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介绍的各模块的时候,出于简化考虑,有一些细节被我忽略掉了。如果您看到这里了,那么相信您对前面的过程已经有相当了解了,我就把一些细节再以补遗的方式贴上来,这样就比较完善了......
请看下列几个挑战......
1.安全类培训的有效期通常是一年,一年后员工的麻痹思想又产生了,需要重复培训,软件怎么可以用“动态需求=静态需求+IDP-已培训-已免除”这么简单的减法减掉呢?
好,为了避免上面的情况,我们在课程上增加了一个有效天数栏位。如:安全培训有效天数为365,那么设置如下:

当培训记录保存时,自动会用培训结束日期+该课程的有效天数算出一个“失效日期”放在员工的“已培训”下:

公式修正为:“动态需求=静态需求+IDP-已培训且没失效-已免除”
2.把动态需求自动算出来确实挺好,可我们设定的岗位模版课程很多,软件一下子把那么多的未培训抛出来,这样我依然不知道如何安排培训啊?哪些是我的重点,哪些是我可以缓一缓的课程啊?
这个问题非常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给课程设置优先级:
- 强制培训:如:入职培训,安全培训,必须培训完才能上岗的这类课程。
- 普通级别:满足岗位要求的培训课程。
- 晋升级别:除了岗位要求外,额外需要培训的课程。
- 目前我定义为三级,当然您也可以按照您公司的要求多分几个级别,这样培训需求就能切分得比较开......
举例如下:“销售管理”课程是针对销售主管来设计的,所以在课程上设置普通级。但对销售代表来说是晋升级的课程,而对“毛小毛”这个员工来说是迫切需要的,要强制在一周内培训掉,这时候我们怎么设置呢?
首先,我们在课程上设置优先级别。

其次,我们在岗位需求上重载优先级别。

最后,我们在个人动态需求上重载优先级别。

在查询的时候优先找个人上的优先级,没有就取职位的优先级别,再没有就取课程的优先级别......
按优先级别的查询条件如下:

结果显示如下:

这样就能分清培训重点课程了......
3.现在业内对于培训体系的理解犹如盲人摸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有各的道理,那么软件是如何架构的,是建立在对培训体系一个怎样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我要实施这样的培训流程,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培训体系与之配套......

培训体系分三个层面:制度层面、资源层面、运作层面......
软件解决的只是运作层面的问题啊,如果您对整个培训体系建设比较感兴趣可以参加《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建设》课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7-31 13:26: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