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转帖:统 筹 与 事 业

[复制链接] 1
回复
9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9-28 10: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统筹学和战略统筹管理的基本概念>>

刘天禄>>

20070827日)>>

一、统筹在人类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统筹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统筹实践出现的时间肯定要比它早得多。可以说,只要人的作为是有明确追求、有价值目的的活动,只要是意识正常人之所为,那么,他的实践就毫无例外地会以显性或隐性、有意或无意的方式包含着统筹。如此说来,统筹是一个客观的普遍存在,古今中外都不例外。但统筹这个词的确又是中国特有的,这与中国的整体思维传统密切相关。为了在英文中给“统筹法”以恰当定位,《中国建设》杂志特请华罗庚来解决而最终把它译成“Overall Planning”。把中文译成西文是为了给外国人看的,但外国人看了以后是怎么理解的,我至今没有听说过。但从英文的中文词意来讲,它包含统一筹划、全面计(规)划等意思。从统筹法及其应用的情形来看,它的具体针对性更容易理解为全面计(规)划,但对于华罗庚的亲自推广实践来讲,统一筹划(统筹)含义更浓。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华罗庚是怎样亲自进行推广实践的呢?但因为统筹法的中文起名源于统筹兼顾之说,其应用自然也要符合统筹兼顾的要求。但对于什么是统筹兼顾,似乎是顺理成章之事而没见到有谁会真正把它郑重其事地当回事去说清楚。华罗庚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既给这种方法冠名为统筹法,把这种方法置于统筹思想主导之下,却又对统筹思想及其要求本身不作显性界定,以便给后人留下足够的思维提炼空间。但统筹法必竞只是制定进度计划的优化方法,在实现统筹兼顾上不可避免地仍有很大局限性。然而历经二十年普及推广统筹法的亲身实践,华罗庚又适时提出了“大统筹,理数据,建糸统,策发展”这样一种创立统筹学的十二字诀设想。华罗庚的突然去世,除了这个十二字诀设想并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中给统筹学留下一个难得的条目位置之外,几乎全要后人去想像、去充实。甚至统筹学在英文中应怎么译,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现在还以百科全书数学卷中的译法(即“Overall Planning”)为准,那岂不是统筹学就等同于统筹法了吗?!因为当初华罗庚对统筹法也是这样译的。在写统筹学条目时还没有出现统筹学,而华罗庚又仙逝了,当时的条目内容只能比照优选学,用统筹法推广实践的廷伸来写。即使这样,也不意味着以后形成的统筹学只能一成不变地以当初百科全书无奈显示的内容为准去写。事实上,虽然统筹学的形成是统筹法推广实践发展的结果,而且统筹法依然是统筹学的核心方法,但统筹学已经从根本上不同于统筹法了。首先,统筹法只是方法,而且只是计划优化方法,更具体地说,统筹法只是制定进度计划的优化方法,后来的发展也是以此为核心展开的。而统筹学不仅在方法上有计划优化方法,还有更为重要而且在百科全书中根本没有提及的组织合理化方法,特别是还有独立于其他筹划学科的全新理论体系。何况,百科全书条目撰写者之一的徐伟宣研究员还为我的《统筹学概论》一书作了序。表明百科全书条目及其内容是可以发展的。所以,不管现在的统筹学怎样译成西文,统筹在实践中的普适性已经在现在的统筹学中得到了更加充分和必要的体现。从而扭转了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学功底才能应用统筹学的偏见。作为统筹普适性的体现,统筹学突出三点:▲统筹从来就不是一件炒旧饭、依葫芦画瓢的事,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事。所以,统筹开脚一步要做的正是“理论领先”的工作,这就必然要和正在要做的事所依附的事业直接相关。理论领先特别体现在事业内涵外廷变迁上的领先,这也决定着统筹突出不断更新的事业价值前提和与人相关的利益关系;▲在明确事业前提之后,统筹随即要把各相关的必要与可能组织好。“理事合理”这个环节,就是事业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价值转换或置换的关键环节,这体现为组织合理化问题,用以确立该做什么事和不该做什么事。不要在事情还没有搞明白或事情该不该做还没理清之前,就急忙去做计划目标的优化工作;最后是“计划优化”环节,多半是常规的事务性工作,体现为熟能生巧并且特别适于信息化、电子化、自动化操作。统筹的普适性主要体现在“理事合理”上,它上联“理论领先”而下接“计划优化”。统筹的理想性主要看“理论领先”做得怎样,统筹成效的层次性主要反映在“计划优化”上。当然,统筹的普适性的程度提高还要看“理事合理”的现代化或科学化状况,这也是当前时期统筹走向成熟的最难之处。为什么统筹学几乎没人专门去搞,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太难而且时机不到。现在是发展和成熟它的好时机。>>

 

二、统筹针对的是事情及其依附的事业展开体糸。统筹在整体上不是面对一个可控糸统,而是面对包含可控糸统并且更加复杂的可管理体系。这样,统筹是始于事业而终于效用的完整过程,大致可表述为“事业→使命→战略→目的→任务→目标→手段→效率→效益→效用”这样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始于事业的一次变革而终于它的实践效用。经历这样的一轮循环上升又将面临事业的下一步适度变革。其中,可控糸统基本上反映为“目标→手段→效率”。总之,事业是以体系的形式去获得充实和完善的,事业体系在筹划上是以统筹来主导的,而统筹则是以事业作为其必要性依据的。所以,事业在统筹学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

 

三、事业在当代也是一个普遍存在。较之统筹实践,事业的意识性质更强。通俗地讲,事业就是人们所投身的具有共同社会特性的一类规模较大的业务。从本质上讲,事业是一种社会作用,不同事业即产生不同的社会作用。在《统筹学概论》中,我适应统筹学需要,对事业作了如下定义:“事业是指发祥于人类进步所需而可被人们深入认识和驾驭,并可有相当社会覆盖面和社会成就的某类客观规律长期不断的作用。”统筹与事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对事业作如此的定义,是为了便于统筹的展开,又符合人们对事业的感受。统筹作为一种筹划实践,既有它特有的思维,也需要特有的数学组合来深化,这就不能不在定义中抽象或概括出它的要素。事业存在三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缺一不可的三个要素:是人类进步所需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成就的;③是持续不断的社会作用。航天完全符合这三要素要求,因此是名副其实的事业。而载人登月,至少在几年前还不具备三要素要求,因为当时只有美国一家在搞,成功后至少在公开文献中没见报道有哪个国家还继续在搞。因此它还构不成一项事业,但这不意味着它不是一种隐性事业或不是一种假象。有时出于竞争保密的需要而把它隐藏在其他事业或产业、行业之中,或者做一些欺骗动作迷惑对手,这给事业增加了不少识别难度和探索乐趣。事业虽然从根本上讲是概念型、思想型的东西,是对此类活动在整体上的一种抽象(思想观念抽象)。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必定有实在的体系在体现和支撑着它。当然,事业有成熟或不成熟的不同,但不成熟往往是当代事业(尤其是竞争性突出的事业)的常态。我们正是利用事业的不成熟(这才有充实或变异的可能)来推进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敢于并善于发现事业在环境中足以引发产业或其他实体进一步发展的不成熟之处,揭示它的歧异性。例如,企业是按行业来分类的,企业往往一成不变地以自己所在的既定行业状况来体现和表达自己的事业追求。而国外有识之士已经在早些年就言明企业家和商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家追求的是成就而只把利润作为其成就的一个标志。商人却不然,商人是把利润作为其追求而不及其余的。用中国的习惯用语来说,商人只讲短期行为,只顾自己,不管健康发展及和谐发展。这里讲的成就指的正是事业成就。一些企业老总言必称利润,一些地方官员言必称政绩工程和GTP,他们忘记的恰好是事业成就这个根本,他们忘记了自己在社会上的真正身份。这意味着无论企业老总还是地方官员都应当讲究事业成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探寻事业成就。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同业竟争往往是同质化市场竞争,打价格战、拚实力成了这种竟争的常规武器。我们要摆脱和纠正这类竟争的态势,从根本上就要在事业取向、事业定位上下功夫。在统筹学里,事业取向是指长期开展的业务在事业性质上的取定和趋向。正是由于事业取向的存在,才使得诸如企业这样的实体在环境中具有社会价值,才使企业也具有建功立业问题而可保持旺盛生命力。由于事业内涵中存在不成熟,事业在实际上必定是由它的结构化(保持实力的部分)、半结构化(保持活力的部分)和非结构化(造就新生的部分)这三部分相统一而成的。统筹学讲的“理论领先”所涉及的主要是事业在实际上的非结构化部分或半结构化部分,增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歧异性。例如,我们国家的啤酒业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据啤酒业行家介绍,不同企业产的啤酒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样看来,啤酒业的竟争面临的是同质化市场竞争的情况。那么,怎么来避开同质化恶性竟争的僵局呢?我曾向一位我所接触的啤酒集团老总发问:你们是干什么的?!对此老总当时尚未引起警觉,这很自然。按照老总固有思维,他很可能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何况,我很快又提出:你们同鞭炮厂有什么区别?这恰恰是问题的要害,反映的正是企业产出对最终用户究竟要起什么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造啤酒和造鞭炮在最终作用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用来造气氛。喝啤酒和放鞭炮在大的方面都是围绕造气氛展开的。这样,问题恰恰在于这家啤酒集团在追求上没有歧异性,不是为造啤酒而造啤酒,就是为赚钱而造啤酒,是一个典型的而且是西方国家盛行的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在竞争条件下也就只能是同质化的结局。如果想到造啤酒的重头戏是要造气氛,那么,为避开同质化竞争,就应当把自己企业的事业,定位在以啤酒为平台的气氛营造事业上。这样,企业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要来一个质的变革。现行营销中那种只讲“市”(营销网络、营销渠道)、不讲“场”的状况也就要相应地发生大的改变。其实,把行业和事业作必要区分,以事业定位或事业取向作为企业的发展走向,在国外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例如,意大利比萨饼公司就是把快递作为其事业追求和定位的,它的创始人就说过,快递是公司的事业,如果药品快递可成气侯,那他的公司就要变成药品速递公司了。所以要贴近行业、深探事业、不要混同。因为事业定位老化而在市场竞争中失势的,最典型的恐怕莫过于美国铁路公司。这家公司在二战的军运垄断中发了横财,为此,它在战后二十五年始终把自己公司定位为铁路事业而继续把提升自己的生产力作为提高其竞争力的努力方向。甚至面对高速公路的兴起给他们造成的威胁,他们还在铁路事业上下功夫。结果虽然他们在铁路运输效率上大大提升了,而在效益上却连年滑坡,损失惨重。如果他们及时把自己的事业定位调整为运输事业,就可把铁路、公路及其他相关产业结合在一块形成互补共进、比翼齐飞的合力,其竞争态势就将有大的变化。就我们中国的例子来说,只要我们仔细思索便可发现,中国人对于以事业变革在竞争中取胜这挡子事,也不是吃干饭的。在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别出心裁地树立起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军事斗争大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军事事业变革的典型案例。如果从“行行出状元”这个意义上讲,军事也算是一个行业。至少从近百年以来,这个行业的军事性质始终没有改变,似乎古今中外均没有例外,然而军事的内涵外廷却有着极其深刻和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在有作为的国家中,军事事业变革一直在或明或暗、或真或假地进行着。过去常有不战而胜的说道,实质上是军事事业变革的奇特体现。空城计虽然构不成常规,但不失为一着妙棋,古代和现代都有发生。若不注重军事事业变革,军事新生力量怎能以小变大、以弱胜强、以劣胜优、强者更强呢?!据说“911”事件是基地组织干的,假定美国真没有同基地组织合谋,那么,这在一个方面可以解释为基地组织的军事事业(针对美国)的变革,确实打中了美国军事事业变革的要害。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竞争几乎都是从事业变革的竞争开始而都要落实到效用上的。事业既然包含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这三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成,那么事业总有不变部分,也有可变或该变部分,事业变革就是要通过进退消长的方式来改变可变或该变部分,调整其中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从统筹角度上讲,既然事业是一个体系,是由主干显性事业、侧枝辅助事业和横向保障事业这三个作用不同的部分组成的。那么,事业变革就包括这三个部分内部各自的进退消长,也包括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变化。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的最终判定也是由事业取向决定的。所以,讲统筹兼顾必定要涉及事业取向、事业定位或事业变革,反之亦然。当然正如人们对统筹有明确和模糊之分一样,人们对事业也有清晰和含混之别,但这不妨碍统筹与事业在现实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统筹学与统筹法、运筹学以至与糸统工程、糸统学的根本区别正在于统筹学不是纯粹的数学或数学应用,更不能抛开事业对统筹的导向性作用。

沙发
发表于 2007-9-28 10:27:07 | 只看该作者
感受学习,谢谢LZ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