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再来一遍了。为了专栏,我在剽窃CNBC的一个创意。《On the Money》节目的制片人写信告诉了我他为节目片断想的创意。我一见到,就想大哭一场。真希望是自己先写出来的。这就是那个永远重要的问题: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还是埃迪•兰伯特(Eddie Lampert)?哪个更优秀?你该跟随哪位投资家?
兰伯特的文章我刚写过两篇,巴菲特的文章我也经常写。超级投资家兰伯特经营着对冲基金ESL Investments,自从他推出该基金起,基金给投资者的回报每年达到了29%,此外,他还管理着零售集团西尔斯控股(Sears Holdings)。
但我还没有回答过巴菲特与兰伯特谁更胜一筹的问题。两人都以价值型投资家著称,各自的对冲基金回报也差不多(巴菲特的基金是从1957年至1969年),两人还经历了类似的转变:既是经营者,同时又是投资者。但在许多方面两人又不同。
首先我得说,现在的兰伯特像1968年的巴菲特。当时,巴菲特跟人合伙的投资企业刚刚经历了连番成功(投资合伙企业通常指“对冲基金”,但巴菲特从来就没有这么认为过。虽然在此期间他也曾使用套利手段产生回报,并且就这一意义来说可以将之说成“对冲”,但他经常持有大量仅做多且持股十分集中的仓位,远不可称之为对冲)。期间,巴菲特还在经历职业转型,从对冲基金经理变为一家企业的全职经营者,该企业就是名为伯克夏-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的纺织公司。
此外,1967和1968年,巴菲特忙于收购一系列经营不善、债务缠身的百货连锁店。最终,巴菲特拥有两类公司:商店和保险/地区性银行。他最终决定投资于保险业,到70年代早期时,他已将重点放在了伯克夏-哈撒韦身上,此刻伯克夏-哈撒韦已基本上成了一家保险公司。
为什么要做保险业呢?这样想吧:如果做对冲基金,人们把钱交给你,最终不仅想收回自己的钱,还想得到你为之创下的利润的80%。你只能留20%。谢谢你,祝你好运。接着我们来看看保险:人们把钱给你,但从不想要回那些钱,你为之创下的利润,他们得到0%。你留下100%。那么,零售店业务又有什么问题呢?这个嘛,很难做。正如巴菲特经常说的那样,就算是良好的管理,也无法拯救糟糕的企业。
所以兰伯特经营西尔斯遇到困难,我并不责怪他。在他公布的最新季报中,凯马特(Kmart)与西尔斯的零售额均下降了4%左右。除了飓风险理赔以及各种“掉期”产品等异数之外,收益一年不如一年。
但那也不打紧。我对他们两人投资风格的差异更感兴趣。兰伯特更像是60年代及70年代初的巴菲特。当时,巴菲特在买入一些暂时处于低潮的大牌公司,比如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等。兰伯特最近买进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摩托罗拉(Motorola)的股票引起了我的兴趣。
不要忘了,兰伯特曾在高盛(Goldman)的套利交易部门工作,当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老板就是鲍勃•鲁宾(Bob Rubin)。鲁宾如今是花旗的幕后人物。兰伯特是不是效仿花旗另一个大股东——“中东巴菲特”阿尔瓦利德王子(Prince Al-Waleed)而入股摩托罗拉呢?摩托罗拉在未能成功推出“刀锋”的后继产品之前,一直是最好的移动电话品牌之一。卡尔•伊卡恩(Carl Icahn)一直在全力收购摩托罗拉的股份,现在兰伯特也来凑热闹,这出戏有得好瞧了。
同时,我觉得,与其说巴菲特如今是个价值投资者,不如说他是个瞄准特殊人群的投资者。自从铁路公司在“19世纪60至90年代铁路大泡沫”中纷纷破产以来,铁路股一直很便宜,但巴菲特看到了其中的增长前景。为何?大宗商品在中西部种植,运到西海岸,然后再运往最大的需求国——中国。通过铁路运送这些大宗商品更便利,成本也更低,而且几乎不涉及资本支出(所有铁轨都已经铺好,而且不存在竞争)。巴菲特一直在增仓Burlington National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Union Pacific)等铁路股。
与此同时,他还把筹码下在日渐变老的婴儿潮一代人需要更多药品上面。如果你把这种投资看作一种长期的、对特殊人群的的赌注,那么买强生(Johnson & Johnson )的股票就错不了,而巴菲特在双倍下注。
我的预测是,我们看到的下一个投资大手笔将出自兰伯特。他最终也会像巴菲特那样做:投身保险业。如果他创立自己的保险公司,或收购Endurance Specialty Insurance和Markel等市场上更有意思的竞争者,我是不会感到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