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时代光华 - 

[读书评论] [连载]《中国股民必须懂得的60个问题》

[复制链接] 22
回复
424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发表于 2007-6-21 09:18:21 | 只看该作者

lz更新得太慢了,搜狐读书里面的快多了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7491.html

12
发表于 2007-6-21 14:58:13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书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1 15:17:34 | 只看该作者

8 该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吗

股票投资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单一持股限制了投资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将风险变得更加无法控制,所以,要进行多元化投资。实际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技术难点在于该持有多少只股票可以最大化地消除个股的风险,一般来说,持有20只股票可以实现最佳的多元化投资效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可能是每一位投资者在初涉投资时听到最多的一句告诫,投资专家和金融学教授们也在不停地强调多元化投资的重要性。尽管人们一再提到,在投资组合中不要将过多的钱配置到极少数股票上,但许多投资者仍然试图通过重仓持有一只可能表现最好的股票试图来获取最大收益。问题在于股票投资本身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人能保证上市公司和股票价格未来的表现,单一持股限制了投资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将风险变得更加无法控制。进一步的问题还在于,即使大多数投资者接受了多元化投资的理念,却又不明白多元化投资的定量概念,导致实际操作中无所适从,实际的效果往往达不到多元化投资的目的,反而受其所累,投资回报不尽如人意。

什么是多元化投资

如果投资者用全部资金购买一只股票,一旦这只股票所代表的公司出了问题,甚至被摘牌,那么,投资者的资金就可能部分乃至全部受损。所以,我们应当把投入股市的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股票上面,而且股票所在的板块、行业都应当尽可能的不同,这样才能规避持有单只股票引致的风险。通俗来讲,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虽然多元化持股并不能保证不会发生损失,但确实是已经被实践验证了的比较稳妥的投资策略,可以帮助你实现长期的财务目标。许多金融理论上的研究和复杂的技术分析也可以证明为什么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风险。简单地讲,当你把资产分布到不同行业和特质的股票上时,就可以减少整个投资组合价格波动的风险,因为并不是所有股票在同一时间内的上涨和下跌趋势及其程度都是一样的。但是投资者需要明白的是,不论你实施怎样的多元化策略,投资风险永远不会降为零,因为股市的风险就是股价的波动性,虽然你可能规避了个股风险,既所谓的非系统风险,但是整个股市的风险,即系统风险,你是无法规避的,系统风险几乎对所有股票都会构成影响。

该持有多少只股票

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技术上的难点是究竟该持有多少只股票就可以最大化地消除个股的风险,持有股票种类过少可能达不到多元化的效果,而持股过多,则投资者可能因精力有限而无法面面俱到,反而降低了投资回报。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到底持有多少只股票比较合适呢?从实际经验来看,数量的多少会因人而异,但金融学教授们还是给我们精确地计算出具体的多元化持股数量。在《当代投资组合理论和投资分析》(Modern Portfolio Theory and Investment Analysis)这本权威金融学著作中,教授们用统计学的标准差来衡量股价的波动性,以此判定风险的大小。他们通过计算得出,持有单只股票的投资组合的标准差高达49.2%,意味着这个投资组合较市场的平均股价会有上下近100%的巨大波动,但如果将股票数量扩充到20只,标准差会降到19.2%;更有趣的发现是,如果将股票数量从20只增加到1000只,投资组合的风险仅会比持有20只股票时的风险下降0.8%。所以说,持有20只股票一般就是最佳的多元化持股数量。

实际的多元化

虽然理论上证明持有20只股票可以实现最佳的多元化投资效果,但这个理论其实更适合资金量巨大、有研究实力保障的机构投资者。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同时照顾20只股票也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尤其是这20只股票还要分散到不同行业、不同特质的股票上,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那些没有研究能力和时间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基金来实现多元化的投资效果。此时,投资者的重点就是很好地选择基金,如果这家基金持有的股票数量过多,就如前面所言,不仅不能降低投资风险,反而会影响投资回报。但对于那些积极型的投资者来说,就没有必要去追求理想状态下的多元化持股了。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一句话:“只有在投资者不知道自己都在做些什么的时候才需要多元化。”如果你自己对一些行业的股票有足够的了解和非常熟悉,那么只做两三个行业的三五只股票可能是最实际的做法。不要忘记,这里仅仅是在谈股票投资的多元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把个人资产配置到债券、房地产、定期存款等低风险的投资品种上来降低投资的风险,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9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股价发生变动

在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上,股价的变动最根本的应该是受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而基本面因素,一是公司盈利,二是估值倍数,当然,还有技术面因素、心理因素等。股票价格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动,虽然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公式可以准确告诉我们股价为什么会变动,如何变动,但我们还是能够总结出一些驱动股价变动的因素,它们大致可以归纳为基本面、技术面以及市场心理因素。

基本面因素

在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上,股价的变动最根本的应该是受基本面因素影响,而基本面因素,一是公司盈利,通常以每股收益为衡量标准,二是估值倍数,例如市盈率倍数。作为普通股股东,有权利获得公司盈利的一部分,每股收益就是公司对于股东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希望转让其持有的股票给其他人,就是放弃了对公司未来盈利回报的所有权,买家就需要支付一个数倍于当前每股收益的价钱,来获得对公司当前和未来收益的所有权,这就是估值倍数的概念。股票的最终交易价格就是公司盈利乘上一个估值倍数来确定的。公司盈利的一部分会以股息的方式回报给股东,而剩下的一大部分则由公司代股东持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去实现更多的收益,为股东带来远期的更大回报。对于那些把利润的大部分用于股息分配的公司来说,可以视每股股息或称每股股利为公司盈利。此外,“每股现金流”也是反映公司是否盈利的指标,不过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是“每股收益指标”使用得最广泛。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股收益的变动会引发股价的相应变动。估值倍数,从本质上说,是用来反映公司未来盈利折现到当前的价值是多少,因此它是由两项因素构成,一是公司盈利的成长性,二是折现率。公司盈利增长越快,估值倍数就越高,股价也会越高;而折现率越大,估值倍数就会越低,股价就会走低。公司盈利的成长性比较容易理解,而折现率是一种对未来风险评估的当前反映。公司盈利前景的风险越高,折现率也要相应提高,估值倍数就会降低。此外,折现率还是对未来通货膨胀风险的反映,通胀率越高,折现率就越高,估值倍数就越低,表明未来收到的钱会贬值。

技术面因素

如果股价仅仅是靠基本面因素驱动,投资就会变得很简单。而实际上,影响股价变动的还有许多技术面上的因素(这里的技术不是指技术分析),主要包括:

1.市场和同类股票的表现

大多数股票的价格变动都会随同整个市场或板块内的其他股票做同向运动。比如市场突然出现大幅下跌,即便那些基本面良好的公司股票也会遭殃;而市场上出现了针对某个板块的利空新闻时,比如国家出台调控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整个房地产板块内的公司股价在短期内都会下跌。有研究显示,股票价格90%的变动都是由市场或板块的整体变动引发的。

2.替代品

股票并不是唯一可以投资的品种,在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可供选择的其他投资品种,如公司债和国债、期货等。即便是股票,不同地区的股票市场也存在替代效应。当投资者更倾向于其他投资品种或市场时,股市的资金量就会下降,股价就会下跌,反之亦然。

3.交易因素

一些大宗股票交易也会影响股价变动。比如基金经理因为持有人要大量赎回而不得不卖出股票。这些交易背后的决策依据都不是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变化,但同样会引发股价的波动。

4.股价变动趋势因素

当股价上涨时,该只股票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当股价下跌时,尤其是一定时期里的持续下跌,即便是最坚定的投资者也可能选择暂时卖出,从而进一步加剧股价的下跌。如果我们能够提前预知股价变动趋势的形成,自然就找到了最简单的盈利模式,但趋势往往是在发生之后才被认为是趋势,预测未来常常是无效的。

5.流动性

这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可以通过交易量来衡量。交易量很大,表明有许多投资者在买卖这只股票,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推升股价,反之,股价就会下跌。

心理因素

或许我们可以把所有无法解释的股价变动原因都放到心理因素这个筐里,从而发展出一门新的科学——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认为股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缺乏效率的,这是由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造成的。比如许多投资者都非常相信自己爱听、符合自己意愿的信息,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则持排斥的态度;很多投资者主观地制定投资决策,而不是去弄明白所以然,一旦遭遇损失时,马上就有非理性的反应;一些投资者常常坚持自己的错误而不去改正,并为这种错误强词夺理,等等。由这些心理上的因素所造成的股价变动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难以破解的,至少目前是如此。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2 10:16:21 | 只看该作者

10 为何我持有的股票总是不涨

好股票为什么总是涨不起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本身未来的成长性如何?股市里许多刚开始接受主流的基本面分析理念来挑选股票的投资者经常会抱怨自己发现的“好股票”为什么总是涨不起来。实际上,他们从公司业绩、行业背景和估值等角度分析认为的所谓好公司、好股票,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这里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可能是市场错了,你对这只股票的“超前”判断可能还未形成市场的共识,但你要坚信自己,只要你的判断基础是正确的,公司的业务发展也的确如你所料,市场里的其他人迟早都会转变观点,加入到你的行列里来。另一种可能就是你的判断失误,这种失误要么是对公司业绩的成长性及相应的估值没有准确把握,要么是犯了对股票类型及相应投资策略认识模糊的错误,在不适宜的时机买入了不适宜的股票。事实上,目前所接触到的个人投资者的选股失误多是自身的问题而非市场的问题,而且很多投资人都是犯了一些不符合最基本的股票投资常识的错误。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投资者2006年年中在给我们的来信中对一家公司股票的表现感到非常困惑。这家地处东北,主营业务为造纸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在当时看上去很不错,处在一个与烟草包装有关的相对垄断的行业里,进入壁垒较高,竞争不是很激烈,因此公司盈利能力较为出众,毛利率在35%左右,净利润率也在10%以上。从估值来看,如果预期这家公司2006年每股收益可以增长10%,则可以达到06元左右,当时7元多的股价,动态市盈率只有117倍,似乎很便宜,但这只股票在2006年的涨幅却明显落后于大盘。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但为什么就涨不起来呢?其实,投资者在这里忽视了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即公司的成长性。股市里非常看重的一个选股指标是PEG,即当前市盈率除以未来3或5年每股收益(EPS)复合增长率,这是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发明的选股指标。PEG将公司的估值和成长性结合起来,用于说明一个很实在的投资逻辑关系——现在的股价可以反映公司未来盈利的增长吗?比如一家公司的股票目前以20倍市盈率交易,未来公司EPS增长率为20%,则PEG为1,说明股价正好反映其成长性,当前的价格不贵也不便宜;如果未来EPS增长率为40%,则PEG为05,显示当前股价明显低估了公司业绩的成长性,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但如果未来的EPS增长率只有10%,PEG高达2,则说明价值已被高估,股价有下跌的内在需要。此外,PEG还可以在同一板块的股票之间进行对比,从而找出哪只股票的
价格被相对低估,更有投资价值。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PEG估值法。再回到上面那个例子。这家公司的成长性过去一直不很突出,当时我们判断该公司2006年的业绩似乎只有一位数增长的可能(事实上该公司2006年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即便我们乐观地估计未来3年公司EPS增长率可以达到10%,按当时市价计算PEG为117,其实并不诱人。而且很有可能其未来的EPS增长率还达不到10%,假设是5%,则PEG高达234,说明当前的股价已经太高了。这就是为什么机构投资者当时不热衷于介入这只股票的原因,除非市场上多数人预期公司业绩会出现高增长,否则股价肯定难以上涨。所以,仅仅通过市盈率来估值,有时是不充分的,还必须和公司成长性结合起来,这也是为什么钢铁股在正常情况下只能有10倍的市盈率,而高科技、新能源类股票的市盈率可以到30倍甚至更高的原因,道理就在人们对于它们的成长性预期的不同上。从上面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明白选股的关键是什么了。估值,听起来玄乎,其实做起来并不是很难,哪个行业或公司应该用几倍的市盈率来估值都有现成的参照范围,最多用现金流折现模型(DCF)等绝对估值法来测一下股票的内在价值即可,我们将在本书的选择行业股部分做全面介绍。选股真正的难度及关键,在于对公司成长性的判断上。投资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把握商业周期、产品周期以及盈利周期的变化更迭,了解公司产品或业务的市场销售状况、成本及利润率变化趋势等,这些因素最终都归结到公司盈利的成长性上。这才是形成投资决策的基础。除了因为没考虑到公司的成长性导致选股失误的情况外,许多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处在不同行业或发展阶段的公司股票也有着不同的市场特性,而是简单地用同一尺度、同一个标准来选股,比如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指标来作为选股的标准,这样确实很容易找出一些质地不错的好公司,但其股票价格在股市上的表现有时却不一定与当时的大盘状况相吻合。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家老牌绩优公司——佛山照明(000541)。2006年该公司业绩增长稳定,市盈率只有10多倍,股票看似“性价比”很高,但市场却不这么认为,2006年整个股市上涨了130%,而这家公司的股票涨幅却只有30%,没有跑赢大盘。为什么投资者在佛山照明这只股票上的投资会产生失误呢?我们认为,简单来说,就是牛市中买入了不符合牛市特征的股票。佛山照明从其基本面来看是长期被市场定义为防守型及收益型的股票,专业投资者在牛市市道中一般都不会选择这类低风险的股票。但在熊市或振荡市道中,像佛山照明这样业绩波动不大、股息回报率在5%以上的股票就会受到市场的青睐。比如在2007年年初A股大幅振荡、前景不明朗的股市环境中,其他牛市品种和大盘都表现不佳,几乎原地踏步,而佛山照明却给投资者带来了30%以上的回报。此外,投资者由于不了解一些行业股票的周期性特征,也容易在错误的时点买入错误的股票。比如在钢铁行业处于景气低迷或前景不明朗的时期,钢铁股的市盈率只能维持在个位数上,如果投资者认为它们“很便宜”而买入,可能就要等待漫长的时间才能迎来行业的转暖、业绩和股价的上涨。在当前的中国股市,对于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如果想通过积极的股票操作策略获得优于大盘或至少与大盘同步的投资回报,首先就要避免犯上述常识性错误,知道在何种市场状况下应该去重点关注哪些类型的股票,这样你所掌握的有关公司和行业基本面分析、估值和投资策略的知识才能引领你找到真正的好公司和好股票。

11 股票投资遭遇亏损该怎么办

既是做投资,遭遇亏损便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面对亏损的态度。在卖出亏损的股票时应该问一下自己:第一,我当初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是什么?第二,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吗?第三,这些变化动摇了我当初投资这家公司的理由了吗?每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避免亏损的发生。当亏损发生时,投资者往往陷入两难选择的矛盾之中,究竟是现在就卖出,立即止损?还是等待一段时间,看看亏损是否能够缩小甚至止亏为盈?许多投资者往往在这个时候变得犹豫不决,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翻本误区

没有人能够保证股价下跌后一定还会返回到原来的价位。事实上,遭遇亏损之后再等待股价回到你的成本价上,会极大地侵蚀你的回报。表1-1指出当股价下跌后,需要涨多少才能翻本,从中你可以知道及时止损的重要性。

表1-1股价下跌与股价翻本之间的关系
股价跌幅 翻本需要的涨幅
10%   11%
15%   18%
20%   25%
25%   33%
30%   43%
35%   54%
40%   67%
45%   82%
50%   100%

从这张表中可以知道,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下跌了50%,从这个价位开始未来股价再回到原来开始下跌的位置,就必须要上涨100%!拿具体的股价来说,一只股价10元的股票下跌到5元,跌幅为50%,如果投资者想持股翻本,股价从5元再涨回10元,则需要有100%的涨幅。显然,这样上涨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事实上,许多投资者都没有去做这个简单的算术题,错误地认为如果股价下跌了20%,再涨20%就能翻本,最终却可能让亏损越来越大。虽然并不是说股价反弹就一定不会发生,一些时候股价下跌确实是基于市场不正确的判断而出现的暂时现象,但如果耗费过长时间等待股价翻本,不仅难度极大,而且失去了其他的投资机会。所以,需要在亏损变得无法控制之前就果断卖出股票。

可行的卖出策略

投资者的风格和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是追求中长期回报的价值型投资者,有的则是捕捉短线机会的激进型投资者,似乎没有统一的卖出策略适合所有类型的投资者。比如股价下跌3%就卖出止损更适合于交易型投资者,而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小幅度的股价下跌并不令人惧怕,股价下跌15%以上再考虑卖出可能更为合适。不过,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在卖出亏损的股票前都应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当初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是什么?第二,现在情况发生改变了吗?当初买这只股票的理由还存在吗?第三,这些改变动摇了我当初投资这家公司的理由了吗?首先要回顾买入的理由,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很好的资产负债表?还是正在研发某项会有市场突破性反应的新产品?或是公司将有资产重组事项?把这些理由一一罗列出来。其次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当前股价并未像自己预期的那样上涨,反而出现下跌,公司和市场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比如是不是因为投资者获利回吐导致股价短期下跌。如果你确定有些情况确实发生了改变,就要想想这些改变是否足以影响到当初你买入这家公司股票的理由。比如公司的盈利模式如果发生改变,这时候公司的基本面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之前的投资理由就可能不再合适。如果对新的盈利模式不看好或不确定,最好先卖出股票。通过以上三步来思考是否需要卖出亏损的股票,可以帮助你制定最理性的投资决策,避免受自己和市场情绪的影响作出错误的决断。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11:45:03 | 只看该作者

12 为什么要掌握基本面分析方法

掌握基本面分析方法,就是注重最本质的公司质地的研究。通过对公司经营的全面了解,估算出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作出最终的投资决策。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股市发展初期,国内投资者的股票分析方法还比较单一,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大家都热衷于看K线和听消息来决定买卖策略,不太关注公司基本面状况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很少有投资者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分析股票估值的依据,甚至连专业投资机构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部门提供市场研究报告。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股市发展初期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只要圈到钱了就OK,根本不去关心公司股价的表现,市场参与者也盛行坐庄、跟庄和投机炒作。在这样一种市场特征下,技术分析就比基本面分析更能捕捉到机会。这种初期的市场特征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得以改变,尤其是过去5年,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崛起,与境外成熟市场的更多交流和融合,以及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制度性缺陷,国内投资者已经开始更多地采用国际主流的基本面分析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投资操作。这样的进步非常明显,5年前国内机构还没有盈利预测和估值的概念,现在机构研究员已全面掌握了财务模型和各种估值方法的使用,投资者也开始根据专业研究机构的公司基本面研究报告和宏观经济形势来选择和交易股票。普通个人投资者虽然也能意识到基本面分析很重要,但对于如何进行基本面分析,由于受知识背景局限等因素影响,还是不知从何入手,也难以对真假难辨的市场资讯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基本面分析方法在广大个人投资者群体中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什么是基本面

大体上讲,基本面涉及所有会影响一家公司投资价值变动的数据和资讯。与技术分析依赖股票的交易信息和历史表现来指导操作不同,基本面分析注重最本质的公司质地的研究,基于对公司经营的全面了解,估算出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再对照当前股价来决定买入或卖出。投资者通过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把握,如现金流、负债、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等指标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是否诱人,是否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此外,公司所在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以及公司管理层的素质也都是影响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股票市场理解成为一个汽车交易市场,股票就是这里销售的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使用技术分析方法的购车者不关心产品的性能,而是研究市场的人气,如果发现某款汽车展台前人声鼎沸,他们就会认为这是款好车,就会决定购买,期待高涨的需求推动该款汽车价格的提升。而使用基本面分析方法的购车者会根据一些客观的标准对感兴趣的汽车精挑细选,比如他们会看某款的配置、使用什么样的发动机和多少价钱的轮胎、车内音响和装饰是什么档次,由此来确定这辆车是否物有所值,这就如同研究公司的账面价值或清算价值一样,首先要清楚公司最底线的价值是多少。接下来,使用基本面分析方法的购车者还会考察这款车的性能,它的百公里油耗是多少、最大扭矩和车速是多少、操控性能如何,再通过亲自试驾来测试验证,这就好比分析公司的损益表,了解公司的盈利能力如何。最后,使用基本面分析方法的购车者还要了解这款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它是否开了一年后就会出现质量问题、历史上检修的频率有多高、车辆制造厂提供什么样的技术保障和售后服务、其他开过这款车的人的评价如何,等等,这就如同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公司财务是否健康稳定,是否有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一样。当使用基本面分析方法的购车者全面了解了车的配置、性能和质量,对比同类车型后会形成一个心理价位,如同给公司股票估值一样,如果车的售价低于心理价位,则决定购买;如果认为不值这个价钱,就会等待其降价或重新寻找。虽然,这样购车会比较辛苦,但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不会成为盲目的消费者,开着自己了如指掌的车心里更加踏实和满足。股票市场上的基本面分析就是帮助投资者成为理性成熟的玩家,面对市场风云变幻有自己的主见,更加从容自如。

基本面分析的优势和劣势

基本面分析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和各种细节,让许多没有分析能力或没有时间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对一家公司进行全面的基本面分析确实要投入很多的精力,但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在对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前景有了全面了解后,更容易知道公司股票的当前价位是否合理。如果你发现公司股价没有反映公司基本面的积极变化,也就是说定价不合理,就可以从中获利,甚至是赚大钱。基于公司长期投资价值来买卖股票也会使你远离市场短期波动的风险,不会被短期的诱惑或恐慌所左右。但是,通过基本面分析方法选股不一定保证买入股票后股价就会立刻启动,快速实现投资回报,如果喜欢通过短线交易来获利,基本面分析就很难派上用场。公司财务和经营的变化在市场的反应有一个滞后效应,很有可能要等待一段时间才会反映到股价上。而在此期间如果股价朝投资者预期的相反方向运动,投资者就会经受心理的煎熬,开始怀疑自己判断的准确性,并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用基本面方法选股的投资者来说更是如此。在牛市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赚到钱,一些投资者误认为自己找到了投资诀窍,可以百试不爽;但在股市处于熊市或前景不明朗的时候,投资者就不能再靠运气来赚钱,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谨慎选股。只有对公司的方方面面都能了解得十分清楚,制定投资决策时才能更有信心,才会成为成功的投资者。至少,在熟悉基本面分析方法以后,当别人给你推荐某只股票时,也能有自己的判断;在阅读市场研究报告和财经新闻的时候,能够听懂看懂,而不会再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


13

股票分析师可以信赖吗在面对分析师的咨询和建议时,投资者需要留一份清醒,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判断。要绷紧利益冲突这根弦,因为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是服务于某一集团或机构的。在面对股市海量的市场和公司资讯时,即使是那些时间和精力都有保证的专业投资者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好在股票市场上专门有一群人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资讯收集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这些人就是股票分析师,是市场不可或缺的中介。但如果投资者对股票分析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则分析师对市场的影响力会日渐提高,有些时候甚至被赋予了过多的权力。投资者在面对分析师的咨询和建议时,需要留一份清醒,不要失去自己的理智判断。

分析师的分类

投资者接触最多的是来自于证券公司研究部的分析师,又称卖方分析师。他们自己不直接买卖股票,其研究服务的目的就是向市场兜售各种可以增加交易量的投资观点,所以被称之为卖方。卖方分析师分工很细,不同行业的股票有不同的分析师负责,此外还有提供宏观经济研究和投资策略的宏观分析师和策略分析师。目前国内券商研究部的上千名分析师每日提供数以百篇涵盖个股、行业、经济和投资策略的研究报告,他们是最大的股票研究提供方。与卖方分析师相对应的是买方分析师,他们是各家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内部的研究力量,仅对内部提供研究服务,而且不会像卖方分析师那样进行详尽的基础研究,更多的是对卖方分析师的研究结果再加工,挑选出最可信的投资观点。此外,还有一类独立分析师,他们既不受雇于券商,也不服务于机构内部,而是以独立公司的形式,为投资者提供收费性质的研究服务。这类分析师从理论上说不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是近几年在欧美兴起的股票研究力量,不过在国内尚未普遍出现。而那些投资咨询机构的分析师目前在研究水平上较券商和机构的研究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尚无稳定的盈利模式,因此在观点的独立性上就存在问题。

利益冲突

投资者在享受各种研究服务时,必须时刻绷紧利益冲突这根弦。尤其是券商的研究报告,虽然其提供了丰富的股票基础研究信息,对投资者的分析决策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其研究报告中也有免责条款和独立性声明,但投资者还是要警惕可能的利益冲突。券商研究之所以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主要原因是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可能会干扰分析师的客观性。因为券商的核心业务之一就是帮助一家公司发行股票或债券,这时投资银行部门就可能会暗示分析师出具有利于这家公司的研究报告,以帮助该公司股票顺利发行。如果是一家质地一般的公司,分析师就有可能在其报告中夸大好处,遮掩风险,而投资者就有可能受到误导,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此外,券商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不断招揽投资银行业务,如果其分析师经常指出一些公司的问题,就有可能得罪潜在的客户,失去生意机会。券商分析师容易失去客观性的另一大原因是其盈利模式。券商的研究报告本身是不产生收入的,而是通过交易者的佣金来维持研究的成本支出,这就要求有活跃的交易量来产生佣金收入,分析师们才有从商业上考量的存在价值。所以,分析师们容易出具诱使投资者交易的研究报告,如在公司基本面并无显著改变的情况下频繁变更买入或卖出建议,让投资者做无益的交易。从我国的证券法律法规上看,虽已有比较完善的抑制券商利益冲动的刚性制度,但只要券商研究的盈利模式未发生根本改变,还是要靠投资银行业务和交易的佣金来养活自己,那么,利益冲突问题就不可能完全杜绝,投资者如果盲目听信分析师的建议来买卖股票就可能遭受损失。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11:36:19 | 只看该作者

14 上市公司值得信赖吗

绩优上市公司值得信赖,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规范,上市公司同样关心股市和股价的变化,原因是,一是管理者自身持有公司的股票,二是公司再融资的需要,三是兼并收购的需要,四是公司管理层面子上的需要。在股市里,投资者总是对上市公司耿耿于怀,有一种习惯性的对立心理,比如人们常斥责公司发行股票就是在圈老百姓的钱。股市里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也是一种博弈关系,似乎总是一方要占另一方的便宜。尤其在相对弱势的个人投资者群体里,这种意识更为盛行,总担心自己成为受害者。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首先关于圈钱一说。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我们看到已有越来越多的在各行各业真正代表中国经济活力的优秀公司进入股票市场,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分享这些公司快速增长带来的丰硕果实的机会。只要是绩优公司上市,圈钱之说就有点偏激。相反,投资者会贪婪地期盼有更多的优质公司来发行股票,从而分得一杯羹。举个例子,你有一家每年能给你带来100万元净利润、生意兴隆的餐馆,估值1000万元,你拥有其100%股权,如果你打算出让30%的股权,变现一部分用于扩大餐馆规模或做其他投资,只要价格合理,以前对这家餐馆垂涎已久的人便会挤破门槛,因为你是在给别人提供分享这家餐馆丰厚利润的机会。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公司前景看好,而且你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你手中以前并不产生收益的资金就会因为这家公司的业绩越来越好而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相对而言,投资者的财富效应会更大。另一个普通投资者担心的问题是:我把钱交给上市公司,其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会好好经营,为股东创造价值吗?他们会和流通股股东一样关心股价表现吗?其实,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这种担忧,我们相信会越来越少,上市公司和你一样关心股票价格,原因如下:

1. 管理层也持有公司股票

这是上市公司关心股市首要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伴随着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高管可以合法持有更多的公司股票,他们是以股东的身份来经营公司,成为与流通股股东利益一致的共同体。不过,上市公司高管经董事会通过,低价获得公司股票奖励是有许多条件的,是一种期权性质,不能马上兑现,比如说企业要连续三年做到净利润每年增长20%、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5%之后,管理层持股才可以逐步获得流通权等。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业绩真的能连续三年保持20%的增长,其股票对投资者将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必定会在其股价上有良好的反映。此外,由于股票期权有锁定期,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手段短期虚增利润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公司管理层唯有靠尽心尽职的管理和打拼赚取更多的利润,带动股价合理提升,才是得到股权奖励和回报的正道。

2. 再融资需要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股价长期低迷,其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和融资成本就会很高,银行等债权人也会根据该公司的股价表现频繁地调查这家公司是否存在问题。它们更愿意支持那些股价表现坚挺的绩优公司,这样的公司可以获得更为优惠的贷款或债券利率,减少财务费用开支。此外,上市公司除了首次公开募集资金外,未来还有继续增发股票进行融资的需求。如果股价很低,为筹得足够量的资金,上市公司就不得不按照很低的估值来更多地发行股票,包括大股东在内的所有股东手里的股票就会贬值。相反,如果股价高启,市场因为看好公司的前景,给予其股票很高的估值,公司筹得同样一笔资金所发行的新股数量就可以减少,对原有股东的摊薄效应就会降低,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只有公司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提供持续的业绩增长,才有可能让股价长期走强。其结果是,资源不断向这家公司集中,从而帮助其获得更为强大的扩张和价值创造能力,最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会很开心。3.兼并收购

中国A股理论上已步入全流通时代,未来兼并收购活动会变得频繁起来。上市公司不像非上市公司,后者可以牢牢控制公司的股权,股东不想卖,别人就没有办法买。但上市公司则不同,他们的股权以股票形式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旦投资者看中某家公司,就会引来竞争对手或其他“野蛮人”的恶意股权收购,届时原大股东的控制权就会不保,原管理层的饭碗就可能丢失。可以预期这种在海外市场上频繁发生的收购事件未来也会在中国A股市场上演。所以,保持股价坚挺除了可以防止恶意收购外,上市公司利用其高股价还可以去收购其他低股价的公司,且不需要占用现金,只需发些新股就能完成换股收购,收编其他公司。在资本市场里,公司的大小要看股票市值,而市值的构成主要看股价(总市值=股价×总股本),一家拥有高股价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显然就会成为收购的优势方,甚至可以蛇吞象,以小博大,实现超常规模扩张。

3. 面子

上市公司的高管也是凡夫俗子,他们在经营一家公司取得优良业绩的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事实上,许多优秀经理人在创造个人成功后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已不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是在为荣誉而战,为自己掌管的公司不断增值、能够持续为股东带来回报而感到满足。如果公司股价表现不佳,经常遭遇投资者、分析师和媒体的批评,这对经理人来说,比个人收入减少的压力更大。另一个现实的原因是,作为职业经理人,在职期间公司业绩和股价表现糟糕,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上市公司的高管们也期望公司的股价在市场的表现能够十分出色。


15 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

机构投资者一定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优势吗?答案是未必。个人投资者可以自己去做调查研究,不放过每个细节;由于是用自己的钱做投资,因而会更加用心、更加专注,更容易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决策会更加快捷、灵活,且更加具有隐蔽性。不容否认,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会趋于正规和专业化,至少大家都在使用同样的游戏规则,都是以研究公司基本面、发掘公司价值为主要投资思路,股票市场也因此会变得更有效率,将资源配置到那些真正值得支持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他们分享股市回报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去购买共同基金或其他与股市关联的理财产品。但是,市场的机构化并不会出现所谓“消灭散户”的情况,中国人在传统上习惯于自己打理钱财,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个人投资者依旧会是股市里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而且那些有能力掌握专业投资知识的个人投资者的数量也正在不断扩大,他们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许多投资者可能仅仅只看到机构的基金经理们所拥有的种种优势,比如他们获取市场信息的资源和工具之丰富是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的。机构可以每年花费几十万元订购各个行业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各主要产品的价格、产量、出货、进出口变化;他们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到可能影响市场变化的国内外财经信息;他们拥有完善的财务预测、估值和财务及市场分析软件和模型;此外还有内部和外部研究员的支持,以及圈内的交流机会;由于有资金保障,基金经理可以随时走访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第一手资料;他们还可以花钱邀请行业专家甚至政策制定者来讲解行业发展趋势。难道这一切就能保证基金经理人都能创造优于市场或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能够打败基金经理的优秀个人投资者大有人在。为什么?第一,机构投资者们由于管理的资金数额庞大,需要做大量分散化投资,可能持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而不会把资金押在几只表现最好的股票上。他们追求的是“有效边际”,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大的回报;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可持续的回报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因此他们不能承受过大的风险,业绩表现往往很难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第二,机构投资者,即多数基金经理的智力并不超常,他们的分析水平和决策依据通常也是很平庸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他们顶着给投资者业绩回报的长期压力,比普通投资者更容易犯错误,智商不是确保投资成功的关键要素。第三,基金经理缺少责任感。因为基金经理实际上是“代理人”的角色,即他们运作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他们的收入与给投资者的回报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第四,基金的决策流程决定其很难先知且先动。基金经理自己不会直接去做研究、做模型、写报告,他们依赖于内部和外部研究员的支持。研究员从发现一个好的公司苗头、开始搞调研、做模型到完成报告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基金经理开始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至少又需要一个星期,提交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又至少需要一个星期,获得批准开始建仓时这只股票的价格恐怕已不再诱人了。第五,基金经理无法做到专注。尽管受过良好教育和严格训练的基金经理们较普通投资人在思考时更有效率,在获取信息后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但投资的复杂性在于每项投资背后所需的行业知识背景都不相同,而国内还没有出现以行业投资划分的基金品种,很难要求基金经理们都是所投资行业和公司的专家。投资组合决定了他们不能专注于单一或有限的行业,其结果往往是无法对行业和公司信息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判断。第六,其他内外因素的限制。除了投资决策过程长外,基金赎回和申购的波动会导致基金经理投资时进退维谷。影响他们心绪的一小半原因来自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一多半原因则来自于基金份额的涨落。而基金投资行为的透明化也使他们更容易被暗箭所伤。我们分析机构的上述劣势正是优秀个人投资者和部分私募基金的优势所在,他们可以自己去做调查研究,不放过每个细节;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钱做投资,因而会更加用心;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熟悉的行业或在有兴趣的领域投资,更容易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他们可以自我决策,制定更加及时、灵活的交易策略;而且由于资金有限,进进出出通常不会被其他市场参与者察觉。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个人投资者在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和时间上,已与基金经理没有太大的差别,关键还是要看能否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做出准确的判断。要提高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作为个人投资者,唯一需要加强的就是对投资知识的学习和对投资常识的掌握。哪些市场信息需要关注,这些市场信息意味着什么,以及什么股票在什么阶段值多少钱等,对此进行判断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应该说是全球通用的,真正掌握了它们,个人投资者战胜基金经理并不是难以做到的。

17
发表于 2007-6-28 11:54:21 | 只看该作者
不能用常规的眼光看待中国股市。。。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6-29 13:44:25 | 只看该作者

16 作为上市公司股东,我有哪些权利

买进了股票,就意味着你成为了公司的股东,作为公司股东,具有六大权利:1.重大事项决策权;2.对公司资产和盈利的部分所有权;3.股票流通权;4.分红权利;5.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权利;6.诉诸法律的权利。许多投资者参与股市,仅仅是把股票当作一种投资工具,甚至只是一个股票代码,并不考虑其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公司,而买入其股票实际上就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这种缺乏股东意识的投资行为不仅会妨碍投资者真正了解其投资的对象,导致短期投资决策的失误,更重要的是,如果市场参与者不了解、不行使股东的权利,就不会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制度,最终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所有者权利的等级划分

在了解作为股东享有哪些权利之前首先要知道还有谁可以向上市公司主张权力。按照公司所发行的不同性质的证券,公司所有者及享受的权力可以划分为三大等级——债券、优先股和普通股。理解这三种类型证券所赋予的不同权力的最好方式是看在公司发生破产时谁的利益会最先得到保护。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当公司面临破产清算时,可以最先分配剩余资产的是债券持有人,即债权人,之后是优先股股东,最后剩下的资产(如果还有的话)才可供普通股股东分配。在公司盈利分配上,也是要先支付债券和借款的利息,剩余的钱要先给优先股股东支付股利,最后才是普通股股东。看上去似乎做普通股股东实在不是件让人感觉良好的事,但不必沮丧,我们这里只是谈论当公司发生不测时普通股股东的处境,而如果公司利润可以实现快速增长,能够分享公司成长最大回报的不是只收取固定回报的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而是可以从自由流通的普通股股价持续上涨中取得收益的普通股股东。道理很简单,承担最多的风险,就应当享受最大的回报。

股东的六大权利

普通股股东还拥有以下六大权利:

1.重大事项决策权。股东可以对公司重大经营及人事变更事项,比如选举董事长、分红方案、兼并收购等享有投票表决权,这些权利通常会集中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行使,无法到场的股东可以委托他人代为表决。

2.对公司资产和盈利具有部分所有权。当公司生意兴隆的时候,股东所享有的收益是随公司业绩同步提升的,如果公司业绩增长100%,股东按持股比例持有的那部分股票所代表的收益也会增长100%,这种增长在多数情况下体现为股票价格的上涨。

3.股票流通权。这意味着股东可以在股票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不受限制。股票的这种流动性正是它较其他投资产品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投资像房地产这样流动性差的资产,可能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变现,而股票可以在瞬间就转化为现金。

4.分红权利。普通股股东可以享受公司的利润分配,而且在公司有能力分红而不去分红或分红不足的时候,股东可以提出要求,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来争取利益。

5.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权利。这项权利对于股东更好地制定投资决策意义重大。除了可以获得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外,如果股东希望公司能作出更多的解释,不论采取电话或直接拜访的方式,公司都有义务作出解答和负责接待。

6.诉诸法律的权利。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或大股东有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股东可以依法行使起诉相关责任人的权利,来避免可能遭遇的损失。了解自己作为公司股东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并且善于行使这些权利,以获得对公司更多的了解,并能施加影响的投资者,不仅可以保障个人的利益,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还会对完善整个股票市场体系作出贡献。投资者需要行动起来,让市场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能力有多大,主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

17 上市公司分红很重要吗

上市公司有能力能够持续分红,表明了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其在市场的地位,预示着公司的发展前景良好,同时也表明了上市公司对于股东的重视。这样的公司值得投资者信赖。上市公司分红在许多投资者眼中看来并不重要,甚至有些可有可无,他们认为投资回报主要是靠股票价差来实现,而那些持续分红的公司其股价在股市中的表现往往都是平淡无奇的;他们认为投资就是要追求高回报,如果追求的是稳定的固定回报,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购买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等投资品种来实现,没有必要去冒风险购买那些持续分红、却在股市表现不温不火的上市公司股票;他们还认为,一些上市公司虽然有很慷慨的分红记录,但没有人可以保证它们以后会一直保持以往的股利分红纪录,而固定收益产品却可以提供这样的保障。一些人认为公司少分红甚至不分红对投资者更为有利。首先,股利是要交税的,而股价上涨实现的投资回报目前还不用交资本利得税。其次,上市公司可以将计划分给股东的现金红利用于其他用途,其利更大。比如兼并收购、扩大再生产,或做其他方面的投资,最简单的办法是用于回购股票,上述所有这些举措都可能会推升股价,让股东获得更多的投资回报。而把利润分散给股东,除了让股东交税外,没有其他的好处。这些观点在某些时候是正确的,但并不总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上市公司为什么要分红以及分红会给投资者带来哪些好处。每年上市公司挣到钱以后,如何分配利润,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把钱留下来用于扩大生产,二是把利润分给股东。如果公司管理层认为把钱投入新的项目不会产生高于以前的回报水平,就会把多挣的钱回报给股东,让股东自己自由支配。此外,如果公司能持续慷慨分红,也表明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前景有信心、有把握,公司也有充足的财务资源以备扩张所需,市场也往往能对这样的公司给予更多信赖,其股价表现理应会优于那些资金捉襟见肘的公司。更重要的是,股东们得到的分红即股利,是真金白银,是真正反映公司财务实力的,是骗不了人的;而会计利润只是账面利润,其可持续性和真实性都可能存在问题。公司有能力持续分红,表明公司管理层有能力经营好公司,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从而使其会计利润的真实性也大大加强。事实上,股利带给投资者的回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低。如果公司保持每年30%的股利发放政策,即每年把公司利润的30%返还给股东,以一家第一年净利润1亿元的上市公司为例,首次分红全体股东可以享受3000万元的股利回报。如果这家公司能够保持每年20%的利润增长,股东每年获取的股利也会增长20%,如果10年之后这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6倍,股利发放也会增长6倍,达到18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能够保持30%的股利发放持续10年以上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一些稳定的行业,如银行、电力等的股利发放率甚至可以在40%~80%,投资者的股利回报就更加可观。尽管与股价在短时间内上涨所带来的回报相比,通过股利来获取回报显得并不总是那么吸引人,但是,要求上市公司分红派息,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稳定的回报(有时回报率也非常诱人),更重要的是确信这家公司是有光明前景的,是在真实地为股东创造价值。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09:47: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厚积薄发,做好功课

18 如何阅读公司财务报告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公司运营最直接透明,最客观的信息来源,它是我们正确选股的第一步。分析财务报告的重点,一是了解公司的营收和获利情况,二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三是查看公司的现金流量是否正常。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披露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公司运营最直接透明、也是最客观的信息来源,很难想象用正确的投资理念做股票可以忽视对财务报告的仔细研读和分析。像巴菲特这样市场信息灵通的投资大师,其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也是用在研读大量的公司财报上,我们在其传记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详见《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分析公司财务报告是我们正确选股的第一步。一家公司从事的业务和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率、营运资金状况和资产质量,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中获得。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公司业务及行业成长性前景的判断,以及公司股票当前估值与合理估值水平之比,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定。如果忽视了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把握,很容易产生脱离公司实际能力的乐观判断,导致投资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所以,阅读财务报告和进行财务分析是投资者的基本功,是合格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技能。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的重点或者说目的有三个。首先,了解公司的营收和获利情况,公司的销售额是否增长及增长幅度、毛利率的变动、管理和销售等费用是否合理,这些因素决定了在正常情况下公司运营总成绩单的最后得分,即业绩。其次,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目的是判断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这是支持公司业绩扩张和业绩可信度的基础。如果一家公司过去的业绩成长性和利润率都很好,但应收账款过多,或负债率过高,这样的公司股票最好也别碰。最后,也是比较简单的,是查看公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流(CFFO)是正还是负,如果CFFO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数,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公司只产生了账面利润而没有收回真金白银。财务分析除了主要看这三张财务报表外,财务附注里的数据和文字说明有时同样至关重要,经常可以揭示出报表里反映不出来的有用信息。此外,仅分析单个公司的报表还不够,还需看同行业其他有可比性公司的情况,对比得出哪家公司盈利能力最好、资产质量最高,这就是所谓选股的第一步骤。以下我们选一家公司——格力电器(000651)2006年中期财务报告作一个案例分析。之所以选这家公司,一是因为目前A股市场中80%以上的公司均为制造业,因此分析一家制造业公司的财报可以总结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分析要点;二是因为格力电器是行业龙头,有助于投资者参考判断其他家电及消费类公司的财务和运营状况;三是因为格力电器的产品和业务单一,几乎100%的收入来自于空调销售,是理想的分析样本。首先来看损益表。国内公开发布公司研究报告的券商的分析员几乎都不对公司业绩按季度来进行分析,这种只分析半年度和年度业绩的做法容易忽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趋势性变化,也不是国际通行做法。我们把格力电器公司过去几年的销售额按季度划分后,可以发现每年的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为销售旺季,在通常情况下,股价在旺季应该有更好的表现。此外,一些比率指标的季度变化也很有意义。如格力电器2006年上半年的毛利率较2005年同期减少了17个百分点,看似不多,但按季度来看,过去连续4个季度的公司毛利率下滑达到454个百分点,且呈持续滑坡趋势,到2006年第二季度时毛利率仅有1586%,显示出比较严峻的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滑的压力。如果这一势头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即便公司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继续扩大,最终也很难为投资者提供满意的利润增长回报。格力电器公司损益表揭示的另一个深层次的经营性信息来自于营业和管理费用(SG&A),虽然SG&A占销售收入比率在2006年第二季度时降到过去六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为1345%,但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如果剔除靠自产零部件外销和处理残废品带来的其他业务收入(财务报表附注中有详细数据),SG&A和主营业务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98%以上,也就是说,销售空调产生的营业利润率不足2%,这是非常微薄的利润率,会让投资者失去兴趣。导致格力电器SG&A费用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其众所周知的自建营销体系所发生的巨大费用支出,这一销售模式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回款并能有效扩大市场份额,但所消耗的成本巨大。过去波导股份(600130)就是因为不堪自建营销体系的重负,在市场增长放缓后被拖入亏损境地。其次来看资产负债表。格力电器自建营销体系和市场龙头的地位给公司带来了很健康的资产负债表,2006年第二季度应收账款周转率达到76%(全年应该在15%以上),在制造业中十分突出。对于账龄的分析显示,91%以上的应收账款的期限在1年以内,坏账的风险很低,而且公司还没有让人讨厌的大额其他应收账款。但是公司存货周转率并不理想,2006年第二季度存货周转率进一步下降到328%,这是一块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格力电器凭借其巨大的采购能力,可以大量依赖供应商融资,表现为巨额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使公司的经营并不需要依靠银行贷款,有很强的财务扩张能力。再看现金流方面。格力电器在此方面表现非常优秀,长期保持经营性现金流(CFFO)与利润相匹配的状态,反映在销售回款上很顺畅。2006年第二季度的CFFO更是较第一季度猛增34倍,主要是受加大供应商应付账款额的影响和减少现金支出所致。我们对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心公司会有来自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也不必担心公司销售额是否能够快速增长,因为不论是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的集中度提高,都会推动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但是格力微薄的盈利率很难激起投资者的投资兴趣,而且净利润增长也不是很突出。像格力电器这样的公司,已经取得了市场第一的地位,而且做得很专一,就是专业生产空调,其业绩和股价若想有良好的表现,就必须要在内部运营和管理效率上下工夫。通过以上简略的财务分析,可以显示出格力电器还是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和空间的。

19 如何分析损益表

一份损益表可以告诉投资者一家公司在特定时间内产生了多少销售收入,为实现这些销售收入,又投入了多少成本和费用,以及在减去所有账单和税单后,最终赚了多少钱,即利润情况。损益表,或称利润表,是投资者打开一份上市公司年度或季度财务报告最先看到的内容,里面包含的信息,如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公司基本面数据。一份损益表可以告诉投资者一家公司在特定时间内产生了多少销售收入,为实现这些销售收入又投入了多少成本和费用,以及在减去所有账单和税单后最终赚了多少钱,即利润情况。显然,那些收入增长快于费用增长的公司,是投资者最为中意的对象。

收入层面

主营业务收入,或称销售收入,是损益表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它反映了公司在报告期内销售所有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才是提升公司利润的最根本办法。所以,那些在主营业务收入上徘徊不前的公司,即使通过其他什么办法让利润保持增长,都不是正常现象。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才是体现公司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不断提高的标志。有些时候,公司利润虽然短期内表现不佳,但只要主营业务收入可以快速增长,能够有效扩大市场份额,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信心。我们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损益表中这几个孤立的数字,还需要到财务报表附注中了解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因为绝大多数公司都同时经营着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若干种产品和服务,了解哪些产品和服务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更大、哪些领域存在增长潜力,可以帮助投资者把握公司未来的表现,并且清楚哪些相关的市场和行业资讯需要密切关注。虽然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最主要、最根本的收入,但公司还有其他业务收入,如销售边角废料产生的收入,以及公司进行长短期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可能还有如政府补贴、资产重组收益等构成的营业外收入等。有时候,这些非主营业务收入会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构成。但投资者对这一块收入需要非常小心,要判断它们是可持续的,还是一次性的(即非经常损益),如果是后者,由此带来的业绩增长就很有可能只是表面繁荣,是难以持续的,业绩大涨之后就很有可能是业绩大跌。

费用层面

公司为产生主营业务收入需要有各种投入,在账面上主要体现为两个部分,一是主营业务成本,二是所谓的三项费用,即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是公司为产生主营业务收入需要直接支出的成本和费用,其中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其中折旧部分一般变动不大,投资者更多需要关注原材料成本的变化。如钢铁公司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就会推升主营业务成本,降低公司盈利,所以投资者需要了解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使用哪些原材料,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三项费用主要反映公司运营费用,如营销广告费用、办公费用、工资、研发费用、利息费用等,某些行业里的公司也把折旧和摊销费用放到管理费用中反映。三项费用是投资者衡量公司内部运营效率高低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通常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如果三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下降或低于同类公司,说明该公司在内部管理效率上具有优势。

利润层面

损益表上体现的利润,分别是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又称毛利润,来自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其表现可以用毛利率,即主营业务毛利÷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毛利率越高,说明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越强;而一个微薄的毛利率则会限制公司收入和业绩扩张的能力,并且增大业绩波动的风险。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三项费用后得来,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是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公司不仅要尽可能压低主营业务成本,还需要在三项费用上挖潜增效,如此营业利润率才能表现得优秀,公司最终的业绩才能得以最大化。利润总额则是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后的公司税前利润,将其减去所得税后就得到净利润。到了这一步,已是利润的最终体现,但由于掺杂了非主营收入带来的利润,持续性和可比性可能会降低,一份“干净”的净利润成绩单最好全部是由主营业务产生的利润所构成。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7-5 10:40:15 | 只看该作者

20 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

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全面了解公司的健康状况,是否“超重”——欠银行和供应商有多少钱,是否“贫血”——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否过低,以及“新陈代谢”是否正常——存货和应收账款是否过大。许多投资者仅将目光集中在损益表上,而忽略了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事实上,利润表只是反映表面现象,是成绩单,公司真正的功夫和实力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才能体现出来。

一份“体检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司在某个时点上,比如季度最后一天或年度最后一天的财务状况。通过这张表,可以知道公司在某一时点上拥有多少资产,又欠别人多少钱,即有多少负债,以及所有资产减去负债后股东拥有多少净资产。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全面了解公司的健康状况,是否“超重”——欠银行和供应商太多的钱,是否“贫血”——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是否过低,以及“新陈代谢”是否正常——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是否过大,这些反映公司健康状况的指标都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找到答案。如果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健康,就失去了提供业绩持续增长的基础,当前的业绩再出众,也不能给予投资者充分的信心;只有那些拥有一张强健资产负债表的公司,其发展的前景才充满希望。

三大构成

资产负债表由三大类科目构成,即资产项、负债项和股东权益项。资产项目。 又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其中流动资产理论上是指可以在12个月内变现的资产,需要重点分析的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账款和存货指标。投资者对于公司账上到底有多少现金,包括可以随时变现的短期资产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这对于公司能否正常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公司渡过困难时期,也是未来支持业务增长最直接的财务资源。所以,当现金储备快速下降,且长期保持低位的话,从财务角度讲,这样的公司就很难实现扩张,即便市场有机会也无法把握住。然而,公司现金储备过多,且长期保持高位,也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公司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未来的成长性同样难以期待。应收账款是公司客户收到货物或接受服务但未支付给公司的货款。很显然,如果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很受市场欢迎,其应收账款规模就不会太高,客户会非常愿意及时付清货款。而应收账款规模不断扩大时,很有可能预示着公司的销售不畅,虽然损益表上的账面收入和利润在增长,但未来销售可能会下降,并加大了坏账风险,公司业绩可能会发生不测。存货是公司库存的尚未销售出去的商品、半成品和原材料,是公司潜在的收入来源。但如果存货规模增长势头超过主营业务成本增长,投资者就要警惕是否出现了货物销售不畅的情况,这时需要到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检查存货构成情况。如果发现存货规模扩大是由产成品增多导致的,很有可能表明销售出了问题;但若是原材料的快速增长,通常是件好事,可能预示着下游需求旺盛,所以公司大举采购原料,未来销售就有可能实现快速增长。负债项目。与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一样,负债也是根据能否在12个月内偿还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银行短期借款,这些借款主要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只可用于短期用途,如果发现短期借款被用作长期用途,例如购置设备或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即所谓的短债长用,就可能加大公司的财务压力。流动负债中另一项需要重点关注的科目是应付账款,这是公司拖欠上游供应商的货款。如果应付账款规模比较大,说明公司在生产经营上的主动性较强,占用供应商的资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在市场上的强势地位。流动负债中的预收账款是公司预收下游客户的预付款或定金,预收账款出现快速增长,也往往预示着未来销售收入和业绩会快速增长,这是判断短期业绩变化的重要指标。负债科目中最主要的构成是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即有息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通常投资者偏好那些有息负债率不高的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财务负担不重,财务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支持公司未来的业务扩张。而那些负债规模过大的公司则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一旦公司业务状况恶化,银行等债权人催债就会导致公司发生严重的偿债风险,造成资金链断裂,甚至引发公司破产。股东权益项目。公司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就是股东权益,反映总资产中除了归债权人所有的部分外,还有多少归股东所有,所以股东权益又称为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由于股东权益中总股本部分一般变动不大,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留存收益的变化,这部分的净资产是历年来公司盈利的积累,可以用作再投资和作为利润分配。留存收益越多的公司,财务资源越有保证,可以不必依赖债务或股东继续注资来实现业务的扩展,也更有实力大举分红。


21 如何分析现金流量表

如果没有现金流量表来披露公司实际收入状况,投资者就会被公司漂亮的账面利润所误导,容易产生错误的投资判断。损益表是反映公司账面上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而现金流量表则是反映公司真金白银的流入和流出。之所以要披露现金流量表,是因为损益表采用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公司在报告期内的营收状况,即不论是否有实际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只要交易一经确定,就可以记录为收入和支出。这就容易出现可能误导投资者的信息,比如公司的损益表记录的销售收入并没有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而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是否能收回还要看客户的支付能力。所以,如果没有现金流量表来披露公司实际的收入状况,投资者就会被公司漂亮的账面利润所误导,容易产生错误的投资判断。投资者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时,最重要的就是看这家公司持续产生现金的能力有多强,账面的利润表现得再好,如果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就可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麻烦。仔细审核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投资者对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有更准确的把握。现金流量表一般由三部分构成: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经营性现金流反映公司销售商品和服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减去实际支付的成本费用后就得出现金净利润。通常情况下,投资者多喜欢经营性现金流丰厚的公司,而那些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比例长期不适当的公司则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特别是净利润远大于现金流,甚至现金流出现负数的情况,表明公司账面利润的质量很低,销售并没有产生真金白银,大量货款能否收回还不确定。经营性现金流很低甚至为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可以得到谅解,那就是公司业务正处在高速扩张期,大量的原材料购进影响到正现金流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销售可以保持快速增长,现金流最终会和净利润相匹配。投资性现金流主要反映公司在资本性开支上的投入,如购买机器设备、构建厂房等的支出,还包括对外的长、短期投资所用现金,如收购、参股其他公司,购买有价证券的短期投资等。由于公司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投资,因此投资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很正常,也是必要的。如果投资性现金流净额出现正的大幅增长,且不是由投资收益带来的,很有可能表明公司不再加大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未来的业绩成长性就会受到质疑。融资性现金流是公司发行股票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行为带来的现金流入,以及偿还债务、支付股息和回购股票的现金流出。就投资者分析公司基本面时的重要性来说,这块内容要比经营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的重要性低一些。对于现金流,投资者需要掌握的另一概念是自由现金流,它是由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减去资本性开支(即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再减去营运资金增加额得来。之所以叫自由现金流,是因为公司在满足所有必要现金支出后的剩余资金可以自由支配,如可以用来提前偿还债务、加大分红、继续扩大再生产来推升业绩增长等。所以,自由现金流丰厚的公司可以带给投资者更多的回报,是投资者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和成长性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标,许多投资者甚至认为自由现金流的多少才是真正可以信赖的公司业绩。


22 如何分析公司业绩

确定股价的基础是由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的由现金流按照某一折现率折现后得出的当前价值。因此,业绩就是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投资者都知道公司股票价格的涨和跌最终是由业绩驱动的,大多数投资者的买卖决定也是受公司业绩变化和业绩预期的影响,但究竟什么是被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公司业绩”呢?任何一本金融学教科书或任何一位金融学教授都会告诉你,唯一正确的公司价值暨确定股价的基础是由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FCF)按照某一折现率折现后得出的当前价值,因此,业绩就是折现后的自由现金流。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准确计算长期自由现金流难度很大,可以说是几乎无法做到的,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约定俗成的是将公司的会计利润,即支付所有账单和税单后的净利润视为公司业绩。这看上去虽不完美,但很实用,也很好用。我们只需关注公司披露的净利润,并预测未来1~3年的净利润,即可得出对公司业绩及股价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还不足以构成我们的投资决策依据,因为不同收入和利润规模的公司不在一个量级上。但将净利润除以发行股票数量(总股本)后,即每一股里有多少净利润,在不同公司之间是可以比较的,于是就出现了每股收益(EPS)这个重要指标。现在可以给出在实际投资中对于业绩的定义了——业绩就是每股收益。那么,业绩在投资活动中又是如何表现和发挥作用的?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每年会有4次业绩发布的集中日期,这就是所谓的业绩披露期,是上市公司向股东们集中交成绩单的日子。由于公司股价走势和未来的定价主要取决于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各季度或年度业绩的预期,如果这份成绩单好于投资者的预期,即公司披露的当期EPS超过市场预期的EPS,并且有迹象会继续向好,股价往往会有进一步的良好表现。但如果实际的EPS未达到市场预期,且看上去以后还会更糟,则很少有投资者这时还愿意继续持有,股价应声下跌便是情理之中的了。但投资者很难准确确定业绩的市场预期,因为国内市场上目前还没有海外成熟市场的IBES系统(Institutional Brokers Estimate System)来发布市场平均业绩预测,投资者目前对业绩好坏的判断还是基于增长率的绝对值,而非业绩预期。决定股价高低的另一个因素是公司披露业绩的成绩单的质量如何。即便公司公布了高增长的且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但如果总体质量不高,也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甚至被抛弃。判断公司业绩质量高低主要看三点:首先是业绩表现的可持续性。比如一家公司披露了高增长的业绩,但其成长性来自于变卖资产、裁员减薪或其他一次性收益所得,显然这一业绩的质量是不高的,只有当EPS的增长是来自于销售额的上升或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改善,才可被视为是可持续的、有质量的业绩。通常情况下,如果投资者发现净利润增速明显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就要警惕公司是否使用了“非常”手段来实现业绩的高增长。其次是业绩表现的可控性。如果公司业绩增长来自于一些公司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中国国航(601111),因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大幅升值而带来公司业绩激增,虽然在短期内投资者也会跟着受益,股价受此影响会有短期良好表现,但来年业绩怎样就不好说了,因为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还是由企业的内功来决定的。高质量的业绩是对公司管理水平、公司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综合反映,这样的股票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持有。最后是账面利润是否能顺利变为现金流。有些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出现大幅增长,但经营性现金流很差,甚至为负数,再一看资产负债表里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原来是“卖”出去很多货却没收回钱,这样的情况也会让投资者很不放心。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3年四川长虹(600839)因“成功”开拓北美市场,业绩大幅增长,但应收账款增长更快,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清楚,上亿元的应收账款变成坏账,导致巨亏,公司股价也一路下跌。因此,只有当业绩增长,而且有相匹配的现金流作验证时,才是有质量的业绩,才是不会骗人的。可以说,投资者的投资生涯就是在与公司业绩共舞,在预期、验证、再预期中经历一个个痛苦与欢乐的轮回。投资者除了要知晓在实际生活中的业绩概念和判定业绩好坏的标准外,真正的功夫还是在于对未来业绩的准确把握和预期上。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