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来行动,表达“真实”的自己,这的确是很让人羡慕的。不过,这里的“真实”还是有限度的,谁都知道这和“自由 ”差不多,都做不到非常的程度,只有差不多的程度。而这种程度的差异,只和人所处的不同规则层面有关。 一个极端的假设是:你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小岛上,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可以几乎做到100%的“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对不同人而言,吸引力是不同的。所以撇开这种极端情况,还是回到人与人共同生活的大环境中吧。想一下孤岛生活的情况,不难发现,影响你“真实”的其实是你的同类,以及他们的数量。所以,和你接触的同类越多、越复杂,你受其影响的程度就越高,假如你还想维持和这么多同类的关系,那么你的“真实”程度一般也越低。注意,这里不是说你以虚假的一面去维系,你只要冷静客观想想,即使是对交心的密友,你也能总保持100%的“真实”吗? 为什么“真实”程度和你所接触的同类数量、性质呈反比?前面说了一个模糊的词——影响,具体而言,这种影响是靠规则来产生和维持的。只要和同类有接触,你就不可避免地受各种各样的规则所限制,如果你还有所求(客观上,甚至你向别人提供帮助,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也算一种“求”,因为没有被你帮助的对象,你怎么获取这种愉悦?),那么显然规则的限制越大。 而这个世界上,大规则小规则环环相套,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应的,受到限制的规则层面也不同。打个比方,普通人的社交层面所要求的礼仪规则,和富人的社交层面所要求的礼仪规则是不同的,这里没有主张谁好谁不好的意思,只是客观来看,两个层面的规则是不同的。其实仔细想想,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不同社会层面的人来说,核心的东西可能差不多,但是具体的形式往往差别都不小。 有人说过,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快乐,可谓一语道破!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主要在你自己,到底想选择什么。穷人的快乐和富人的快乐,从没有上帝说哪个更好,只有不同的人给出自己不同的判断。而这之外,还有穷人的烦恼和富人的烦恼的选择。所以归根结底,你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什么位置,就享受好这个位置带给你的一切喜怒哀乐,只有你改变了你的位置,那么就要受到新的规则圈的限制,你的喜怒哀乐也就必然和新的位置相匹配了。 说到这里,很简单了,就是一个人只要在目前所处的社会位置上,努力做到和这个位置相匹配的“真实”,这就ok了。做不到那更多的就属于虚假了,超过了,也必然会受到矫正,因为过犹不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