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是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兴奋的一年,各种私募股权基金纷纷成立,近日,清科集团发布了《2006年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十大事件》,结合我们对2006年的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分析,我们认为2006年私募股权基金表现出产业投资增多,其并购受到各方关注,受政策性影响较大的特点。
产业基金增速
2006年12月3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期,中国首只在境内注册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在天津挂牌成立。基金以契约型形式设立,采用私募发行方式,该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存续期15年。首期60.8亿元资金已募集完毕。
目前在中国直接以基金名称注册的产业投资基金都是基于特别批准而设立,中外合资外币产业基金共有2只,它们是中瑞合作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是在中国注册的第一只契约型产业基金,也是中国第一只以人民币募集资金的产业投资基金。
一时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申报产业基金试点的热潮。据估计,中国目前有十余家产业投资基金正在申报成立。
2006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包括渤海产业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占整体募资金额的10.7%,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达到2.53亿美元。
政策层面的影响不断加大
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2006年9月8日公布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外国投资者将可以有限制地对A股进行战略性投资,并在限售期后在二级市场卖出。
中国大量优秀的A股上市公司对于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规定为境外私募股权基金投资A股上市公司扫清了道路,扩大了基金可投资的项目范围。新规发布后,已有一大批境外基金开始频频活跃于各地上市公司,截至2006年12月底,共有19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PIPE),融资27.05亿美元,占年度私募股权投资额的20.8%。
此外,《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严格限制了境内企业以红筹方式在境外上市的模式,对境外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并购投资和今后境外上市退出活动都将造成了一定障碍。
《合伙企业法》的修订,增加了有限合伙制度,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能够采用有限合伙这一国际通行的私募基金形式,避免了在公司制下的双重征税,不仅提高了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效率,而且也拓宽了其募资渠道,将极大促进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中国市场资金活跃,
投资额创新高
过去大部分境外私募股权基金仅在香港地区或环中国周边地区设立总部或办公室,作为其投资中国的桥头堡。
然而,在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多家境外私募基金直接在中国设立常驻办公室。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底,有29家私募股权基金将办公室设立在北京;23家私募股权基金在上海设立办公室,深圳有2家。
2006年,境外私募股权机构纷纷加快了投资中国的战略准备,凯雷成立第2只亚洲区(日本除外)的凯雷亚洲基金II,募集资金18.00亿美元;安博凯(MBK PARTNERS)为旗下的北亚收购基金(North Asia Buyout Fund)成功筹得了15.60亿美元以及中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60.8亿元人民币等。
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29家中国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75家,投资总额达到129.73亿美元。
成长型基金渐行,
增量并购投资受关注
在欧美发达的私募股权市场,并购投资往往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份额;而在中国的私募股权市场上,则是成长资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06年,CCMP收购武汉凯迪电力环保公司70.0%股权,PAG取得好孩子集团67.5%的控股股权,华平联合中方合作伙伴收购山东中轩98%的股份,CVC收购吉象木业85%股权等,截至12月底,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未上市企业控制权案例达到12起,投入收购资金高达23.68亿美元。
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成为新的潮流。凯雷并购徐工,该案例同几起同样备受关注的外资并购事件在2006年引发了一场关于外资对产业的渗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讨论。
并购新规对外资并购问题引发经济安全问题作出回应,规定明确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的,当事人应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预计在2007年,由于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以及中国企业的良好投资价值,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并购中国企业案例将继续增加。 |
|