克的识别框架,以“健康成就未来”核心价值为中心,开始了品牌识别规划。
品牌是建立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有关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纽带。它囊括名称、包装、声誉、价值、个性和消费者自身的体验和使用经验等异常丰富的内涵,势必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做深入的界定。“品牌识别规划”正是对品牌的所构成与影响要素进行科学有序的整理、取舍和分析,为品牌传播做意识上的整合,并确立传播的基本方向、内容与形式。
为使品牌识别具有差异性与竞争力,我们一般采取“品牌定位识别”模型,围绕最关键紧急的品牌要素,以满足目标顾客群与产品有关联的独特心理需求为目的,去建立在同类品牌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识别元素。它涉及到包括品牌精神、品牌承诺、品牌个性和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理念定位识别和包括产品行为、企业行为、行业行为、竞争行为、拟人行为等方面的行为定位识别与包括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符号定位识别等三大系统。
正是这些来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诊断与提炼品牌识别的依据。一个科学完整品牌识别规划是将品牌核心价值的具体化,将品牌的核心价值落到实处,并与日常的营销传播活动有效对接,为后期的品牌传播制定了原则性规范和具体的参照内容与标准。
但不知是疏忽还是时间仓促原因,策划公司虽对海王品牌在产品、企业、个性等方面作了规划,但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为止。如“品质要健康安全”、“生产健康、推广健康、崇尚健康”、“不参加与健康主题无关的活动”,简单肤浅,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均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点上。硕果仅存的惟独是包括包装、影视等品牌视觉形象。
大家知道,优秀的视觉形象的确能给消费者留下良好印象,但它难以促成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个生动、丰富并独特的认识,真正能触动消费者心智的往往是品牌的具体行为,如海尔得到我们的认同,更多的在于其精细服务感受与“砸冰箱”“地瓜洗衣机”等品牌故事,而不仅仅是海尔兄弟的形象。而海王的品牌识别恰恰忽视了具体细节上的规划,重设计而轻行为,最终必然导致品牌传播上的混沌乏力。
(五)理想形式的品牌模式
在确立了核心价值后,海王针对自身原先杂而乱的品牌家族开刀。比较了单一品牌、多品牌等品牌模式后,最终选择“主副品牌”模式,意图兼顾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对药品与保健品两大系列品牌加以整合。
大家知道,宝洁洗发水采取的是多品牌模式,其下属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分别以“去屑”“柔顺”“健康亮泽”“专业”等不同定位,取得公认的成功。但这种模式是强者的游戏,耗资大且要求品牌管理能力高。而海尔、海信等国内企业一般采取单一品牌模式,在众多领域也取得了成功。该模式可节省传播费产生共享效应,但当某一产品出现问题,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株连九族,也往往造成品牌稀释现象。
主副品牌模式则结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以一个成功品牌作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又给不同产品取一个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以突出产品个性。这样就既节约传播费用,又可尽量避免危机的连锁反应。由此,主副品牌模式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新宠。如美的的“冷静星”“健康星”系列空调,既分享了主品牌美的的资产,又丰富与突显了具体产品的个性,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可以说,作为外脑的策划公司最终为海王选择了主副品牌模式,的确是“用心良苦”。但囿于对主副品牌模式的认识,忽视了以下几个基本事实:
1、 主副品牌模式的本质是品牌延伸策略
纵观品牌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早期品牌往往是以独立的产品品牌和综合的企业品牌形式存在的,如国外创建于1849年的辉瑞、1863年的喜力和诞生于80年代的海尔、999等品牌。90年代后,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综合品牌,在空调、彩电等领域产品系列化、市场不断细分的形势下,不想耗费巨资另行创立一独立品牌,为分享品牌资产又突出系列产品之间的不同功能与个性,一改以产品类别或型号、成分来命名的传统,为具体产品设计了富有情趣与亲和力的名称,如海尔为外型英俊的冰箱叫“帅王子”,小冰箱叫“小小王子”。
由此可见,主副品牌模式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成功的主品牌基础上,它本质上是一种品牌延伸策略,它需要利用消费者对现有成功主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推动副品牌产品的销售。副品牌只是主品牌的有效补充,失去了主品牌,副品牌也就失去了灵魂,再靓也难以传神。而海王就没有认识到主副品牌模式的本质,为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所迷惑,忽视了品牌资产现状,海王本身不是成功品牌,仅仅是一个企业名称而已,根本不存在延伸力。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副品牌的银得菲、银杏叶片、金樽和牛初乳怎能分享主品牌的威力呢?
2、主副品牌模式不同于背书(担保)品牌
主副品牌模式一般是以“产品品牌+产品品牌”的形式存在的,而非“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如“长虹—喜临门”彩电中的“长虹”更多的不是作为企业品牌而是首先作为彩电产品的类别品牌存在的。
而典型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属背书(担保)品牌模式,如丰田与“皇冠”“佳美”,通用与“凯迪拉克”“别克”。“强生—泰诺”所宣传的是“强生泰诺,信心承诺”。如“通用—别克”的广告,主要宣传“别克”,只在标版上打出“别克,来自上海通用”的字幕。它们往往突出的是产品品牌,而非企业品牌,优秀的企业品牌只是对具体产品品牌作出信誉、技术、服务上的保证与承诺。
主副品牌模式中主品牌往往代表的是一个类别的产品品牌,而不仅仅是个企业品牌,在宣传上主品牌是重心,副品牌处于从属地位。相应地,要让消费者去识别、记忆并认可、信任与忠诚的主体是主品牌,而不是副品牌。如“海尔—小神童”洗衣机中“海尔”就是首先作为洗衣机产品的类别品牌存在的,是宣传的重点,而副品牌“小神童”则形象地表达了“全只动、智慧型”等产品特征,但对于消费者而已,钟情并购买的驱动因素更多是“海尔”。
如此看来,“海王”与“银得菲”等副品牌在传播上并驾齐驱,甚至突出的是副品牌,本末倒置,违背了副品牌的初衷。对主副品牌模式的理解牵强附会,没有明白主副品牌之间的主次轻重。既没有体现“主副品牌模式”的精神,也没有贯彻“背书(担保)品牌模式”的原则,完全是一种舍本逐末、主次颠倒的“四不象”行为。
3、产品类别不适合作为副品牌
基于副品牌的特征与作用,为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产品特点或情感色彩,副品牌一般采用相当形象的口语化、通俗化的语汇。如“海尔”某款电熨斗用“小松鼠”来命名,亲切可爱;“红心”的电饭煲“小厨娘”,十分贴切形象;“喜之郎”的成人女性果冻“水晶之恋”,极富纯情浪漫。
作为副品牌必须为主品牌注入新鲜感和兴奋点,才能为消费者所注目,所以产品的名称是不适合做为副品牌名的。在过去,国内许多企业把产品类别当作品牌来宣传,换来的教训不少。如统一的“鲜橙多”果汁、盘龙云海的“排毒养颜胶囊” 、红星的“二锅头”还有赫赫有名的六味地黄丸事件,它们都只是一个产品类别或工艺的名称,任何企业都可以用,企业花巨资启蒙了的市场,却被大量的跟进者分享了。
如此看海王诸多副品牌,除了“金樽”较贴切地把握了醒酒产品的特征外,其他都只是一般产品的共用名称而已,尤其是“银杏叶片”和“牛初乳”,它们早已作为该类产品的名称存在,怎能充当副品牌呢?此种做法,舍弃品牌而大肆宣扬产品类别,是一种舍本求末的策略,只能为其他跟风者做嫁衣,做免费的市场启蒙。
4、 海王没有资格作主品牌与背书(担保)品牌
据诊断表明,“海王”的知名度不如其下属产品“金牡蛎”,海王的形象仅仅局限于股市,自身就缺乏号召力,更短缺拉动力。海王只是一个企业名称,是一个注册商标而已,决非品牌,更谈不上是成功品牌。海王,在普通消费者的印象中,只是一家上市公司,具体的“海王”品牌产品在消费者看来也是不存在的。
即使作为企业品牌,海王也只是一个未来的企业品牌,企业品牌的打造关键在于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工程。但海王的历史并不美妙,企业曾是危机重重,凭借资本运作起家,作为上市公司屡屡发生不诚信的言行,其仅有的企业形象也不美好。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未长大的孱弱的孩子,怎能担当起“父母”的角色拉扯“银得菲”等一大群孩子呢?
大家知道,作为背书或担保品牌的企业或组织,它势必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里具有极高的威望与可信度,例如宝洁在日化方面,五粮液在白酒方面,大众在汽车方面。而在这点上,海王离担当背书或担保品牌的资格又还相去甚远。如同海尔、TCL等品牌,它们既是企业品牌又是产品品牌,但它们往往首先作为某个成功的具体产品品牌而存在,如海尔的洗衣机、TCL的大屏幕彩电,并与企业文化与CIS工程相辉映,才共同打造了强势的企业品牌。
海王意图通过这种“貌似神离”的主副品牌模式一举两得,共同打造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所谓“鱼和熊掌兼得”,其实是理想化的贪大求全,行为上有冒进浮躁之嫌,中了“形式主义”病毒。
(六)空白迟钝的品牌管理
回顾海王的品牌战略规划,我们发现,在品牌战略的导入、管理机制和对品牌战略的控制与评估以及品牌战略和企业的CIS战略的整合上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品牌管理的组织保障何在?机制呢?是以产品为中心还是以类别为中心实施管理?是品牌经理制还是传统的职能部门?《品牌识别手册》、《品牌传播手册》等相关管理手册呢?
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品牌战略规划如果缺少了细致深入的导入流程,或仅仅局限于企业高层的宣讲,而不能成为企业内部上下员工的基本共识,它势必会影响战略的实施,毕竟战略的执行者还是具体的基层人员。将品牌战略的导入等同于对外的传播推广,仅仅付之于广告,而不能将对品牌的规划要求落实到海王的每个员工身上,所能建立的品牌也是空洞的。这一点,我们得好好向星巴克学习,星巴克先对职员而不是先对消费者建立星巴克品牌形象,且很少大打广告向消费者介绍自己的产品有多好。
其实,品牌战略咨询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关键的在于能在企业里培植一班人马与一套体系,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从海王的状况来看,海王目前实施的还是传统的市场部管理机制,按医药与保健品划分为粗放的两大类。随着“眼之宝”“维畅”等数十个品牌的上市,继续这种体制是很难保证具体品牌的有效运作的。
海王在品牌管理上的缺陷也表现得相当充分,在受对媒介的大量质疑时,首先缺乏基本的预警机制,更少有得力的危机处理与公关;针对品牌传播上的不利,也是反应迟钝,未作出及时有力的调整;更谈不上通过种种活动或努力去建立、维持以及增强品牌与其顾客之间的关系的品牌关系管理。
更值得关注的是,海王的品牌战略没能与企业CIS战略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健康成就未来”的企业理念误作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将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与产品品牌混为一谈,建议海王不妨向同城的太太、三九学习,扎扎实实打造产品品牌,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CIS工程,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作风,打造健康的企业形象,以实现“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 之间的辨证统一。
总 结
在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五星上将奥玛尔·布莱德尔曾经如此总结此次战争:“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从营销即战争的角度看,海王也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保健品的危机期),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市场(感冒药、醒酒市场),选择了错误的战略与战术(品牌模式、广告等),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海王的失败与美国在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的错误一样,输在战略上,从战略规划上的片面、执行上的脱节到管理上的缺失,没有意识到打造品牌是一场持久战,光靠广告是成就不了品牌的,是典型的速胜论、空中优势论、唯武器论的牺牲者。
中国企业的确缺少在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品牌传播,品牌战略规划的确是当务之急的事。但品牌战略的规划贵在合适与可行,而不能停留于一个表面的形象工程上,更为关键的在于能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相匹配,它必须反映企业的经营战略,得到企业在生产、研发、资金、人力资源等诸方面的支持,否则也无疑如同“空中楼阁”般难以执行。
在回顾作为品牌战略先驱的海王之旅后,再环顾我们身边的其他国内品牌时,我们不禁发现,海王决非个案,即使包括海尔、海信、TCL等国内品牌资产排名居前的大品牌,它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海王同样的失误。我们真诚地期待着海王能在经历了“旋涡”之后,正确地认识与用好品牌战略,少些犹豫,多点果断,坚定不移地走品牌之路,能在海神波赛冬的护佑下乘风破浪,真正打造一个中国健康产业的强势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