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读了一遍
我觉得主要还是今人对“三十而立”的一知半解造成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对于“三十而立”这句评语,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孔子从十五岁才开始立志好好学习,相传从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小有名气。
而现代社会,就知识上说已是孔子时代的千百倍,博学多才谁敢言哉。再说现在对三十而立的理解: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30岁的人已经“立”了。只不过我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毕竟人总是贪婪的,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钱财与名利才是“立”的标尺。从这方面说,我们与孔子的“三十而立”又差了岂止千百倍呢。
楼主的“三识”也说的很有道理,学识,见识和胆识,在钱财与名利面前,能做到这三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吧。不管是“三十”还是“三识”,只要能够做到机遇,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应该就算是“立”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