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愛冒險吗?
風險決策漫談
期望值理論(Expected Value Theory)
為了解釋人們到底是如何做風險決策的,學者們最先提出了期望值理論,即人們對于相似條件的備選選項,先計算一下,每一種備選選項的數學期望值,然後選擇期望值最大的那個選項,期望值的計算用數學公式表示為:
那麼究竟什麼是期望值?直觀來講,就是無數次相同的風險決策的最終平均值。
根據期望值理論,人們會把數學期望值最大的可能選項作為自己的最終選擇。
期望效用理論(Expected Utility Theory)
在此,有必要先明确三個概念:
(1) 風險中性----不偏好也不規避風險,表現出無所謂。
(2) 風險規避----不喜歡風險。
(3) 風險喜好----偏好于風險。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選擇做出規避風險的決定。由此可見,期望值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人們的這一行為決策,它并不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為進一步的分析,我們先引入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消費者從某一商品組合的消費中得到滿足感的主觀衡量,其衡量單位是任意的,在這里一個單位的效用代表消費者得到一份主觀上的滿足感。對于上述的決策我們可以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解釋。
所謂邊際效用,是指人在消費最後一個單位物品時所得到的效用。而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就是指隨著消費的增加,消費者從每個單位產品消費中得到的滿足程度是不斷減少的。需要說明的是,邊際盜用遞減并不表示總效用遞減。總效用是逐漸遞增的,而邊際效用衡量的是總效用的遞增速率,由于邊際效用遞減,使得總效用遞增的速率逐漸減慢,這并不是一種任意假定的特殊情況,而是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理性的規律。當你處于極度饑餓時,吃第一塊面包時你會非常開心,而且覺得面包的味道是如此的香甜可口,真是美味絕倫;吃上第二塊面包時,你也覺得挺好吃,但較之第一塊面包,它所帶來的滿足感就沒有第一塊那樣強烈了;吃了兩塊面包後,你繼續品嘗第三塊面包,此時你也許會覺得這僅僅是一塊面包而已,它的效用就不如第二塊,更不如第一塊了同樣,如果把貨幣看做是一種特殊商品,那麼貨幣的邊際效用也是遞減的。同樣一元錢,對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和對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來說,其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有些政府非常推崇財富再分配的政策,也就是向富人多征稅再以社會福利的形式分配給窮人,其理論依據就是邊際效用遞減:對富人來說增加1元的效用要小于窮人增加1元帶來的效用,對窮人來說,1元錢意味著饑餓時的一個饅頭,可以用來填飽肚子維持生命;對于富人來說,不要說1元了,就是1000元也只不過是打一場高爾夫或者唱一次卡拉OK。所以,財富再分配的政策是有一定道理的。
200多年前,貝努利(Bernoulli)為了解釋人們決策中的這一現象(規避風險),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論。期望效用理論與期望值理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期望效用理論認為人們對于價值的衡量是一個主觀的衡量,并不是數量的線性函數。
邊際效用遞減和風險規避其實是等價的。由于邊際效用遞減導致的人們的風險規避行為是完全理性。
至此,我們小結一下期望效用理論。首先,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人是風險規避的,這兩點是等價的;其次,人們對一個選擇的評價應該基于最終總財富狀況以達到期望效用最大化。
期望效用理論認為,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人們應該以他們的最終財富狀況為考慮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