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谈天说地] [讨论]大学生和社会都不懂感恩为何物

[复制链接] 0
回复
70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8-24 11:5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年08月23日09:41   南方网  曾颖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22日楚天都市报一篇题为“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成为新闻排行榜的NO1,引起网民们的热烈争论。

从这次事件和由此激起的巨大反响可以看出,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并不懂得应该怎样去施恩和受恩。这对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和急待开拓的慈善事业,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某些企业和社团,利用捐赠和慈善活动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手段。这 本来无可厚非,至少比让模特儿当众洗澡有意义。但捐赠活动组织者因为不注重某些细节,而使得慈善的意味大变:比如让贫困大学生上台宣讲自己的贫穷;让养老 院的老人们在寒风中列队等候赠品;或把接受资助者的名字和资料贴上街头或登上报纸,让贫困受捐者的脸面和尊严受到再次损害。

我们不能说那些试图做善事的企业和社团是出于恶意而这么干,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因为不懂施恩的方法。那就让伟大的德兰修女来教教大家吧。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一生救助了无数的穷人。她甚至从垃圾堆中捡到许多贫病交加的濒死 者。她对他们毫不厌弃,总是尽最大努力救活他们。即便救不活,她也会按照濒死者的愿望和信仰,为他们准备不同的临终仪式,让他们以自己宗教的方式,体面而 尊严地离去。她会为印度教徒取恒河水清洗身体;会请来和尚为佛教徒诵经;会为基督教徒送来圣经……她从不强要被救者把自己当成“救星”,并因此而放弃自己 的信仰和尊严。这种不加任何附加条件并从不希求任何回报,甚至根本不把施恩当成施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献爱心。

这也许已是非常高的标准了,我们也许一时还难以企及。但不当“救星”,平等地与被救助者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不试图改变他的人生信仰地去做帮助者。

这是不是就是说穷人对捐赠者的捐助可以大而化之安之若素,认为理所应当呢?也不是,这又该回到另一个层面,即我们社会中急需学习的感恩文化。在这方面,我们所欠缺的,也不比施恩者所欠缺的施恩知识少。

搞新闻工作十几年,我曾亲眼看到甚至亲手搓合过无数的贫穷者接受捐助的事。这些穷者中,有读 书缺钱的,有医病缺钱的。他们来求助时,无不忧伤绝望。为他们做报道,联系到捐赠者之前,他们会一天N个电话催促。当一切办妥之后,便从此再无音讯。这让 许多帮助过他们的人很失望,一位80岁的离休老干部曾为不少于20个学生捐过学费,但孩子们在读完书之后,基本上没再与老人联系过。老人说:我不祈求他们 买什么回报我。逢年过节寄张明信片报个平安,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吧?

笔者也亲自遭遇过,一个没钱读书的女学生,在接受帮助之前,记者哥哥记者哥哥的叫得甜死人, 后来经我们的报道,被一个董事长收成干女儿,大学毕业之后赴美国留学并成为“海归”回国。有一天,我与她在街上相遇,她远远看见我,沉吟了片刻,居然埋头 小跑了过去,像躲一个禽流感患者……

我还曾亲历过一个被捐赠者将捐赠者告上法庭的事……

缺少感恩文化的薰陶而产生的缺乏感恩之心的受捐赠者,做出什么样的冷漠举动也不奇怪。前些日子发生的孙俪与受捐赠者的纠纷事件,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社会欠缺感恩文化而造成的恶果。

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学习施恩与感恩。应该学习用一颗仁厚与不图回报的平等心态去施恩;学习用一颗感念恩德并铭记不忘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恩情。惟如此,我们做的慈善,才不是低层次的物质或钱财转移,而是充满神圣与温暖的爱的交接!

相关专题: 贫困生和捐助人谁更无奈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